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蓉
(四川省旺苍中学,四川 广元 628200)
《歌唱》教学重视“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强调“班级全体成员”参与实践、体验和提升歌唱能力。普通高中班级构成方式决定了每个成员的歌唱基础与能力高低有别,要达到全员提升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歌唱教学理念、教学途径与方法上做更全面而细致的思考。
实际教学中,课堂所学歌曲以及歌曲的演唱方法,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学会。班级歌唱教学中,对“学会”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唱”“背唱”“歌唱”。在我看来,能“歌唱”才算是真正学会,能歌唱的作品,学生往往不易忘记。
从“唱”到“背唱”“歌唱”犹如阶梯,是循序渐进、逐层提升的过程。能“唱”是最基础的歌曲教学目标。这里的“唱”倾向于对音准、音量、音质、音效等,也是常规歌唱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最多的。常态课中的“背唱”往往被片面的理解为对歌词的记忆,实际上,“背唱”是对提升演唱音效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记忆。这样的记忆,有助于歌唱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
夏里亚宾说“要把歌唱好,需要的东西远比声音一项要多得多。”要达到能“歌唱”的要求,了解作品背景、感悟作品情感、理解作品内涵是至关重要的。曾听学生唱《迎风飘扬的旗》中“再看看雪山草地,追寻共和国的足迹”,始终不能正确表现歌曲情感,原因在于过雪山草地的时代环境离今天孩子们的生活已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那个时代的经历,因此了解背景、情感迁移对正确演唱很重要。用这样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演唱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全员参与。学生参与是重点,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往往忽略教师的参与。歌唱教学实践性强,教师的“优质”参与对学生而言是示范、榜样与标杆,更是高效课堂教学的调节与引领。
全身心参与。身心皆到,参与才有实效。外在歌唱姿势从“随意化”向“优美的歌唱”引领;内在歌唱状态强调“微笑”,“微笑”是一种动作,利于歌唱器官的打开,“微笑”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犹如心花盛开。内外同步,用“微笑”的心态“优美”地演唱歌曲,才是学会歌唱最高效的途径。
全过程参与。这里强调的是“身心”全过程参与。常态课中,正确的歌唱知识与技能,要形成学生自己的良好歌唱意识、习惯与能力,必须坚持在歌唱学习的全过程中内外全身心参与,方能使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
学生习惯把《歌唱》学习称之为“唱歌课”,但从歌唱教学的角度看 “唱歌”≠“歌唱”。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把“唱歌”提升为“歌唱”,是有相当难度的,尤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歌唱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与歌唱实践同步。歌唱是思维着的声音,“研究作品是用“心”歌唱的基础”。只有在歌唱实践中聆听辨别音效、思考改善歌唱方法、理解感悟作品情感内涵,内思于心、外表于声,才能有效提升歌唱能力。
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难点的解决。实际教学中,不同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学习难点,与课前预设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生成性教学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控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有效对应。高中阶段的歌唱作品,从发声、节奏音准、共鸣到咬字吐词、情感表达等,涉及内容多,很难一节课就能完成。因此,根据具体作品制定指向明确、可操作的分课时教学目标,以及把控分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互联递进,对于实现高效班级歌唱教学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注重教学方法针对性与教学难点的高度融合。歌唱教学方法缺少了目标针、对性难以获得实效。在聆听辨析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体验不仅能加深印象,更是对学习难点的化解;展示评价注重突出自我成功感的心理引导,以及歌唱兴趣原动力的激发。这样的高度融合才能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柯达伊说:“歌唱是培养音乐素养的最好途径”。教会学生歌唱是歌唱教学最高目标。对教师而言,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带领更多的学生真正学会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