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常姣 秦篁
(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2.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重庆 001320)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秦末之际,描绘儒家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孙中山民生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他说:“真正的民生是孔子希望的大同社会。”[1]孔子和宋末农民起义“均贫富”的思想,对孙中山的民生也有所启迪。“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等(者)压制贫者是也。”[2]因此,民生主义主张地权一定要平均。
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对孙中山的民生有着重要的思想指导。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其领袖人物洪秀全被诸多民众崇拜,孙中山就是其中一员。孙中山还深受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的影响。这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因此,民生继承了“平均地权”等一些有利于太平天国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发展的思想。
19世纪90年代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思想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样也有着重要作用。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用国家的力量去开矿……此外,还有开放交通,振兴工业,发展商业,促进农业,以及把中华民国变为金色世界。”[3]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继承了“振兴商业”和“与国家建立商业”[4]等经济发展思想。
“民生主义,就是当时下的社会主义……兄弟们倡导的民生有着非常具体的方法……我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5]针对中国社会当时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也就构成了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已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在民主革命时期,铲除封建地主剥削农民和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已成为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这一理论摆脱了太平天国起义农民设想在小生产基础上解决土地问题的落后性,并克服了改良派在土地制度问题方面的妥协保守态度,成为当时最进步的土地主张。其矛头直指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精神,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平均土地权的本质是国有土地,并且通过核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等方法来实现土地国有化。他说:“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或谓地主之有土地,本以资本购来,然试叩其第一战有土地之人,又何自购乎?”[6]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孙中山认为当土地国有后,能有效地防止垄断资本家出现,同时也能扭转资本投往土地的方向,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平均地权”这一口号的具体实施方法除了“土地国有”之外,还有“定地价”,也就是说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收重税,国家有权随时以国有土地价格购买土地。这样一来,国家就能依靠地价税和地租的收入解决财政问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防止贫富两极分化。
孙中山把“平均地权”作为“社会革命”的旗帜,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平均地权”的具体方法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并没有将土地革命纲领与农民阶级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其必然的缺陷。而旧民主主义的失败也使孙中山对“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有了新的认识,看清了农民贫苦的真正原因,“现在农民不耕种自己的田地”。因此,把重点从城市土地问题转移到农村,明确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也就是“仿效俄国”,把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个体生产者,逐渐消除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冲击一切封建奴役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小农的个体经济就能得到较大发展。孙中山认为,只有耕种者有自己的田地,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关注农民在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农民参与革命,将使革命取得成功。只有耕种者拥有自己的田地,才能消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尽管孙中山没有意识到地主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对农民权力的估计不足,“耕者有其田”的方法会导致土地所有权过于分散,无法有效实施。但是,平均土地权的概念及其发展在当时社会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在建立同盟会之前,孙中山已经提到了“节制资本”的问题。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广大人民的生活贫困潦倒,中小资本家也受到垄断资本的压迫。孙中山希望中国的资本主义能够享受其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但是他并不接受垄断资本发展的后果,即将来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限制为垄断资本主义。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高涨。因此,孙中山也紧跟时代步伐,越来越重视资本问题。怎么样节制资本?孙中山认为,凡具有独占或者垄断性质的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宜或不能委托个人经营者的企业、由国家掌握其经济命脉的企业都不允许由私人资本经营,只能归国家经营。对于一些私营企业,国家有权根据情况收回。孙中山认为,中国工人和农民应该按照英俄两国的方式建立合作社,建立合作经济,缩小私人资本主义的范围,防止商人自掏腰包。孙中山还认为“外国所得税是控制资本的法律之一”。利用欧洲和美国的累进税率直接征税,资本家将获得收入,这样国家的财政资源就会充足,并且“不用滥用就可以多收”。需要强调的是,孙中山倡导的适度资本并不是指控制全部资本,而是指控制私人垄断资本。在孙中山利用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期,他意识到仅仅控制民间资本和外资是不够的。“中国不能与国外比较,资本缺乏控制是因为外国富裕,中国贫穷,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因此,提出了“中国不仅控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实际上是孙中山在中国实行自己的社会主义民生的企图。他认为,要发展发达国家资本,就要“计划大局”。“我有计划,则始能用人,而课免为人所用也。”因此,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发展国家实业的大方针,而且还包含他的发达国家资本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现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其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其次则注重于移我垦荒、制铁炼钢。盖农矿二业……观其钢铁生产之多少可知也”。[7]同时,孙中山在接受西方思想下,认识到中国发展实业缺乏资本、人才和方法。而就当前中西发展的对比来看,中国不仅要自筹资金、培养人才,还需要利用外资和外国人才。“吸引外资已成为中国未来共产主义世界的事业。”19世纪末孙中山首次访问欧美时,他觉得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中,只有“民族工业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在后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之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发达的资本主义思想”。
他认为,只有大力发达国家资本,向西方各工业发达大国学习,广泛采用机器生产,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才能与外国垄断资本相竞争,才能发展民族经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节制资本这一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根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经济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