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耀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平台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已逐渐取代PC端成为主流。根据《201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行业龙头之一,在市场上保持着绝对优势。微信月度用户覆盖率达到86.8%,日均登录用户可达到5.7亿。大学生作为微信主要的使用人群,与微信有着亲密的关系,微信的使用几乎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延伸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边界,创新“线上微课”+“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新闻教育研究的热点。并且现阶段国内高校已经在逐步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教学实践。然而如何设计符合移动社交平台的微课,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微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展示符合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原则的微课,以期能对今后其他高校新闻专业的微课实践有所帮助。
1.多媒呈现,强关系传播。微信公众平台是能够进行一对多群发文字、图片、音视频和网络链接等多媒体信息的现代化移动社交平台。在开展微课设计时,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将专业知识按新媒体传播特性,以多种媒介形式呈现,让用户在专业化和场景化氛围下全面学习,从而形成合力作用。与此同时,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微课进行学习的用户主要是校内专业老师与试点班学生,彼此之间十分熟悉,有着较强的情感关系纽带。而且在强关系氛围中,由于学习者在朋友圈中对微课进行分享、评论和转发,无形中又会形成“扩音器效应”,对于强化微课学习效果和培养微课学习者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操作方便,碎片化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课教学,操作十分方便。教师在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之后,只需要根据操作提示,设置相应的菜单,最后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在指定的子菜单中即可。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后,就可以定期接收平台推送的图文信息,以及主动通过平台子栏目中的微课进行学习。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碎片化学习的优势。由于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按照移动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逐一分割,篇幅较小,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微课延伸自己的知识,让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与此同时,微课编写的标题和关键词能够迅速吸引不同用户有限的信息注意力,这使得用户可以快速聚焦自己的学习兴趣,按需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双向交流,归属感提升。微信作为“补偿性媒介”是对以往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具有传统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常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授课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课教学,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一方面学生学习完微课后,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接发送消息与老师进行实时在线探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个人意见和疑惑在微课页面下方留言,老师可以精选留言作为借鉴进行置顶。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期间,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既可以辅助老师进行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维护统计,又可以锻炼学生自身新媒体编辑策划技能。从而在学生中营造“自己人效益”,提升学生对微课学习的归属感。
1.重专业。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设计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受移动终端媒介物理特性的影响,注定了以手机为代表的输出渠道不可能和纸质书本一样展现专业知识。目前,从高校微课设计实践来看,对于高职层面学生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专业知识内容效果最佳。即按照移动学习的原理,在尊重学生技能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本专业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细化、分割和重组,最终在工作任务驱动下,微课以一个个专业的子模块呈现给用户。
2.重反馈。反馈是老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来源,是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反馈环节是需要重点打磨的。一方面,可以在微课的进入页面精心编写欢迎用户留言的软文,鼓励用户发表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管理员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可以对留言内容进行筛选,作为后期改进微课的依据;另一方面,微课可以定期设计问卷调查、投票和在线互动等环节。之后教师对这些环节内容的数据内容进行提取、分类和归纳,从而掌握用户学情动向,今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知识进行强化。
