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健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近年来,中国外交卓有成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以及各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美国复杂多元的民族构成,成为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面。美国一直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新移民奔赴美国,美国华侨华人数量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2000年的285万,2010年的401万,2016年再增加到508万①美国侨报网:《美国华裔超508万 为亚裔最大族群!中印移民数量暴增》,2018年5月3日。。美国是除东南亚诸国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以及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是学界乃至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
令狐萍教授198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和迈阿密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她长期从事华侨华人、移民理论、美国亚裔与华裔社会以及美国亚裔与华裔妇女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十多部学术专著与百余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并被评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学术研究的丰厚功力与数十年的美国生活,为令狐教授研究美国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提供很大的优势和便利,笔触所及,深入全面。
《美国华侨华人史》于2017年12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了解美国社会、了解美国华侨华人的迫切需求,提供了解读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新视角。
令狐教授的《美国华侨华人史》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章。前两部分梳理了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移民理论,探讨华人移民美国的各种原因,论述早期华人移民和美国排华的情况。第三部分全面考察19世纪4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包括经济就业、家庭生活、华人社团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第四部分深入研究1965年以来当代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新浪潮,综述文教、经济和参政等方面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化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第五部分展望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前景,讨论“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分析全球化之下移民的新趋势。
中国国内有关美国华侨华人的研究不少,但相对而言,专题研究比较多,通史研究偏少。一些学者,如刘伯骥、(美)陈依范、杨国标、(美)麦礼谦以及(美)赵小健、潮龙起等的相关史著,因出版年份和研究时段等因素的影响,对当代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着墨有限。
令狐教授的《美国华侨华人史》,可算是最新的系统研究美国华侨华人的通史,该书囊括从19世纪中期美国华人移民潮到2015年的当代华侨华人最新发展,除了深入研究美国华侨华人的早期历史外,还全面论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移民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并以美籍华人学者的独特视角,展望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解美国华侨华人社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美国华侨华人史》除研究美国华侨华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团组织、维权参政等各种情况外,还特别关注许多被传统侨史忽略的社会现象与华裔群体,如芝加哥华人社区、华侨华人的家庭生活、南亚战争难民、无证照移民、被领养的中国儿童以及美国华人公众形象的演变等等,视角相当独特。
除了关注加州和纽约的华侨华人之外,该书还对芝加哥华侨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把芝加哥华侨华人历史置于美国华人历史大背景下,同时也揭示芝加哥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性。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一直存在侧重于东西两岸唐人街的传统模式。由于加州是19世纪中期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的首站,且长期是华侨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因此,加州华人史长期占据侨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其次是东岸的纽约,也是美国华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之一。近年来,纽约华侨华人数量增长尤为迅速,相关的研究也不少。但学界对于加州和纽约以外美国华侨华人的研究则比较少。然而,美国华侨华人几乎遍及美国各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各地区华侨华人的发展历史和生存状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东西两岸唐人街已不足以展现多元而复杂的美国华侨华人社会。该书对芝加哥华人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对突破传统的美国华人史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作者充分发挥其长期研究妇女问题的功力,深入研究美国华侨华人的家庭生活,探寻早期美国华裔婚姻状态、华裔妇女家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华二代”遭遇文化冲突的复杂心路历程,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领养中国儿童的家庭及其子女的文化与种族认同问题,探讨不同时期美国华裔与异族通婚的各种现象等,较全面地展示了美国华裔家庭生活演进的全景图。
作者还专门研究二战后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分析战后台湾留学生运动的兴起、发展及衰落的整个历程。中国台湾省移民在美国华人社会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不少著名的巨商大贾、学人专家来自中国台湾,台湾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国政坛上也是星光熠熠。台湾移民为什么有如此的地位与影响?该书对台湾移民及台湾留美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深入考察美国台湾移民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美国华侨华人史》的一些判断与见解也颇为特别。如对早期华人的婚姻,作者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移民适应和种族同化等移民理论加以思考,认为传统婚姻的多种变体反映移民适应主流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灵活与善变。对于中国“崛起”的影响,作者认为,一方面使华人欢欣鼓舞,为祖籍国感到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也使华人对美国的“忠诚性”受到主流社会的质疑,让他们容易成为美国反华排华运动的攻击对象或“替罪羊”。在此书中,令狐教授对美国华侨华人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精妙见解,随处可见,令人耳目一新,对解读美国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颇有帮助。
令狐教授的《美国华侨华人史》理论思辨性特别强。该书娴熟地应用推拉理论、同化理论、跨国主义理论、全球化理论、族裔社区理论等,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作者还通过对美国华侨华人不同社区的研究,尝试发掘和开创新的移民理论。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社区”理论。令狐教授经过多年对芝加哥圣路易华人社区的考察,逐步形成和提出了“文化社区”的新理论。她认为,“文化社区”不同于以往的唐人街,圣路易的华人社区没有华人商业与住宅合一的专门地理区域,而是以中文学校、华语教会以及华人社区组织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社区。不同于当代美国东西海岸许多地区以商业利益而形成的新型郊区唐人街,圣路易华人的文化社区是由于中华文化凝聚力而产生的;华人在业余时间、周末聚集一堂,不是(或者不仅是)为了经商贸易,而是(或者更多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文化社区理论提供了诠释华裔美国人社区的新视角,适用于解读新型的华裔社区。“文化社区”理论是作者首创,也是此书对国际移民理论,以及对美国华侨华人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也是可圈可点。首先,该书所参考和采用文献资料之丰富和翔实,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治学严谨与研究功底。但与常见的宏观史学不同,在充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还特别借用了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个体访谈,以美国各种类型的华侨华人个体为案例,展示和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移民背景的美国华侨华人的不同经历,以及各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从中总结出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群体现象。大量鲜活的华侨华人个体案例,加上八十多幅历史图片,使该书的考察与论述显得尤为具体细腻,很“接地气”,一百多年美国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长幅画卷,被展示得生动清晰。
其次,比较史学研究几乎贯穿全书各章,如早期排华法与排亚法的比较,各类华人谋生形态的比较,各种华人家庭生活的比较,芝加哥与旧金山、纽约华人社区的比较,新移民与老移民的比较,以及东南亚各国华裔移民、中国领养儿童与韩国领养儿童、美国华侨华人同美国其他少数族裔的比较,等等,不一而足。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与特点,进而总结出新的发展规律和新的理论框架。例如,通过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新华侨华人的定居同化模式与老华侨华人既相似又迥异;北美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状态呈“代表过度”与“代表不够”的两极化等。也正是通过比较研究芝加哥与旧金山、纽约华人社区的异同,作者提出了“文化社区”的理论。
总之,《美国华侨华人史》视角独特,见解精妙,在观点上有所突破,理论上有所创新,资料丰富,论述精当,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值得仔细研读。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笔者认为,可以对“中国投资移民”这一群体多加关注。“投资移民”,是1990年美国推出的职业移民(Employment-Based Immigrant)第五类,简称EB-5,目的是创造就业机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加大力度吸引中国的投资移民,每年审核获批的中国投资移民人数占世界各国首位。在数百万美国华人中,投资移民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与中国关系密切,且资力雄厚,非常活跃,近年不少新型地缘性社团以及商团组织的涌现,都和他们不无关系。投资移民参与社区华人聚会,除了和许多华人专业人士那样重视“以文会友”,弘扬中华文化外,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但和传统移民想通过“互助自保达到经济生存”的目的不同,投资移民参加社区聚会,更多的是想拓展经贸网络,寻找投资机会。随着中美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国投资移民的影响也将日趋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