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灵
非洲国家是中国的传统朋友。当前,中非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谋划了中非关系未来发展,绘制了中非合作宏伟蓝图”,迎来了中非合作共赢的新时代。
中非之所以能成为命运共同体的紧密朋友,就在于中非都面临共同的发展主题,都力求改革创新。从发展进程上讲,非洲国家正在走中国刚刚走完的历程。改革创新能否成为非洲国家快速发展内在动力,这其中的胜算又是多少,不仅关系到非洲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特别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非改革与创新的胜算比较,对于我们认识不同经济体下的发展理念有重大意义。
非洲国家最大的愿望是实现工业化。但信息时代的工业化,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概念,并引发了全球新一轮工业转型的竞争。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它主要有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生产系统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实现高效的物流供应。在工业转型的过程中,工厂不仅使用智能机器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在中国等国家还出现了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工厂。智能化正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崭新内容。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传统的工业基础还未建立起来,又迎来了智能化的工业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工业化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像东非共同体国家中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等,无战争威胁,国内安全环境稳定。二是对外开放的条件成熟,对投资国的选择余地大。三是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大。但即使有这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工业化在非洲有些国家步履蹒跚?其核心原因在于对改革开放的利益纠结。
以坦桑尼亚为例,从政府官员到大学学者,他们都在问,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是什么,越南快速发展的经验是什么?答案几乎相同,就是改革开放。以越南为例,越南大使介绍说,越南的经济特区,有很多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外资来投资。外商在越南建厂投资,不要担心其享受优惠政策,会使政府利润减少,也不要怕其把资金带走,其实他们赚了钱,还要在越南消费,还要投入再生产。而与此相反,在坦桑尼亚,实行高税收政策,平时的商业经营高达18%的税率。中国曾援助坦桑尼亚一批物资,到港口还要收税;坦桑尼亚有良好的海运条件,南部的水泥运到北部,走海路成本低,但税收高,能把成本价抬高三倍,这就迫使大家走陆路,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会加剧公路运输的压力。类似这样的怪现象还很多,归结一点,就是打不开改革开放的利益心结,自己传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高端的工业又难以引入。胜算的天时非常有利,却不能顺势而为。
当然,也有好的典范,像肯尼亚,对犹太人给予特殊政策,进出自由,可购置地产,借助他们的智力,促进肯尼亚的经济发展。赞比亚的铜矿是其支柱产业,其税收随着国际铜价的浮动而浮动,从而保护了投资者。
非洲国家资源的地利优势非常明显,但常常出现电力短缺、断水、断电。坦桑尼亚除了优质的矿物、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资源,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林业、水资源,以野生动物、白沙海岸为主的旅游资源等,使坦桑尼亚成为资源多样化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坦桑尼亚的天然气只在近海打了四眼井,开发利用气田储量仅为10.1万亿立方米,产量远低于已探明储量的57.25万亿立方米。剩下的47.13万亿立方米地处深海。为补足能源缺口,坦桑尼亚向肯尼亚进口天然气。专属经济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也处于他国自由捕捞的状态。而周边国家对海产品的需求旺盛。这就出现了发展中的自我不和谐。其根本原因,在于守成的文化心结。
坦桑尼亚矿业部长曾说,坦外矿业的合作,坦桑尼亚要拿去50%的利润,因为这些资源是我国的,如果不愿合作,可去他国。事实上,很多投资商就去了其他国家。守成,是农业民族的主要特征。但在今天,抱着“金饭碗”不放,在全球化时代还是少有的。
坦桑尼亚守成的文化心结,一是源于对殖民者警惕心态的延续,他们对被掠夺的伤痛记忆犹新。二是伴随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对国家利益的维护,陷入了比较狭窄的利益观。三是对优厚的天然条件已产生依赖,求新、求变的欲望不强。正是这些不利的守成心结,造成了资源的地利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使改革创新的理念不能落地。
非洲国家不仅自然资源优厚,人力资源也很丰富。以坦桑尼亚为例,根据2012年人口普查数据,坦桑尼亚全国15岁以下人口占43.9%,15~35岁人口占34.7%,因此35岁以下年轻人就占了全国78%以上的人口。众多年轻人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从教育水平看,文化水平较低。如穆托沃(Mtwara)省,居民传统思想严重,普遍认为教育无用,不愿让孩子上学。另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好的子女,受到很好的教育。但这毕竟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量劳力闲置,不利于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在坦桑尼亚比较雄厚。如农业科技研究所,布局于坦桑尼亚不同的地区。研究所有不同农业项目的研究员,他们很多都是博士。在种子优化与经济作物培育方面,研究所出了不少成果。单就腰果一项为例,穆托沃省研究所培育出了50多个品种。在产品加工方面,他们开发了果酒、果汁等产品。相反,坦桑尼亚的工业研究非常薄弱,在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国家项目筛选、世界前沿科技成果跟踪、非洲工业化现状、非洲市场等各方面,都未形成研究的有效机制。由此可见,非洲国家人才短缺,并非难以解决的先天性的问题,而是结构相对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形成的差异,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的胜算,我们不仅要算综合因素,要比较道、天、地、将、法,而且要以此为基础,对诸要素的延伸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影响改革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包括文化背景等,都要加以研究。如,如何坚持孙子的利益观,以利动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如何坚持孙子“不合于利而止”的控制思想,适时调整已有的政策,把握好改革的大方向等。这些问题研究不透,都会影响到改革与创新的深入发展。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与创新,之所以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打破传统守成的理念之上,是建立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之上。只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才能为合作共赢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