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2018-01-23 09:00姚祥坦陈小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鱼南湖泥鳅

姚祥坦,陈小东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嘉兴 314016; 2.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海盐 314311)

稻田综合种养正逐步成为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稻鳅种养结合模式是我国稻区近年来主推的种养结合模式之一[1-2],已有研究表明,利用稻田养泥鳅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环境,既种水稻又养泥鳅,形成稻护鳅,鳅吃饵料,鳅粪肥田的人工生产食物链,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施用,同时泥鳅在田间造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更是对残留在稻田里的化肥起到了降解作用,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率和物质转化率,系统可持续性好,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得稻田产出的农产品也相对安全,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南湖菱是嘉兴的特色水生蔬菜品种,近年来受在主要河道上禁止菱角栽培等因素的影响,南湖菱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提升南湖菱的栽培面积对南湖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海盐县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稻鳅生态种养模式由于产值高效益好,在当地发展迅速,但由于泥鳅养鱼沟的设置也造成 10%~15% 土地资源的浪费,我们通过利用稻鳅种养系统中的养鱼沟种植南湖菱,不仅提高了稻鳅种养系统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当地南湖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种植渠道。现将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要点报道如下。

1 田块改造

为方便管理,一般选择稻田面积0.4 hm2左右为一个单元,在田块的外周设置高度为0.5~0.6 m的外侧田埂,外侧田埂向内挖出顶部宽度为1.5~1.8 m,底部宽度为1.0~1.2 m,深度为1.3~1.5 m的养鱼沟,并设置高于稻田0.2~0.3 m的内侧田埂,内侧田埂所围区域为水稻种植区。在内侧田埂、外侧田埂以及养鱼沟的内壁和底部均铺设有隔水薄膜,以防止水稻种植区和养鱼沟内的水通过田埂渗出,并防止泥鳅通过田埂逃逸,内侧田埂上每间隔15~25 m开设一个用于连通养鱼沟和水稻种植区的缺口,用于水稻种植区域与养殖沟的联通及稻田水位调节;外侧田埂的外周设有泥鳅防逃网,用于防止泥鳅通过田埂逃出。水稻田块的上方和四周均设有防鸟网,用于防止鸟类对泥鳅和稻谷的危害。

2 技术要点

2.1 水稻种植

水稻品种采用优质高抗高产品种,如秀水134、秀水121、嘉58等。水稻栽培采用宽窄行模式,宽行距40 cm,窄行距20 cm,株距18 cm。5月中下旬播种,6月上中旬移栽。水稻的肥料管理,以菜籽饼、羊粪、兔子粪等有机混合肥为基肥和追肥。基肥在移栽前1 d施入,施用量为折干重3 000~3 750 kg·hm-2;追肥在7月上旬和下旬分2次施用,每次各用传统有机肥折干重450~750 kg·hm-2。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防治水稻生长期间的病虫害。

2.2 泥鳅养殖

泥鳅品种选用营养价值高,生长快的台湾鳗鳅。每年在水稻移栽前,放养鳅苗至养鱼沟内。放养的鳅苗要求长度为3~5 cm,放养数量为25.5万~28.5万尾·hm-2。放养前用2 000倍的高锰酸钾消毒鳅苗15 min,放养时将装有鳅苗的容器移至沟水中,逐渐加入田水,待内外水温平衡后,缓缓将容器倾斜,让泥鳅游入养鱼沟中。

泥鳅养殖中的水分管理按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变化。插秧前,沟水低于田土,泥鳅集中在养鱼沟中;插秧活棵后,沟水与田水相平,有利于泥鳅到稻田中活动;6月中旬—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采用浅水促蘖,田水保持在5 cm左右;7—8月,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气温偏高,田水保持在10 cm以上;水稻灌浆期,要把握干湿交替促进灌浆结实,期间排水灌水不宜过急过快,保证泥鳅可以正常游动。在稻鳅共生期间,由于养鱼沟内种植了南湖菱,对泥鳅养殖水体能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无须换水,一般采用缺水补水,避免泥鳅擦伤死亡。

稻鳅南湖菱种养结合系统中泥鳅可以在水稻、南湖菱中间自由穿梭,稻田中的飞虱、螟虫幼虫以及南湖菱上的菱叶甲幼虫等均为泥鳅捕食的对象,但由于稻鳅菱种养系统中泥鳅养殖密度较大,为保障泥鳅正常生长及产出,应每日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也可用泥鳅专用复合饲料。投喂方法在养鱼沟内人工投喂,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9:00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 h内吃完为准,并根据天气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做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泥鳅养殖第1年,在晚稻收获后,水温降至10~15 ℃,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泥鳅可以一次性捕捞,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分次捕捞,也可让其在鱼沟和稻田内自然过冬,按需捕捞。

2.3 南湖菱种植

南湖菱第1年采用菱苗移栽的方式种植,在5月上旬,选择来源正宗,品种性状突出的南湖菱种苗在养鱼沟内按每5 m移栽2株的密度,将2株南湖菱的菱苗扎在一起栽种于养鱼沟内,因第1年沟底薄膜上淤泥较少,可在菱苗移栽处放置一些泥土,以便于菱种扎根;第2年开始由前1年掉落的老菱自由萌发形成新的菱苗,可在5月中下旬按每隔2 m留1株的密度进行间苗定苗,同时对菱苗进行初步去杂去劣。南湖菱在8月底开始,陆续成熟,可每隔5~7 d采收1次,方法为工人坐在菱桶上分批采收嫩果。采收后及时上市。

