“大别山民歌”中革命歌曲保护与传承初探*

2018-01-23 18:04:47潘明霞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别山民歌革命

潘明霞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在革命斗争年代,这里产生了众多的红色民歌,与广大人民一起为革命斗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别山民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诞生于此的民歌数量繁多、曲调丰富,在感情上非常质朴,演唱过程追求真挚朴实。在大别山民歌中有着特殊的一个门类,就是革命歌曲。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地,这里的红色文化对大别山民歌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加上这里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基础,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别山红色民歌。保护大别山红色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在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保护它们也是为了使其不被时代磨灭,能够激励和影响更多的子孙后代。

一、“大别山民歌”中革命歌曲的诞生和发展

领袖毛主席曾经提出,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也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的重要的展现。“大别山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革命时代,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气,在军民和党组织的倡导下,很多基于大别山民歌发展起来的革命歌曲诞生了。很多革命领导人都曾经将革命宣传内容和大别山民歌结合在一起,动员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贡献力量,大别山民歌中的革命歌曲也开始渐渐发展起来。歌曲能够产生推动革命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别山地区本身具有一定音乐发展基础,这里特殊的文化氛围让音乐艺术成为人们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革命歌曲诞生于此,但却也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神内核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有75%的土地被地主和富农霸占,人民群众受到严重剥削,生活于此的人民群众对自由有着强烈向往,革命斗争的意愿也更强,当革命的光芒照进大别山时,人民群众自发地加入革命中,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革命文化的浸润下,大别山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孕育出了大别山的独特红色文化品格,造就了大别山革命民歌的诞生。

到了和平年代,社会环境较革命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别山民歌中的革命歌曲也受到了当下的很大影响,保护和传承这门魅力无穷的艺术门类成为新时期大别山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

二、大别山革命民歌和传统民歌的关系

大别山革命民歌在特征上继承了大别山民歌的特点。大别山民歌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化音乐形式,在表现题材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演唱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演唱上有个人独唱,以悠扬绵长的声音抒发情感,“也有由三人或五人组成的组合演唱,在形式上非常放松,同时也有百人以上的歌会,在旋律变化上丰富多变。”[3]大别山民歌的深厚历史沉淀为革命歌曲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大部分大别山革命民歌都是在传统大别山民歌的基础上重新填词,以革命的方式重新演绎民歌,这类歌曲有革命歌曲《新十恨》,它是由民歌《十恨》改变而来,原本的唱词中是旧社会妓女阐述自己命运之恨,后由革命歌曲创作者改编为劳动人民对反动派和地主阶级剥削统治之恨。又如,革命歌曲《新打六望》是在大别山传统民歌《打六望》的基础上重新填词而来,原词表现的是家人之间的彼此思念,在《新打六望》中被重新演绎为百姓对红军归来的殷切思念;《打到反派》改编于大别山劳动号子,郎朗上口的音乐表现力增加了音乐的磅礴气势。除了重新为民歌填词之外,有的大别山革命歌曲对传统民歌进行了艺术创作,在改变旋律的基础上再重新填词,例如革命歌曲《送郎当红军》是由民歌《十月相思》改编而来,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部分旋律,并填上新词;同理《民族革命歌》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创作而来;比较著名的大别山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民间流传度较高,在曲调上这首歌是将大别山民族小调《八段锦·小小鲤鱼亚红鳃》进行了曲调改变,然后将革命情怀融入其中,因为旋律上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最终传遍中国。大别山革命民歌也有一种形式,在创作上是群众的智慧结晶,风格上融合了大别山民歌的鲜明特征,经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该类别歌曲主要有《红军歌》《送红军》和《庆祝苏维埃》等等。

三、大别山革命民歌保护现状

基于大别山革命民歌的发展历程的独特艺术特征,我国非常重视对大别山革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并且获得了一定成果。在保护方法上,我国各级政府经常举办各种关于大别山民歌保护的专题活动,例如在2008年,由安徽省委部门牵头组织的“省机关红色歌曲演唱大赛”,在大别山民歌保护和传承方面影响了近万人;为了更好地让大别山革命民歌特征走向全国,安徽省还实施了关于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计划,通过制定出红色旅游专线,让全国游客可以深入大别山感受大别山的文化魅力;在电视媒体上,安徽相关部门还录制了专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录片,在国家媒体中播出,提高大别山的知名度,为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基础。这些活动都为大别山革命歌曲保护提供了便利,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足。最为主要的就是时代原因,和平年代,革命时期发生的事情已经比较久远,曾经经历的苦难对于当代人来说并无法感同身受,很多年轻人对于大别山的历史和革命故事都不了解,“在缺少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下,大别山革命民歌的魅力自然无法凸显。”[4]其次,当下流行文化广为传播,青少年们对于沉重的革命歌曲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深挖革命民歌中的内涵,在历史知识跟进不足的情况下,青少年们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对革命歌曲产生共鸣,也缺少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第三,很多专题活动虽然能收获即时的传播效果,但毕竟是短暂的,而且受众较窄,无法做到广泛传播。这些活动常常被选定在特定时期,没有延续性,活动结束文化传播也结束了,能够影响的受众较少,传播范围也并不广,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播放纪录片的形式让全民都能感受到大别山革命民歌的魅力,尚有较远的路要走。第四,媒体在大别山革命民歌的宣传上还不够。和动荡的革命年代相比,当下的媒体传播能力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现代传播媒介都具有很强的覆盖面和传播能力,然而这些优势并没有发挥在对大别山革命歌曲传播的方面来,似乎在大众媒介眼中,革命民歌已经过时,不会得到受众的青睐,所以也较少安排传播的内容和渠道。想要在媒体中了解革命故事,只能从特定的晚会和节目中了解,大部分时间,人民你群众并不会接触到红色文化,所以人们自然就淡忘了这段历史,忘记了在大别山还有革命歌曲这块艺术瑰宝。第五,政府对于大别山革命民歌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虽然我国在政策层面上提出要不断弘扬革命歌曲,在新时代将之进行合理继承和发展,但在实际过程中落实效果并不好,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和大别山革命歌曲相关的活动都是在事业单位中举行,活动的相似度较高,而且常常作为节目出现,传播能力有限、时间较短,虽然组织的次数较多,但是缺少后续传播能力。相反,这样的民歌传播活动在基层组织的较少,民众鲜有机会参加其中,而且对于基层举办者来说,具备这样的活动并没有资金支撑,所以也很少举行。从这个问题上看,大别山革命歌曲的传播和保护还没有达到全民参与的要求,尤其是在基层群众层面上。

