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满
2013年,我所在的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红木消费者指南》。在当时风起云涌的红木市场大潮中,这本小册子起到了一定的正本清源的作用。5年后,纪亮、蒋劲东等几位同仁又编纂了这本《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从消费者的角度,对红木应用的终端产品即家具,进行了全景式的学术阐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细致入微,非常系统、全面和具体,是一本新时代的红木家具行业的工具性好书。
其实,红木本身就是一本书,故事性很强。作为以实用属性为主的居家用品,家具一旦与红木联姻到一起,其文化品位骤然彰显,在历史上演化出许许多多的爱恨情仇,也引得不少文人骚客的关注和探微。
但是,真正理性的、以全球生态视野、从文明道德层面,应用、研读红木这本“大书”,尚是近二十年来的事体。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红木标准》,五属八类三十三种木材被列入红木的范围,促使红木行业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红木市场洪流滚滚,人声鼎沸,泥沙俱下,波诡云谲,好不热闹。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红木标准的修订提上了议程。从2014年起,我在北京、上海、东阳、中山和莆田等地连续参加了多次红木方面的会议,聆听了很多激烈而坦诚的争讨。就红木标准入围的数量而言,“不变说”认为,红木是一种文化传承,应有可比性和延续性,保持历史的一致性;“减少说”认为,既然某些木材非常稀有且被列为禁采目录,在应用标准中就应当剔除;“扩大说”则认为,近年来从域外涌入的一些木材与红木非常相似,甚至某些指标高于原有红木,理应增补到新的标准之中。修订的结果是“减少说”占了上风,红木品种降为29种。
2017年底颁布的新的国家红木标准,尽管有所取舍,但仍被看作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其间争讨过程中的衍生效应意义深远。我感觉,有两点共识非常正能量。一是尊重木材。与一般材种相比,红木虽然来源于可再生的树种,但是因其生长周期漫长,动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对当代人来讲,我们消耗的是祖辈的余荫,透支的是子孙的未来,故而应当倍加珍惜。二是矢志创新。红木家具在明清两代登上顶峰,其型制、工艺和样式是模板,也是窠臼。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面对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从业者们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探讨新用途,研磨新技法,设计新样式,融汇新材料,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让后代膜拜的“共和国红木家具”模板。
市场的取舍是最好的导师。对于芸芸百姓来说,大家各有自由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希望红木制品受到青睐。因为,扬弃掉炫富的虚荣,红木确实洋溢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时代的美感。
盛世收藏,尊崇红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