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成实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023)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人们获取知识、休闲教育等活动中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提供给大众最重要的产品——陈列展览,也逐年推陈出新。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机构推出的展览,经常成为文化热点,甚至是社会话题。无疑,包括展览选题、策划、展品、文本在内的展览内容是展览最重要基础,但一个成功的展览,更应有优秀的设计与制作。由于博物馆展陈区别于一般建筑装饰的特殊性,故难以对设计方案或任务做出标准化的优劣界定。在回顾梳理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展陈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一定的研究,并提出可用于实际工作的若干标准,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博物馆展陈”这个概念已经是个成熟的专业术语,它应该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作为名词含义,即指博物馆展览陈列本身;②作为动词含义,即指博物馆展览陈列过程。
显然,从这两个基本含义出发,容易知道:①从名词角度,展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本成果。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馆内展陈是其与社会公众交流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平台,也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基础文化产品,是社会服务的最直接体现。②从动词角度,展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本业务。除了文物征集、保管、研究等业务以外,展陈也是博物馆的基本业务之一,并有其独特的规律,与其他业务有着显著的不同。展陈工作是个系统性动态过程,仅从主要工作上考察,大致可分为文本编写、形式设计、施工3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工作各有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为其作支撑。
从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博物馆展陈设计制作逐渐成为一个行业。大体上, 1997年是这个行业得以确立的“行业元年”,因为在这一年,国家文物局举办了首届“十大展陈精品”的评选。此后,展陈行业得以正式确立并迅猛发展,其主要特征为:①越来越多的馆方由自行设计制作展陈逐渐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优选设计方案。这其中,有招投标法相关规定的客观要求,也有馆方迫切需要把展陈做好做精的主观愿望。②一批原来博物馆的内部人员,和与博物馆有行业关系的人员,逐渐以展陈设计为专业,出现了第一批市场化的专业机构。
目前,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博物馆展陈设计制作行业已趋成熟。主办方与设计者均已相对理性,行业整体水平大为提高。主要体现在:①行业管理部门、馆方、社会各方面都已普遍认可展陈设计制作的社会化分工运作模式。②业主及馆方对于展陈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展陈的投入越来越高,对于展陈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③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十大展陈精品”评选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标杆,成为业主与馆方追求的目标。④展陈设计制作机构及公司越来越成熟、富有经验,一批设计机构在业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不断有新的设计制作机构进入行业。
尽管博物馆在展陈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展陈设计制作行业仍存在以下问题。
(1)设计制作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设计制作水平高低没有规范性衡量标准,设计机构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设计到制作各个环节没有相应的收费、计费、验收、审计、结算标准。一般都套用建筑装饰的成文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2)由于现阶段处于明显的卖方市场,致使行业内相对成熟的制作机构,因业务量大而有不重视不同项目的个别需求的倾向,有的甚至应付“行活”明显,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3)更多的建筑装饰企业进入行业,建设单位对制作单位及其设计能力、设计作品的审核把关难度加大。
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及整体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判断,我们认为行业具有下列发展趋势:①宏观层面,在可预见的将来,整个行业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总体投资额不断增加。这是由中国现阶段快速上升的经济和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客观决定的。②微观层面,业主单位或馆方越来越重视展陈的水平与影响力,投入越来越高,但单位面积平均造价或投资强度(即单方造价,一般衡量标准为元/平方米)不会有大的突破,将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③行业内部分工同时向专业化与综合化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化是指展陈设计制作中用到的各种技术与手段,分工越来越专门化;综合化是指有经验的设计机构的能力越来越全面,能够自主完成许多专业技术工作。④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展陈设计中。与此同时,传统的“静态展陈”并没有被淘汰,与此相反,传统展陈方式呈螺旋式上升“回归”的趋势,主办方与设计者均更加重视表现文物或展品本身,更加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行业圭臬。
目前,新建展陈项目呈爆发式增长,各地在建和筹建的展陈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相当数量的展陈主办方对于展陈工作流程不清楚,甚至对于展陈的工作目标不甚了解。不少设计者,对于所承担的工作也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于展陈设计优劣,缺乏较为明确判断标准或要求。究竟什么样的展陈设计和方法,才能算做是“好”的方案呢?什么样的展陈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这些要求,怎样的工作方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经过大量的展陈项目实践及对设计工作全流程的透彻了解与掌握,提出对于展陈设计工作4个方面的要求:理解力、传达力、控制力、系统性,可以简称为“四项基本要求”。
理解力是指对项目的解读能力,这是展陈设计的基础,也是展陈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涵盖对于项目定位、项目性质、文本内容、大纲精神、主办方意图等方面的理解能力[1]。优秀的设计必须能对项目作出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包括对展陈主旨深入透彻的理解,对展陈项目背景知识广泛的了解,对展品信息的全面掌握等;进一步,应深入研究展览的受众群体构成、偏好等信息;更进一步,应延伸考虑与展览相关的文化环境、文化热点、文化事件、传播手段等信息[2]。理解越深入,则越能接近项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主办方必须清楚明白地向设计者传达展陈意图,设计者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主办方意图。
事实上,理解力标准,是对于展陈设计者不同于其他项目设计的根本性要求。不同的展陈项目,可能是古代史、近代史、精品展、人物展、自然展等中任何一种,不同项目在性质、主题、内容上都必然存在重大差异。所以对于设计者而言,能够读懂展览文本不仅是高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试想如果设计者对于读懂、理解展览文本都有困难,则又将如何完成完美的设计?
