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致治之道,首重人才”,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以人才为本,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营造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振兴发展环境,让他们看到投奔乡村干事创业的希望,才能振奋人心,增强信心,汇聚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实现大作为。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写入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将中央决策谋划落实为本地行动,相继出现了一些返乡创业的先行者,他们勇于在乡村实践、追逐梦想。但在此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难困扰着他们,非一己之力能解决,其中不乏一些共性的问题,并且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怀揣着回乡创业理想的人徘徊犹豫着、观望等待着。
一是对人才在振兴乡村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乡村振兴关键是靠人才。人才是流动的,流向充满希望的地方,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有希望的地方就会有人才。就松江而言,目前振兴乡村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农家子弟,在外读了大学或者工作多年,有家乡情结,由他们返乡创业,发展、提高、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使乡村活起来。第二类是非农家子弟,但对乡村、农业、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活方式怀着向往与追求,有创新意识,有市场拓展能力,有一定资本,对乡村发展趋势充满期待者。第三类是一直留在农村的那部分人,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但熟悉农村情况,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动农民、促进农业的,也是人才。但是目前,与全国各大城市你追我赶招揽人才的热度相比,与各地当年招商引资的热情相比,各地对乡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鸦雀无声,鼓励和引导他们回到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激励政策机制还未建立。城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乡村振兴不仅要人才的振兴,更要人心的振兴,他们是“田野”的希望,他们也希望“田野”给予他们希望。
二是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不够
上海大都市郊区的土地资源有限,但是城市消费市场需求巨大,为郊区农业产业在原有生产基础上拓展功能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产业兴旺迫切需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改革突破。资源有限,创意无穷,创新突破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需要政策的引导与吸引。但目前,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仍然沿用城市思维和工商标准,村庄留改拆规划还未破题,农宅改造及利用政策尚不明朗等问题都关系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些产业政策尚未给予足够支撑的情况下,考验着返村创业人才坚守乡土的耐心与信心。
三是对人才导入乡村的鼓励政策不配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各地相应出台实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政策机制,比如“千人计划”“人才高峰工程”等,但都聚焦城市,聚焦二、三产业,振兴乡村的人才鼓励政策目前还是空白,更没有一项是专为鼓励人才去乡村而设计的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的配套政策和机制还没有形成。人才政策,关系到人才的切身实际。在乡村创业,能够激励他们的除了梦想,除了他们自身努力创造的经济收益,更需要政府努力为他们配套有针对性的、城乡同等的人才政策机制,让他们在乡村安心、安稳、持续。
四是目前乡村的吸引力不够
英国的一位作家曾写道:“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但在我们的脑海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究其根本,目前我们乡村的吸引力不够。一方面农宅年久失修,而新建住房与老宅翻新等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的政策还不明朗,使农村面貌萧条破旧,与城市的靓丽现代对比鲜明。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教卫生、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还很不充分,年轻人喜欢热闹、追逐时尚的需要只有在城市才能得到满足。另外,作为农村独特优势的自然生态优势不明显,与传统鱼米之乡的风貌气息相比,目前村庄没有特色、没有生气、没有吸引力。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大多拥有便捷的交通,如果连这些乡村对于人才都没有充分的吸引力,更不要提其他地区的乡村了。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内容丰富,任务繁重。直面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关键靠改革、在政策突破。通过改革和良好的政策设计引导,为有志于乡村建设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向乡村流动扎根,才能推动乡村振兴,使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关键。上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使乡村衰落了,乡村人才大量流出,乡村剩下的是老人与农田。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如果乡村像过去那么多人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肯定不行,但如果乡村只剩下老人与农田也不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村大量劳力转移以后,为农村发展规模化经营、创业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使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因此,需要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时从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才能制定有利政策,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创业。
二是产业政策上的突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不仅要立足农业产业本身,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突破点是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机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从特色上去挖掘发挥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此,一方面,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围绕生产生活所需的一些装备、设施、行政许可等都要突破,不能用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农村,不宜用工商规范对待农业休闲产业;另一方面,在农村宅基地在不改变集体所有、不能买卖的前提下,重点是搞活经营权,精心规划集体统筹,要允许各方参与改造,发挥资源优势,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重塑江南田园风光。农村要像农村,农村的产业政策也应该区别于城市。
三是人才政策上的突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民已从过去的身份标识转变为一种社会职业,并且随着农业产业的延伸,农民这种职业的外延也在扩大:户口在农村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农民,户口在城市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是农民,从事二、三产延伸产业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挖掘人才上有突破,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通过充分的资源要素供给吸引人才。要继续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这里的农民实际已属于产业工人范畴)以及向城镇居住转移,通过相应的就业和居住转移政策,以流转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发展都市农业,保障他们在乡村创业所需的土地资源。二是通过完善的职业保障体系留住人才。这些人原来在城市工作有城保,到乡村创业变农民后,社会保障水平随之下降。因此需要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职业保障体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三是通过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挖掘人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服务政策,实施领军拔尖高层次农业人才机制、农村创新创业青年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等,给予他们优惠的创业就业政策,赋予他们在乡村从事农业的荣誉地位。体面的底气在收入,体面的展现在地位。
四是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上的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让乡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美丽家园,更是城市居民的美丽新家园,需要转化思维方式,站在乡村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点的高度,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优化,使乡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惬意的居住条件、便捷的生活设施吸引人才。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持之以恒地继续保持现有生态治理措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配套乡村绿化建设,把家前屋后建成菜园、花园、果园,为广大市民提供广阔的绿色休憩空间和丰富的乡村生态产品供给。二是要建设美丽的村庄,乡村的建筑要体现江南鱼米之乡的风格,要以规划为前提,尊重农民意愿,有拆有建,愿意置换的置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要探索农民宅基地“三权分置”,在宅基地不可买卖的前提下,把宅基地经营权搞活。三是要配套好便利、现代的生活设施,逐渐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不出乡村即可享受与城市相同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