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民间俗语说得好:“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说的是:春天的气象条件很不稳定,气候变化最为反复无常、时冷时热,乍暖还寒;春天的气温差异也极大,天暖时可穿夹衣,甚至单衣衬衫,天寒时依然要穿“三九衣”,即“春二三月乱穿衣”。
人生活在自然界,不断与变化的气候环境相接触。因此,外界气候环境可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前人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太过或不及,就可能成为人体的致病因素,称为“六淫”。六淫伤人,自外而入,称为外感六淫。近年天气异常,很多时候春末夏初气温仍偏低,风为当令主气,此时阴气升发,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人体对气候环境变化虽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对于早春风向骤变而带来的冷暖、干湿、阴晴和气压高低的变化,人体生理机能常常会调整不及,如养生不慎就容易诱发疾病,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外合皮毛。皮毛腠理为肺的屏障,一旦受到风邪侵袭后,卫气不固,进而使肺受到伤害,导致肺气失宣,肃降失职,不能行气以温煦全身,引起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疼痛、咯痰、气喘等病症。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中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患,常是侵犯人体肌表,引起恶风畏寒、头项疼痛等症状;风邪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会引发瘙痒难忍的风疹疙瘩;风邪上窜达颠顶易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素有高血压的病人血压也随之升高,甚至发生中风;风邪下行侵及腰膝胫腓等处,可引发风痹、行痹、痛痹等;风邪游走于经脉之中,可导致脉痹、面瘫等。此外,风邪还易使人的肢体运动出现抽搐、痉挛、颤抖、蠕动、角弓反张、颈项僵直等异常现象。
春天常见的感冒,往往以风为先导,人体受风与热合邪侵袭,易患风热外感,风与寒合邪则为风寒外感。若湿盛阳微,腠理不密,常引发风湿痹痛。脾为一身气机运化转输的枢纽,受到风寒湿三邪夹杂侵害,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失司,可引起恶心呕吐、胀满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胃病者易复发。
中医认为,风为木之气,风气通于肝。肝喜条达,与春天生发之气相应。和风丽日的天气,肝气顺畅,人们会感到心情欢快,精神振奋。若是狂风肆虐的天气,肝气抑郁,人们会觉得情志不舒,心烦意乱,脾气暴躁。有肝病、心脏病、精神病的患者,到了春天如不注意调摄情志,常因心情不好而复发犯病。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为“避风”。早春时节,应重视防风御寒,防患于未然。
1.注重保暖二月春寒料峭,应根据天气变化来增减衣服,爱美的姑娘不要过早地换上裙装,以免受寒风侵害。老年人宜选择轻松、柔软、舒适、保暖的衣帽鞋袜,使身体不受风邪侵袭,并适当进行“春捂”保暖,以达到预防“风病”的目的。尤其是年老体弱、大病后、过度疲劳、酒后以及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患者,在寒潮大风过境的日子里,尽量少出门,以免遭受风邪之害。
2.调节情绪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扰乱人体的生理功能,妨碍肝气的疏泄,产生烦躁恼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易犯病。因此,人们在春季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放松心灵,乐观开朗。凡遇事皆恬静虚无,泰然处之,切忌大喜大悲。精神病患者要避免各种刺激,注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3.生活规律平时起居有常,作息有时,保证睡眠。
4.膳食合理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亦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另一方面,春季饮食上宜清淡,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要补足水分,以喝白开水或淡茶为好。老年人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5.注重食疗素体阳虚的老年人,常食雄鸡、大枣、胡桃、鲫鱼等益气温阳的食物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气强壮的功效。
6.坚持运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抵御风邪的法宝。因此,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好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这样不仅能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增强肌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