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史前洞穴遗址调查报告

2018-01-23 13:42李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2期
关键词:螺壳蚌壳山脚

李平

(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广西 隆安 532799)

为配合广西“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组成洞穴调查组,对隆安境内的石灰岩洞穴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隆安史前洞穴遗址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洞穴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1 洞穴调查基本概况

此次调查以村屯为单位,在全县开展地毯式调查,共调查洞穴220多处,其中丁当镇、南圩镇、乔建镇及都结乡洞穴分布较为密集。在部分洞穴中发现石器、蚌壳、螺壳及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古人类化石)等遗存,这些遗存主要集中在乔建镇、古潭乡及布泉乡一带。其他乡镇亦发现有零星动物化石,但因遭人为破坏或数量较少,研究价值不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洞穴遭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因当地普遍流传洞穴内藏有宝藏、仙人隐居等神秘传说,民众对洞穴怀有好奇之心,逐利的本性驱使他们前来寻宝。此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缺少生产资料,故挖取洞穴内富含的磷、硝石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洞穴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寻找宝藏、挖磷石、挖硝石、养牛羊、修建庙宇、开采石头等,部分洞穴甚至被挖空殆尽。

2 发现遗迹遗物的洞穴

2.1 鞍马洞

鞍马洞位于乔建镇培正村重茶屯的鞍马山,该洞穴在重茶屯的南边,距离重茶屯约500米,东经107.716891度,北纬23.083985度。洞穴所在的鞍马山为孤峰,高约110米,周边地势平坦,附近有水塘,距离山脚约300米,洞穴前方开阔地种植着板栗。洞口朝西,离山脚的高度约40米,洞口形状为近半圆形,长20米,高10米,洞内向下纵深,洞深约20米,宽15米,高10米。洞内光线充足,遭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堆积有大量石灰岩碎石,在碎石中发现蚌壳、砍砸器等遗存,数量较多。

2.2 敢大山一号洞

敢大山一号洞位于乔建镇龙第村淰屯的敢大山,该洞穴在淰屯的东北边,距离淰屯约1千米,东经107.671695度,北纬23.041642度。洞穴所在的山高约40米,附近有小溪自西向东流经淰屯,距离山脚约300米,洞穴前面有开阔地。洞口朝西南,与山脚持平,洞口形状为不规则形,长15米,高6米,洞内深约10米,宽10~15米,高6米。洞内平坦,雨水常年冲刷进来的土层较厚,保存较好,堆积土为褐色,较松软。在洞内两侧发现砍砸器4件,研磨器1件,蚌壳1块。

2.3 敢羊洞

敢羊洞位于乔建镇罗村廷居屯的敢羊山,该洞穴在廷居屯的东北边,距离廷居屯约1千米,东经107.7226度,北纬23.034035度。洞穴所在的山高约120米,附近有绿水江自西向东经过,距离山脚约2千米,洞穴前是养鸡场,前面有开阔地种植着板栗。洞口朝南,离山脚的高度约10米,洞口形状不规则,长4米,高2.5米,洞内深约30米,宽2~5米,高4米。洞内堆积有石头,泥土较少,发现牙齿化石4颗。

2.4 局仕洞

局仕洞位于乔建镇罗村廷居屯的穿洞山,该洞穴在廷居屯的西边,距离廷居屯约4千米,东经107.732722度,北纬23.015488度。洞穴所在的山高约100米,附近有绿水江自西向东经过,距离山脚约5千米,洞穴前面有开阔地种植香蕉。洞口朝东,离山脚的高度约5米,洞口形状不规则,

长10米,高4米,洞内长约50米,宽3~10米,高4米。洞内保存完好,地表堆积着石头。在洞内的胶结土中发现骨头、牙齿化石若干,数量较多,其中包括亚洲剑齿象牙齿化石。

2.5 马奎洞

马奎洞位于古潭乡中真村巴里屯的敢马奎山,该洞穴在巴里屯的东北边,距离巴里屯约2千米,东经107.855167度,北纬22.96325度。洞穴所在的山高约80米,距离洞穴约200米处曾有小溪,现已消失,洞穴前面有开阔地种植香蕉、板栗等经济作物。洞口朝东南与山脚持平,洞口形状为半圆形,长10米,高4米,洞内深约5米,宽10米,高4米。洞内保存较好,堆积土为褐色,较松软。在洞内发现砍砸器、蚌壳及螺壳,其中螺壳数量较多,分布在洞穴右侧,面积约1.5平方米。

2.6 那芒洞

那芒洞位于布泉乡龙会村文灵屯的那芒山,该洞穴在文灵屯的东北边,距离文灵屯约1千米,东经107.474445度,北纬23.079283度。洞穴所在的山高约80米,海拔287米,布泉河自西向东流过,距离山脚约200米,洞穴前面有开阔地。洞口朝西南,距离山脚高度约3米,洞口形状为半圆形,宽4米,高3米,洞内深约80米,宽4米,高3米。洞内平坦,保存较好,地表为石灰岩,堆积土较少。在洞内发现骨器1件,两端有削过的痕迹,此外还发现砍砸器1件,牙齿化石1颗。

3 本次调查的一些认识

3.1 洞穴遗址内部环境

古人类在尚未掌握搭建建筑物技术之前,依赖天然形成的洞穴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攻击,对居住的洞穴内部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从发现遗迹遗物的洞穴遗址内部环境分析来看,洞穴位于半山腰,易于进出、内部空间较大、光线充足、地面相对平坦、雨季不积水、洞口朝南,在冬季能够避免寒风的侵袭,是古人类较为理想的居住场所。但古人类在选择洞穴遗址时,并非完全要求具备以上所有条件,能够保障其基本生存所需即可。

3.2 洞穴遗址与周边环境关系

在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洞穴周边环境应有利于解决古人类的生存问题。发现石器等遗物的洞穴有乔建镇培正村重茶屯的鞍马洞、乔建镇龙第村淰屯的敢大山一号洞、古潭乡中真村巴里屯的马奎洞和布泉乡龙会村文灵屯的那芒洞。这一带为右江冲积小平原和小石山区,洞穴遗址周边地势较为开阔平坦,附近有小溪、沼泽及小湖泊。通过对遗址周边环境的分析,发现右江河附近洞穴并不是古人类的生活首选之地。原因之一可能是大江大河经常性的洪水泛滥会对古人类的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而小溪、沼泽等小水源环境即可满足古人类的生活所需。洞穴遗址发现的鱼骨、蚌壳、螺壳较多,说明捕捞水生物是古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之一,而蚌、螺等水生物生活在小溪、沼泽、小湖泊等小水源环境中,便于古人类捕捞。■

猜你喜欢
螺壳蚌壳山脚
河边寻宝记
为什么寄居蟹居住在螺壳里?
浓雾
蚌壳里的珍珠
我是云
抵达山脚
关掉白天
螺壳漂流记
螺壳盛宴
挖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