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
各位朋友、来宾们:
大家好!我争取在15分钟左右讲一个大题目的要点。这个题目是:《17世纪清朝初期中国学术史上的两大家: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请大家指正。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学术史上,群星璀璨,其中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特色独具,在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宗羲(1617—1695年),其父黄尊素是明末被宦官惨杀的东林党人。江苏无锡有东林书院,书院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人是当时的读书人,他们反对明朝宦官的黑暗政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就参与了政治活动。后来,清军南下,他在浙东组织力量进行抵抗,结果失败。在17世纪,明末清初,还没有条件把每个人的政治背景弄清楚,所以黄宗羲可以由政治斗争转向学术研究,其学术成就记载于中国历史中。
清朝初期,黄宗羲独自编撰《明儒学案》,所谓“学案”就是今天所说的学术流派,此书所叙述的学术人士有200多位,书中既有这些论学之士的学术观点,也有关于他们的资料汇集。
《明儒学案》最后一卷名《蕺山学案》,此学案是关于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的学术资料和学术思想。
刘宗周(1578—1645年),山阴(即今天浙江绍兴)人,讲学于该地的蕺山,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
刘宗周早年反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党,揭发明朝种种弊政。清军占领南京、杭州后,他绝食而死,其著作编为《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刘宗周深受北宋时关学开创者张载(1020-1077年)的思想影响。张载影响了刘宗周,刘宗周又影响了黄宗羲。由此可以看到,关中与浙江绍兴虽有千里之遥,但山河挡不住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关中之学与东南之学的交融,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有其独特点。首先,它论述的不是一家的学术思想,而是明代诸家之说。关于论述一家(洛学)的学术思想,南宋时大儒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所论是明代诸家的思想学说。这是新的学术创造。
图5至图8分别给出了总线84417处的电压相位角和电压幅度以及总线86291-14006中的线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CDF曲线。
还有,《明儒学案》一书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何谓“学术”?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给“学术”一个新的定义,称之为学术乃是天下之公器,学术的价值要靠天下人来评定。不能靠君主一人判定其是非。君主所是未必是,君主所非未必非,由此引出了一场学术思想的大变革。这是黄宗羲的大贡献。后来,他草创,黄百家、全祖望补修的《宋元学案》,也反映了这种相反相成、和而不同、不主于一尊的学术观念和思想。
与黄宗羲处于同一个时代,“不事二姓”,固守名节,同时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和新观点的思想家,关中大儒二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李颙(1627—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早年讲学于江南,后来到关中书院讲学。他是周至(本作盩厔)人。山之曲谓之盩,水之曲谓之厔,因以为号,人称二曲先生。康熙四十二年皇帝至关中,要见李颙,李固辞。地方官以其著作进呈,康熙帝书写四字匾额“操志高洁”。后来清朝多次召见,李颙以死相拒,不肯往见,在家筑一土室,日处其中,只有大学问家顾炎武来访,才肯出面交谈。
“不事二姓”等并不是二曲先生的贡献所在。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论述:
1.二曲先生是理学家,他始终尊奉理学,既接受朱熹之说,也赞同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将此二者结合。在这方面,他没有学术偏见。
2.二曲先生和朱熹在这一点上相同:他们都认为《大学》一书是入学之门。《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三纲领”。接着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也就是“八条目”,阐述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对此,朱熹有所阐释,成为《四书》入门的指导。
二曲先生没有反对朱熹的上述讲法,但他的阐释有新意,认为,“明明德”的主旨在于自信与运用,这二者不可分。有了自信,才能很好运用;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自信。
3.二曲先生是理学家,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修养论,认为,儒学中的《六经》、《四书》,卷帙浩繁,但其中有一条主线,他称之为“悔过自新”。这四个字对圣君如尧、舜、禹、汤、文、武,对圣人如周公、孔子,对学术名士如朱熹、王守仁、罗汝芳等也都适用。二曲先生所说的“悔过自新”实际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4.二曲先生主张学以致用。他著有《四书反身录》,此书从康熙至道光,一百四十多年间四次印刷,影响很大。它由二曲先生口述,门人王心敬记录,主要内容是发挥学以致用的观点,这对稳定清朝统治以及加强社会教化都有明显的效果。
5.二曲先生倡导理学应当在孔门真髓上下功夫,既要明体又要适用,这样,才能像朱熹和王守仁那样,成为真儒。如果明体而不适用,则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则是俗儒,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儒。二曲先生还指出,当时社会有一种“应付儒”,表面尊儒,实际上都是“应付”,做表面文章,装给人看,是相信不得的。
二曲先生一生不到清朝政府里去做官,但他主张儒者应当集会结社,互相交流,反对独居独学,他制订《关中书院十条》,其中对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性做了阐述。
讲到这里,我把上面讲的归纳一下:
1.黄宗羲提出并论述: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其是非要由天下人去解决,不能依靠君主,君主之是非是他一人的是非观,不能代表普天下的学术公论。这在明末清初是否是新思想?应当肯定。
2.二曲先生一生讲学、著述不断,其中贯串的思想是“悔过自新”的理性自觉,这在明末清初是否是新思想?应当肯定。
以上所讲都是历史。讲历史是为了现实,所以我想再讲几句。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着重研究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华人文精神。文件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文件还规定:“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个文件下发快一年了,需要认真地付诸实践。
我个人在教学与研究中有这样的体验:对青年朋友来说,他们头脑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多,那么,他们越能在做人和做事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越能理解并信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不可忽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