3.重编排。微课的版面编排设计影响了用户学习舒适度和注意力集中,微信公众平台下的版面编排更要重视符合移动传播特性的新规则。其一,编排要具有移动媒介的视觉感。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版式编排不同于教材、PPT课件和网页,而应该遵循移动媒体下的用户阅读习惯,在间距、图片编辑、字体字号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参考移动媒介要求;其二,编排要具有移动媒介的触屏感。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学习不是单纯的页面滑动和翻页,还要增加用户对微课内容的指尖触碰频率。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音视频、小程序应用和投票等内容,让用户获得“指尖温度”,融入到微课学习中。
4.轻篇幅。轻篇幅主要是让课程内容“瘦身”。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设计不同于传统授课内容那样讲究面面俱到,而更注重提炼某一模块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此在设计微课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内容不能篇幅太长,每页主要罗列知识点,设置超链接进行拓展,并且学习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便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在课程内容“瘦身”后,还要重视课程的内在逻辑。每节微课的知识技能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模块与模块之间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者按照工作内容,参考职业标准,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知识网络和提升专业技能。
《新闻基础》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采、写、编、评等方面的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通过分析大一学生知识结构,收集《新闻基础》教学反馈,以及对传媒行业调研之后,创建了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微信公众号。在短视频、图文信息和HTML5等主流微课形式中,根据移动媒介的特性,选择了流量消耗小、媒介形式丰富和二次传播便捷的HTML5形式呈现微课。在微课内容设计过程中,则按照“短平快”的原则,以“模块+教学+训练”的结构框架进行微课搭建。
1.“短”小实用的任务模块。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设计首先要注重“短”,内容不宜过多,但同时要重视实用性,因此需对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如果直接照搬课堂讲义,这只是单纯增加了课程传播渠道,学生学习也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画“延长线”,甚至有学生提前学习线上课程内容,导致课堂注意力流失。因此线上微课内容必须在不影响课堂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学习的附加值,两者形成1+1>2的功效。通过实践,以任务模块搭建的微课篇幅短小,实用性强。在《新闻基础》微课设计过程中,将原有按学科门类划分的新闻知识重新打散,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集中于一项工作技能。例如,“微新闻写作”这一任务模块,共有12页HTML5页面,按照“任务导入—知识讲解—新闻案例—技术要点—任务训练”框架组建。后台数据显示总体用户学习时长不超过10分钟,所用时间符合微课之“短”。关键虽然“微新闻写作”只是《新闻基础》任务模块之一,但任务涉及新闻敏感、新闻写作、新闻摄影等多方面知识。学生可以在任务实践中重温课堂知识,并增加技能实用性。
2.“平”实丰富的教学内容。平实的微课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编排要平实有亲和力,符合学生喜好。在微课设计之前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学生最喜欢的明星是“TFBOYS”,因此设计一组“TFBOYS”的卡通形象作为人物插图,利用“明星光环”增强微课的吸引力。同时,在课程编排上利用HTML5特有的如拼图、投票、画廊、序列等互动效果,增加学生在微课学生中的触屏率,提升指尖温度,让学生融入进课程设置的情境中。二是课程内容要平实有实效性,符合专业要求。微课的设计必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从本专业教学目标出发,不能“海阔凭鱼跃”。在任务导入后的知识讲解,会根据模块需要设定“新闻知识”和“拓展知识”两个方面。“新闻知识”主要包括已学知识和任务所需知识。“拓展知识”则主要涉及课堂中未授知识和与任务相关知识。例如在设计“发现新闻”微课时,在知识讲解版块编排了新闻定义、陆定一和新闻特性等新闻知识。与此同时,还加入了封面新闻、数据新闻和VR新闻等拓展知识,丰富学生新闻知识面。
3.“快”捷有效的任务训练。任务训练是微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任务训练不同于集体练习,统一讲解的课堂模式,而是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渠道优势和HTML5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快捷有效地完成。任务训练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知识巩固,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每个任务会设置5道不定项选择题。学生提交选项后,便能立即知道正确与否,对于错选和漏选可以点击讲解按钮进行学习。依然无法理解的,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老师进行语音和文字交流。老师在HTML5后台也会看到试题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学情,有针对性调整教学。二是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指定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需要按要求完成后提交。例如“微新闻视频”模块的实训任务是《拍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短片》,学生需要用手机拍摄30秒至50秒的新闻片段,重点考查学生新闻敏感和手机拍摄微视频技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后,会将作品提交到微课。对于学生常见问题,老师会第一时间在推文中点评,或进行在线回复,让学生得到快捷的“正反馈”。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基础》微课设计,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基本实现了对线下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也掌握了一系列线上学情数据。但也注意到,由于《新闻基础》微课设计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微课新闻内容,学生实践技能,微课形式和微课推广等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