四、大别山革命歌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从教育做起,将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融入课堂

大别山革命歌曲虽然诞生于革命时代,但并不代表它们已经过时了,相反,革命歌曲能够促成对当下和平生活的反思。革命歌曲在当代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种和中国文化格局,具备能够流芳百世的特征条件。“在和平年代保护和传承革命歌曲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一次通过历史了解现实的渠道。”[5]诞生于革命时期的大别山革命歌曲反映的是革命时期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些歌曲经过一代代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在欣赏革命歌曲的过程中,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回归。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为了让大别山革命歌曲长久地传播下去,需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别山革命歌曲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革命文化、感受革命精神,进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拼搏顽强、不服输的红色精神中发现真善美,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向上的动力。

大别山革命歌曲在进入课堂之前首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曲目上的甄选,在教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教师需要结合革命歌曲中的唱词进行解释,让学生在了解了该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去欣赏,这样才能加深对革命歌曲的理解印象。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之外,教师也需要选择一些反映典型历史事件的大别山革命歌曲,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体会,并将其中的英雄事迹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翅膀,感悟革命歌曲的独特美感。

总之,在让革命歌曲走进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完成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普及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这段历史进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用旅游带动保护,将大别山革命民歌传播到群众中去

近几年的旅游热为大别山革命歌曲传播提供了便利,很多地区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进行改过主义教育。安徽革命老区拥有被开发为红色旅游景区的绝佳条件,这里有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其他红色旅游的风景点不同,大别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别山民歌作为唱响中国的艺术门类,能够帮助听众塑造美好心灵,大别山革命民歌也能起到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作用,所以开发大别山旅游产品具备着社会、经济、文化传播方面的三重功能,应当予以特别关注。

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革命歌曲作为重点开发项目,以往的红色旅游中对该板块设计较少,并且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缺失,无法表现出大别山革命民歌的魅力所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操作上的困难。实际上,对于大别山革命歌曲的继承和弘扬,并不一定只能从单纯的音乐方面发展,可以在已经成型的大别山旅游项目中寻找突破口。例如,在大别山旅游区的导游人才培养方面,官方可以让导游增加对大别山民歌的了解,并将之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具备音乐基础的旅游志愿者也可以成为革命旅游区的重要人才储备。

(三)扩大受众群体,提高革命歌曲的影响力

音乐不仅是一种旋律,也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经过传播可以实现社会行为。革命歌曲的受众大部分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歌曲常作为活动中的节目,参与人数较少,传播范围也较小,还远远没有达到全民参与的目的。在大众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客观存在的传播条件应当为革命歌曲的传播提供便利,并且应当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传播渠道的设立,让当下的人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革命歌曲的魅力以及革命精神,感受勇于拼搏的大别山精神。

革命歌曲的主要受众是中老年群众的原因是从年龄上中老年群体和革命时代的距离较近,很多人都曾亲身经历过革命战争,对于革命歌曲,他们有着深厚的敬仰和怀念。对于青年群众来说,喜欢革命歌曲的原因在于处于个人喜爱,为了在青年传播群体中传播革命歌曲的魅力,应当注重从思想切入,让青年群众了解和革命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通过了解这段历史进而对革命歌曲产生兴趣。在平时的社区活动中,也可以组成专门的革命歌曲演唱小组,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革命歌曲,并将革命歌曲作为载体,寓教于乐。大别山革命民歌的传播也应当将扩大受众群体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建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传播大别山民歌,增加革命民歌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建立大别山革命歌曲线上有声博物馆、开设新媒体账号、设立人物形象等方式,以轻松自然的姿态进入公众眼中,在吸引受众的关注之后再进行深入传播。

五、结语

“大别山独特的革命文化酝酿了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加上这里长期发展沉淀的民间音乐文化,革命歌曲成为大别山民歌的另一魅力所在。”[6]大别山革命民歌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是独具感染力的,应当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对大别山革命明个的保护应当不断扩大范围,提高全民的参与度,在传播音乐的同时,将之和革命故事和红色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保护渠道,增强政府和地方的联动,让革命歌曲在新时代可以传播得更远,传承拼搏的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大别山民歌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清明(2022年5期)2022-09-21 08:37:04
又见大别山
黄河之声(2021年1期)2021-03-29 01:09:34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再见了,大别山
老友(2017年6期)2017-06-22 14:36:3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