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宝辉
(南平市延平区文化馆,福建 南平 353000)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民俗中所蕴含的民族根本,对于区域的整体发展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延平漳湖地蛇崇拜民俗,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积累并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习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妥善地对该地区的传统民俗进行保护,将民俗摄影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便成了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表现出与文字及其他视觉符号较为明显的区别。从传播学与符号学角度分析,摄影主要由一系列可以对人产生视觉冲击的形象与符号所组成。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摄影艺术可以为人创造特殊的视觉体验,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在现代化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延平漳湖地区的蛇崇拜民俗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从民俗摄影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同时可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民俗摄影能够以具体影像资料的形式,提供最具价值的史料与文献等方面内容。一张照片当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和时代信息,同时还能够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民俗摄影照片进行比对,从意识形态、文化演进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使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脉络逐渐显现出来。
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文明中,众多民族在相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得以丰富与发展。延平区樟湖崇蛇习俗,起源于秦汉时期,以蛇王庙为核心。每年元宵节和七夕节,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游蛇灯活动和赛蛇神庙会活动,以此构成相对完整的民间崇蛇系列活动。延平樟湖蛇崇拜民俗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民俗摄影的纪实性特征,让传统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价值得以充分展现。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群众提高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也能让其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摄影师将自身的情感价值与审美体验融入到民俗摄影作品当中,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直观的表达。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利用照相机的瞬间记录功能,通过照相机独有的表现技巧与视觉造型语言,将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记录下来,将目前延平樟湖崇蛇民俗的传承发展现状记录下来,使这一民俗得以具象化、视觉化。利用民俗摄影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史料影像,同时还能发挥出应有的宣传作用。实际的拍摄操作过程是将摄影艺术和各种艺术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沟通的过程[1]。从摄影角度出发去分析解读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崇蛇民俗文化,同时还有助于促进摄影人文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民俗摄影是一种影像记录方式和呈现手段,对于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将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以具象形式真实再现出来,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民俗摄影让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民俗摄影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非遗的生存空间立体地呈现出来,同时还从非遗文化背景角度出发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在与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的接触中,相关摄影人员也可以通过拍摄去体会崇蛇民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并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不易的现状传递出去,提高人们对于崇蛇民俗文化的关注度,促进崇蛇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和其他表现形式相比,民俗摄影有一项比较特殊的功能——纪实性,我们通常接触的摄影作品大部分也是通过纪实的方式展现出来的[2]。民俗摄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通过画面真实展示出来,担负真实记录现实生活的职责。此外,摄影师所记录的影像还是保存不同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现状的重要资料。摄影的本质特性也是纪实性,摄影必须要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同时要尊重客观现实。民俗摄影假如脱离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那么民俗摄影的作品最终也会被时间所遗忘。在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记录过程中,不能单纯凭借自身想象进行创作,或是拟造,而需从现实出发,通过对微观方面的细致观察,将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以专题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将延平樟湖崇蛇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当地人的生存现状记录下来,通过镜头向受众直观展示当地人们的生活景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形式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从而导致部分民俗文化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出去。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法律所保护,但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无法保持其旺盛的发展活力。为了促进延平樟湖崇蛇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增加民俗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制作各种新颖的道具来吸引群众的关注,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中来。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其参与主体都是人类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以人为本的动态化文化遗产,主要突出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精神、经验、记忆的传承,主要的特点就是流变活态[3]。人类作为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主体,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塑造者。一个民俗活动拥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基因,能够展示出所属群体共同的愿望,具有联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作用,能够帮助现实和传统之间进行深入沟通。
在民俗摄影中,人物摄影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人物进行表达,才能让场景中富有故事和情节,如果只注重传统习俗当中的环境、情节、场景和服饰等外在表现,忽略了特定时空内人物神态与情感的表达,就无法通过作品,将传统民俗以及民族精神的魅力展现出来。为此,在利用民俗摄影这一方式来记录传统民俗文化时,应该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注重对于习俗的真实情感记录。在延平樟湖的崇蛇民俗文化中,可以着重记录它的发展历史以及宗教内涵,深入挖掘这一活动诞生之初的意义,抓住文化传承的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表述与口头传统、节庆、礼仪、社会风俗、艺术表演、同宇宙以及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实践和知识、各种传统手工技能等。在利用民俗摄影这一方式记录传统民俗活动的同时,还需要相关纪实摄影家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将某一群体和某一特殊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同时还需要针对每件作品所蕴含的深意进行评论。这些内容都需要民俗摄影家站在人类学家的立场上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评论,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深刻、突出。
民俗摄影家可以完成系列组照,让各幅作品即使不在同一画面上也可以将某种文化脉络连接起来;可通过各种具有联系性的成组照片,在相同主题的基础上,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和限制;同时还可通过图片影像讲述真实的故事。民俗摄影作品更多是为展现某种礼仪和技艺,在拍摄过程中既要重视情节的连续性,也要重视对关键时刻的记录,由此才能得到最动人的作品。
从民俗摄影所具有的纪实性这一特殊性质来分析,现场记录的首要任务就是抓拍,在不违反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导演,从而让画面更加具有情节性[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摄影家们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拍摄工作,这样不但丧失了摄影中的个性化特征,同时还让整个事件失去了统一性和画面的连贯性。为此,摄影家在摄影之前,首先应该了解该传统民俗活动各项细节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拍摄效果,让画面更具观赏性。延平樟湖元宵节的游蛇灯活动从大年初六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一,根据姓氏的排列顺序轮流举办,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一顺序。每晚一游,每户一灯。摄影师在进行民俗摄影记录前,就应该掌握好轮流顺序和活动程序,以便将这一民俗活动更加生动真实地记录下来。
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有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失传的问题。民俗摄影能够很好地使传统文化与民俗记忆得以保存,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对于延平漳湖蛇崇拜民俗来说,同样可以应用此种方法,使历史和现代文化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民俗摄影方式的合理应用,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