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信志
当前,滴滴打车、小猪短租、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已经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服务者,以较低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其核心是对个人闲置资源的共享,并获得一定的收益。共享经济在农村发展如何,发展共享经济会给农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民对共享经济的认识。通过对河南平原和山区6个村庄实地访谈及200份问卷抽样调查,笔者发现,农民对农村共享经济不了解的占54.2%,了解但对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占35.7%,了解并认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只占10.1%。由此推断,农民对共享经济的认识有限、了解甚微,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人们对互联网都还不了解,基本上没有在网上购买过东西,信息闭塞和农民对共享经济认识、学习能力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
农民对共享经济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农民认为共享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好处、符合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占86.7%,无所谓并认为与个人没有多大关系的占10.5%,不支持并认为不符合农村发展方向的占2.8%。虽然仍有一小部分农民不认可共享经济,但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共享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表示愿意参与,值得期待。
农村资源闲置状态。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耕地闲置占16.3%,特别是丘陵山区闲置更严重,村庄闲置占62.7%、房屋闲置占69.1%、人力闲置占53.3%、资金闲置(钱存银行)占95.8%、机械闲置占31.1%、畜力闲置占19.5%、其他闲置20.9%。农村闲置较多资源的是资金、房屋、村庄、人力和宅基地,所以,共享经济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兼顾其他方面。
共享经济在农村逐步发展且日益壮大。滴滴顺风打车已在节假日搭起农民工回家、进城的有效桥梁,农速通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交易。这些都预示着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动力巨大。
农村共享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障碍。农村产业发展较为单一,资源分散难以整合,人才匮乏且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缓慢,物流体系建设不足,诸如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在农村发展日益加速,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农村共享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瓶颈,从抽样调查情况看,突出表现为:
一是体制性制约严重。当前分散的土地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原子化、离心化现象严重,加上小农经济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占主导,小农意识仍然大量存在,农村资源整合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村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党支部与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影响了村民再组织化的积极性,集体经济的不公开、不公正运营,一定程度疏远了农民的参与意识,整合农民及其农村闲置资源就难上加难了。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弱,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村共享经济缺乏发展规划,共享经济是个新生事物,农村的很多领导还不知道共享经济是啥,留守农民就更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去发展了。政府政策的滞后性也导致农村共享经济不可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规划。
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农民组织化的积极性仍不高,种地分散、经营细碎,现代农业科技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使得他们在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上显得较为落后。
三是农村金融面临“贷款难、贷款贵、抵押难”的突出问题。体制内农村金融供给规范,但数量明显不够,并且有日益弱化的趋势,对农村市场供给不足,产品单一,没有市场供给竞争,仍旧是卖方市场,导致农村金融相当大一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体制外农村金融供给活跃,但成本高、不规范、风险防范难度高,有非法金融发展趋势。体制内与体制外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一直是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分工负责,也缺乏制度性、规范性的政策进行引导指导。
四是共享经济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政策建设资金缺乏,“互联网+”概念提出后,农村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政策,政府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但这些投资依旧呈现出流向非农业部门的趋势,直接投资在农村信息化上的资金仍然较低,成为制约“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瓶颈。
共享经济的主体是农民,他们大多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教育程度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多停留在娱乐应用、网络购物初级阶段,缺乏信息化应用能力,眼下,农村共享经济网络推广、平台运行管理以及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匮乏。
共享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一方面要淘汰中间环节,另一方面还要真正做到共享,为农业、农村、农民真正起到帮助作用。共享经济模式最基本的就是拿出私有财产、资源、信息,与用户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改革创新,构建农村资源要素发展体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体系。一是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开放范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允许农民自留地跨村组流转土地,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二是对于符合流转条件的经营性或私人性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土地使用者或受让者交纳一定标准的土地增值收益后,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市场流转机制,实行土地出让、转让制度,纳入城乡一体的土地有形市场体系。三是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公开市场价值,对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实行同地同价补偿的分区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托的一整套规划管制规则和管理制度,对土地使用进行分区管理,对用地规模进行计划控制,对土地开发实行许可管制,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经济奖惩,对相关损失进行合理补偿,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处罚。五是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法、土地登记机构、土地登记程序、土地权属证书,城乡统一土地登记体系,不管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统一标准征收土地转用政策性税费,统一标准收缴土地增值收益。
构建多元化、竞争性、城乡互动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改革,建构服务“三农”发展的商业银行体系。取消农村商业金融经营的行政区域限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村商业金融展开跨区域竞争,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二是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同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业务。三是设立社区合作金融机构,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和乡村银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组建土地互助银行和土地中介组织,培育土地资本化市场体系,建立适合其特点的有效监管体系和措施。四是建立区域统一的数据库网络信息平台,构建集第三方交易支付、跟踪、信用评价与物流信息实时发布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信贷登记、支付结算、农村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抵押担保贷款等服务体系,完善区域资源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将农村资源进行数据化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交易与外部进行有效对接。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为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农业商业保险、保险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村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农村共享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共享经济+互联网+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共享经济与农业的融合,目前可依靠的平台最具优势的就是互联网。在战略上重视农村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的途径和平台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用共享经济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是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渐进的长期过程。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共享经济的顶层设计,制定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转向应用、服务体系等入手,将共享经济有机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一是设备共享。农业领域设备一般为产业链上需要用到的大型机器。农业机械是必需的,但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时间集中。在我国,各地的农机合作社承担了这一角色,帮助所在地从耕、种、收及加工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受地域和习惯的局限,农机合作社没能实现分享经济模式,使用率无法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使用范围也没有得到扩大,科学合理构建“互联网+农业”的触角应加快延伸到农机领域。二是人力共享。农村人力资源短缺成为目前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而现在看来,共享经济也许能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即人力的共享。三是农技共享。目前,我国农技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市场严重不成熟。国内农技共享体现在线下,有些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他们的农场成了教育培训部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基地。四是土地共享。土地流转在国外一直都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所以,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许多租赁平台做得风生水起。在国内,经过三权分置、取消农业户口等一系列意见发布以后,土地流转已经深入农村。五是物流共享。借鉴城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困扰乡村“最后一公里”或许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去实现。
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其职业化,构建城乡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一是构建城乡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农村不应只是“抽水机”,应建城乡人才“回流通道”,针对16岁以下农村青少年,纠正“离农化”倾向教育,16岁以上的,应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针对农业现代化,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服务。提升农民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农民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合理流动。采取有效改革,吸引部分有志青年到(返)农村,培养一批种田能手,并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人流向农村。重新构建城乡人才双重循环回路,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整合渠道培训资金来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重点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构建农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体系。三是提升农民共享经济的应用能力。共享经济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供需的利益诉求。所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培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以此为突破口,举办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展示培训,系统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农民的“互联网+”信息化能力,对农民开展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特别是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返乡创业,政府在税收、网络开通、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示范带动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村共享经济的共建、共商、共享机制。
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组织。一是巩固和培育经济专业合作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建设。二是构建土地、金融、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要素合作社,整合要素资源,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三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跨行业、跨村组、跨专业的村社共同体。把农户、村组自治组织、合作社、协会与理事会、社会组织等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新的价值利益共同体。借助互联网,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使农村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改变传统思想,让资源共享,达到共赢目的,“互联网+信息化+农业”将会成为新趋势,共享经济模式也将融入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