3 产值与效益测算

3.1 水稻产值

2016年样本田实测水稻净面积产量为8 340 kg·hm-2,大面积水稻净面积产量按平均8 250 kg·hm-2,养殖面积按85%水稻面积计算,稻谷产量为7 012.5 kg·hm-2,由于本模式水稻属于生态绿色栽培模式,生产过程中全程不施农药化肥,稻谷加工成“稻鳅御品”品牌大米,稻谷出米率按65%计算,销售价格按平均16元·kg-1计,稻米产值达7.293万元·hm-2,较传统普通水稻生产模式产值显著提高。

3.2 泥鳅产值

本模式采用的宽窄行水稻种植更有利于水稻生长期间泥鳅在稻田中的活动,促进泥鳅更快生长,同时养鱼沟内种植南湖菱,在夏季高温期间南湖菱生长对水下泥鳅起到了遮阴作用,高温期间可以有效降低泥鳅养殖水体水表温度5 ℃,同时南湖菱的生长可有效净化养鱼沟水质,减少由于稻田施肥和泥鳅饲养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全面改善泥鳅生活环境,从而减少泥鳅养殖过程的病害,使得整个稻-鳅-菜系统更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捕捞季节泥鳅每尾可达到0.06~0.065 kg,按放养18 000尾·hm-2,放养成活率达85%以上,成品率70%,捕获率90%计,产量可达8 670 kg·hm-2左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泥鳅往往当年不全部捕捞,或按需要捕捞,部分可以留在第2年再继续饲养,按每年平均捕捞4 500 kg·hm-2计算,泥鳅平均销售价格50元·kg-1,产值可达22.5万元·hm-2。

3.3 南湖菱产值

由于本种养模式水体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早期水体温度较外河高3~5 ℃,有利于南湖菱营养生长,从而促进南湖菱的提早上市。经试验发现,在6月中旬南湖菱就可以完成封行,菱盘粗壮,7月初就可以开花,在8月中旬就可以实现初次采收。采用本模式种植的南湖菱,由于泥鳅饲养过程中泥鳅的排泄物、饲料残渣腐烂等为南湖菱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同时泥鳅养殖可以有效降低菱叶甲等害虫的危害,南湖菱生产可全程不施农药化肥,大幅提高南湖菱产量和品质,按水面净面积算,南湖菱产量可以达18 000 kg·hm-2,按养殖沟占总面积14%核计,产量可达2 520 kg·hm-2,按平均价格10元·kg-1计,产值达2.52万元·hm-2。

3.4 成本效益测算

稻鳅菜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采用了天网地膜等技术,其田间设施改造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其中基础设施等按折旧计算,种子种苗、人工等按年计算,成本核算如下:泥鳅总成本为8.625万元·hm-2,含泥鳅种苗4.05万元·hm-2,饲料4.5万元·hm-2,人工管理0.075万元·hm-2;水稻总成本2.565万元·hm-2,含种子0.045万元·hm-2,机械作业0.39万元·hm-2,管理0.15万元·hm-2,绿色防控成本0.18万元·hm-2,运输烘干0.15万元·hm-2,土地流转费用1.65万元·hm-2;南湖菱成本0.45万元·hm-2,含菱种0.15万元·hm-2,采收等人工费用0.3万元·hm-2;天网地膜及田块改造费用按10年折旧计算,每年固定投资折旧费约2.55万元·hm-2;综合以上各类成本,合计为14.19万元·hm-2。

按以上产值计算,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际产值可达32.313万元·hm-2,扣除各类成本14.19万元·hm-2,效益可达18.123万元·hm-2。

4 讨论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水稻种植面积、单产一直位于浙江省前列。但近年来,随着种粮效益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后不再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当前土地流传农业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提高种粮效益是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利用稻田进行稻鱼种养结合是一种稳粮增效的有效途径。

南湖菱作为嘉兴特有的水生蔬菜品种,一直以来是嘉兴的地方名片之一,但近年来受外荡水域限制种植的影响,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增加南湖菱的种植规模是影响南湖菱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当地农技部门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已有稻鳅种养结合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其现成的养鱼沟系统进行南湖菱栽培,为今后南湖菱种植模式的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种养系统中,南湖菱庞大的气生根系统可以把泥鳅养殖过程中泥鳅饵料腐败物、泥鳅排泄物等作为天然的有机肥,同时也有效净化了泥鳅养殖的水体质量,从而减少了泥鳅的病害发生;而泥鳅在取食过程中可以吃掉部分水稻害虫和大部分菱角的害虫;水稻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水稻、南湖菱种植过程不需要施用化肥与农药,使得产出的稻米、南湖菱以及泥鳅产品均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符合当前广大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取得较好的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因此稻鳅南湖菱立体生态高效种养结合模式不仅可作为稳粮增效的一种特有方式,也可以作为南湖菱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嘉兴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1] 翟永青.稻田养殖泥鳅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66.

[2] 巫一安,潘坛仁.农村实用技术[J].2010(5):56.

猜你喜欢
养鱼南湖泥鳅
南湖之春
泥鳅笼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鱼经
捉泥鳅
南湖早春(节选)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