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入人心,形体舞蹈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基本的通识课程之一,但是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形体美是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最直接的价值之一,通过接受形体舞蹈课程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形体,提升学生的气质。当前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有九成以上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形体指导或是形体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灵活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再加上学生本身在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他们在站姿、坐姿、走路姿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形体舞蹈课程,一方面学生能够达到教师专业的指导,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尤其是通过对学生站姿、坐姿方面的调整,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气质;另一方面,在形体舞蹈课程中学生需要配合音乐进行舞蹈,因此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柔韧性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气质。
形体舞蹈不仅能够在外形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更能够在内在上提升学生的自信。一方面,学生外形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另一方面,在形体舞蹈的练习中学生通过舞蹈技巧、团队合作以及多样化的舞蹈动作,能够进一步的开阔眼界,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形体舞蹈中需要学生昂首挺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积极的、自信的暗示。
形体舞蹈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体舞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舞蹈的美,尤其是在学习民族舞时能够透过舒展的动作来展现民族的自信,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状况,是自己的审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重视基础训练是普通高效形体舞蹈课程开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因为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因此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协调性都存在问题,只有做好基础训练,才能够为后续的形体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基础训练也是最能够纠正学生不良形体习惯的措施,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能够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动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气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形体舞蹈课程教学中应当在基础训练这一阶段安排比较多的课时,更加严格的训练学生不同身体部位的规范动作,调整学生在生活中以及舞蹈动作中出现的不良姿态。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一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例如腿、臂等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训练,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针对其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养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这种针对性的训练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再次,在基础性训练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和训练量,给学生一个缓冲和适应的时期,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性训练的作用。
实践在普通高校形体舞蹈课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实践能够使学生将学习到的动作进行运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形体舞蹈课程的热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形体舞蹈课程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也可以在学校内组织形体舞蹈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形体舞蹈的训练,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编舞能力是我们在形体舞蹈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因为在当前的舞蹈教学中仅仅会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需要学生具备编舞能力,不仅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学习编舞的知识也能够提高对形体舞蹈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多观摩舞蹈,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舞蹈,通过观摩的方式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在编舞时更加具有整体性;其次,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当传授学生一些编舞的知识,不仅教学生舞蹈动作,更要教学生怎样利用这些舞蹈动作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舞蹈;再次,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充分去尝试,去主动进行舞蹈的编排,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编舞能力。
在普通高校中开展形体舞蹈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塑造良好的形体、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编舞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形体舞蹈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