传达力是指将内容设计转化为形式设计的方法与手段。这是展陈设计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于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即对于制图软件和方法的熟练掌握;二是设计图纸的表现力。要求设计方案能够全面、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内容设计方案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达到优美化、人性化、易于接受的高要求[3]。
为什么说是传达力,而不是表现力呢?传统概念上,一般会以“表现力”作为设计图纸与设计效果的评价标准。但从展陈的属性与作用来考察,博物馆展陈其实应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或者说,相当程度上,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通俗而言,展陈对象无论是实物、文献还是视频资料,最终目的都是让人看,让参观者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感。这就是文物库房与展厅的最大区别。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把想要传达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传达给参观者。所以,设计工作务须深刻研究最佳传播方式,研究掌握不同传播方式的优缺点,灵活运用,将展陈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受众。
控制力是指设计工作的过程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案所有组成部分与整体的完美控制。设计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控制每一张图的每一个细节,在严密的、有意识的控制之下,确保每一张图纸均完整准确,尽可能做到整套图纸完美无误。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情况是,某个展陈设计方案,整套图纸审核下来整体感觉比较完善,但总是有若干张图纸不尽人意,其实就是在设计过程中控制不够严格造成的。二是设计全过程的高效控制。必须对设计成果有良好的预见性,要准确无误地了解整套设计方案完成后的数量、效果。为此,必须对设计进度有良好的计划并严格实施,完美控制设计全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展陈设计与一般性装饰设计有根本的区别。其最重大的区别在于,装饰设计可以是无主题的单纯装饰,例如图案、形象、色彩等等。这些元素可以因为只是“好看”或“和谐”而出现。展览设计则应有严格的主题与内容表现要求。与内容表现无关的设计元素,如图案、色彩、形象等不应出现在设计方案中[4]。必要的复原性设计,例如特定时期的建筑、器物、服饰等,必须是经过严格考证,有充分依据。多媒体及辅助展品设计,亦只应在最合适、最恰当的位置运用。形象而言,展陈设计是“带着脚镣的舞蹈”,受限于文本内容,必须严格忠实于内容设计方案,传达主题意图,不能天马行空凭空想象。每一个设计元素的出现,都应该是有理由的,都应该有文本或资料或理论作为其支撑依据。
系统性是指设计中的全面系统考虑与整合。设计方案应综合所有可能并适用的设计元素、手法与手段,从整个展馆、展厅或展陈角度出发,作出通盘的考虑与部署[5]。同一个展陈的完整设计方案,应从头至尾,具有明显的统一性特征。同时,应对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具有前瞻性的考虑,对实施中的难点与耗费工时的制作项目,要有计划地提出应对方案与措施。
在展览陈列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当下,应高度重视展览陈列设计与制作的高度与效果。而在重要的设计环节,更需认真探讨和遵循“四项基本要求”:理解力、传达力、控制力、系统性。显然,这4点要求为展览举办方、设计者和人才培养方提供了操作的实际准则:对展览举办方而言,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尺;对设计者而言,则提供了可用以指导设计实践的标准工具;对于学校培养人才方面来说,为培养合格的展陈设计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邹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点与形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2(8):100-102.
[2]魏艺.行业博物馆应用展陈设计理念新探[J].大众文艺,2015(16):129.
[3]杨茗.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点要素研究[J].大众文艺,2016(4):46-48.
[4]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