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红
(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山西 临汾 041500)
博物馆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重要场地,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貌。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距离襄汾县城5千米的地方,有一座东西宽400米、南北长500米的村庄,它东靠塔山、西望巴山,山环水绕,鸟语花香,这就是丁村。这里有两处国宝——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丁村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它被发现于1953年,共发掘出近万件石器、29种动物化石和30多种软体动物化石。其中在1954年发现了3块古人类牙齿化石,在1976年发现了1块幼儿右顶骨化石,在2013年发现了1块成年人枕骨化石。1996年,丁村文化陈列馆建成,向人们展示了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丁村民宅最早建于元代晚期,至今保存有庙宇及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四十余座,被誉为封建社会农业庄园的活化石,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丁村民宅分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一般遵照“坎宅巽门,利宅利主”的法则开门立户。它是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典范,是研究古代建筑、装饰、家居文化、风俗的宝贵遗产。这些民宅建筑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工艺精巧,而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也极具特色。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的木雕工艺,还是柱础、门墩石、踏步石的石雕技艺,均蕴含了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和吉祥喜庆的寓意。1985年,当地政府利用丁村民宅开辟了全国第一家汉民俗博物馆。该馆利用图片、文字及实物集中展示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现已有33年的历史。
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不仅致力于收藏、保护文物,更注重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传播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每逢黄金周,我馆会派专人与当地中小学校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参与到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中来。通过给游客当导游,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月,我馆会派专人到各中小学进行宣传,引导学生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由赞助单位配合,每年我馆与当地高中都组织征文比赛活动,以丁村为主题,鼓励学生们到丁村深入调查研究,让他们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真正写出一批好文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部队、乡村、街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周末或假日,我馆经常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到丁村民俗博物馆参观学习,使他们在博物馆感受知识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智育等教育。另外,我馆常邀请各中小学校到馆内举行党团组织活动、入党入团宣誓仪式,并通过举办一些图片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抓常新,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流于形式,我馆经常组织团体及个人到我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学习,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发挥爱国主义基地的示范作用,使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博物馆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广大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我馆都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我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剪纸艺术,它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富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享有盛誉。我馆常邀请民间剪纸艺人亲自为学生和游客做示范,一刀刀剪出各式各样、喜闻乐见的作品。并让学生和游客们参与进来,领略剪纸的趣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剪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使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平阳民间木版画也是晋南地区的一大特色,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于一体,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它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我馆每年都会邀请民间“非遗”传承人传授、演示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印出一幅幅精美的版画作品,激发学生及游客们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版画制作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完成自己的版画作品,从而传承这一古老技艺。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我馆常请民间纺线织布艺人为学生和游客们做示范,带动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纺线、织布的乐趣,了解古人的生活,达到传承文化与娱乐休闲的目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我馆通过开发手机APP应用软件,增强了学校学生与博物馆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品鉴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水平。这些年来,我馆加强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主题课程,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形成学校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让学生们喜欢来、待得住,让展品活起来、动起来。
除此之外,我馆每年还同其他赞助单位共同组织丁村古建筑绘画、摄影比赛活动。丁村有40座建于明万历时期至民国时期的民宅建筑,其中建于明万历时期的建筑6座、清雍正时期3座、清乾隆时期11座、清嘉庆时期2座、清道光时期2座、清咸丰时期3座、清宣统时期1座、民国时期2座、未发现纪年但建筑风格类清的10座。木雕、砖雕为其精华所在,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礼仪、忠孝等为主。丁村民宅规模之大、建筑之精、装修之巧、保存之好,在我国北方地区是极为罕见的。通过举办丁村古建筑绘画、摄影比赛活动,观众能够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发掘丁村古建筑的美,领略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每到这个时候,我馆都会组织学生到馆内包粽子。粽子,又叫“角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了端午节食物。我馆请民间包粽子能手做指导,亲自做示范,教学生们包粽子。这样不仅让他们体会包粽子的乐趣,也让他们亲自下锅去煮,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节日的快乐。
丁村是早期现代人的发祥地,有众多的鹿、象、野牛、水牛、马、驴、犀牛、羚羊、鬣狗、狼、熊等动物化石,更有丁村古人打制的石器。丁村石器种类有尖状器、砍砸器、石球、细石器等。我馆派专人组织游客看观看纪录片《丁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对石器制作进行演示,让他们了解当时古人类是如何使用石器的以及各种石器的用途,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了解人类的进化史。
近年来,我馆的社教活动日渐丰富,接待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着传统教育向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博物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会日趋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知识性、趣味性强和教育面广的优势,利用现代高科技,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全面地展现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