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燚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合唱课又或被称为合唱训练、合唱排练等。合唱课不仅在中小学、大学开设,也在社会上开设了很多业余爱好合唱团。这种全民参与的音乐活动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且易于管理人民,所谓“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这里的道指的“礼乐”。合唱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不仅在各个音乐院校、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均有开设,还在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合唱团体。而这些不同种类的合唱对参与者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在综合类大学里,合唱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作者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自身参与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是培养学生们发现美的重要途径,合唱训练时所要求参与者达到音的强弱、力度、色彩等在培养参与者的审美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培养学生发现美和识别善恶美丑方面,合唱的积极作用更是毋需质疑的。而合唱作为一种不仅在学校内发展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有积极作用。在学校外即社会上,合唱也有利于提高参与者文化修养、审美情绪等方面,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
合唱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合唱曲目《城南送别》的第20小节,学生们在练习此小节时首先要了解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十二拍的情况下,这个出现的二分音符就要求学生们思考到底如何演唱,而仅仅要求每个学生唱准确还远远不足,应该是整个合唱团体一起唱准确这个节奏。另外,声部之间是需要协调进行的,除了在歌谱上有特殊要求外,每个声部的音量应该是一样的,每个声部不可以突兀出来,每个参与者也不可以突兀出来,每一人的声音应该是融入合唱中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和谐的、融合的。这就要求合唱参与者在进行合唱训练时,除了演唱自己的声部时还要注意倾听别的声部,这一部分又提高了学生在听音方面的能力。
合唱训练进行过程中,为保证整个团体有条理的进行,指挥作为合唱的灵魂所在,通常情况下会要求学生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注意到他所发出的每个指示,这就易使学生形成全身贯注的习惯,对他们以后日常学习生活是有好处的。
合唱作为一种多数人参与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历史发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它有时候不仅只是一个合唱,更多的时候还代表了更深层的含义。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合唱的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交响乐,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史为鉴,学生在参与《黄河大合唱》合唱排练时,不仅会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知识,提高专业知识,还会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了解这歌曲后更深层的含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唱是一种有助于参与者养成团结有爱、并教化参与者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远离低级趣味的一项活动。
在参与团体的合唱活动,尤其是高等大学里的合唱团中,可以保证学生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他们至少不成为“书呆子”,这一部分又提高了学生人际方面的能力,可以在未来社会的职场上成为战胜其他对手的优势。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常这个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从而使自己成为所期待的人物。而合唱作为一种拥有个人无法达到的音域、音量、力度、色彩等的音乐形式,其创造出的团结、力量之美,是凭一己之力无法达到的,因此学生在参与合唱训练时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感。
另外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归属感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人,而发展中的人其实就是不稳定的人,每个人都找不到稳定的存在感,也许这就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抑郁症的原因。而合唱作为一种团体美的艺术形式,学生或者其他参与者在合唱训练时得到的归属感的满足,有助于减少抑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每个合唱参与者的抑郁,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方面的影响的。
之前已经提到过合唱是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磨练,而合唱对于声乐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功绩的。例如在《Danny boy》改编的合唱中,乐句之间由于应该始终保持美感,所以对于声音的要求不应该是始终渐强,而是每个乐句的音量要求是弧线的形式,弱后变强又减弱,也应该保持循环呼吸。这些不仅对声乐技术有所提高,也对乐感的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在调查自己所属的合唱团研究发现,很多合唱队员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合唱训练后,不仅在乐感上有所提高,还在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些都是合唱的积极作用,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