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童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都在民族音乐的意向构造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民族意向、曲风定位等也是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主要步骤,要想达到最佳的形象与表象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就要充分了解民族音乐创作的活动结构过程,积极构建民族音乐的意韵形态框架,意识到民族音乐创作的必要性[1]。民族音乐创作中,以民族化的意象构造来表现音乐创作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人文环境等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民族音乐的意韵来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更多的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境化的创作元素,体现民族音乐的灵魂。
在创作民族音乐的环节都充分利用了意韵理论,同时还要掌握丰富的西方作曲技巧,立足于民族音乐的特色。科学进行音乐选材和创作,整理好音乐思绪,积极分析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艺术。意韵艺术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因此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汲取音乐创作中的意韵成分,更多的了解人文信仰,净化心灵,找到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人本之源。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在音乐创作背景方面也存在不同,及时明确审美取向,有助于形成与本民族特色、内涵等相符的民族音乐意境,更好的丰富民族语言[2]。民族音乐的意韵艺术与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文字的不同,预示着音乐语境的不同,因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要积极站在审美视角和审美习惯的角度分析问题,创作一个音乐语境、语言文化特殊的民族音乐作品。
民族音乐编排的过程中,作曲家首先要考虑作品定位的问题,充分利用创作手法来提高民族音乐的艺术性。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同时根据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在融合作曲家自身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全新的民族音乐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艺术想象心理构造,要求相应的创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意识[3]。在构造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音乐创作的题材,了解作品展现的具体规模。如今在音乐创作中及时了解音乐构造,掌握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比如:声调的高低、旋律的急缓、风格特点等,这都是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艺术的主要体现。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及时汲取了民族的气息和文化,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将该作品的意韵艺术得到了再次升华和扩展。民族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意韵艺术的独特性,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同时将节奏、音调等多种元素充分利用在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中,创新作曲风格,掌握民族的生活习性,在民族语言文化的引导和影响下,成功架构了民族音乐意韵艺术的框架,让歌唱者以歌唱的形式来更多的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意韵艺术和民族音乐文化。汲取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将其及时融入民族音乐的艺术创作中,赋予了音乐作品灵魂和精神,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更具体的描述了内蒙古草原的无限风光。在创作中音乐主题是以蒙古族的景物为主,以艺术形式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将民族特色及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从而将自身对蒙古族歌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赞叹都体现在音乐作品的韵律中。
民族音乐中的《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两部音乐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丰富,演唱难度不高,气息运转平和,在哼唱这两首歌曲的过程中会发现,气息运用灵活,歌曲结构复杂,声音强弱的对比较为明显,但是《珠穆朗玛》比《青藏高原》难唱。由此看出,民族音乐歌曲高亢,音区较高,在歌唱的环节更好的体现了演唱者自身的演唱实力,《珠穆朗玛》这首民族音乐的难度不易把握,要求演唱者必须要有华美的音色,充分的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声音有美感[4]。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玛拉雅。这首歌的前边部分是伴唱,主旋律需要歌手自己把握好,选对拍子,“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这句需要声音平稳,同时具有一定的歌颂感,要求演唱者的基本功扎实。从一开头到结尾,气息很稳,音色纯美,和谐、统一,掌握歌唱技巧,才能更好的体现民族音乐《珠穆朗玛》和《青藏高原》的意韵之美。
民族音乐的美学思想见解独特,为了提高民族音乐作品的意韵艺术,需要在创作中及时融入情感,更多的了解民族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等内容,更好的展现民族音乐创作的意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