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书霞
奶牛腐蹄病是奶牛三大疾病之一,是以蹄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特征性症状是病牛患趾疼痛、跛行,影响奶牛生产性能,严重的会造成奶牛卧地不起,失去饲养价值而淘汰。
发病原因 奶牛日粮营养不均衡,特别是日粮中矿物质钙、磷比例失调或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或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导致奶牛蹄角质发育不良或角质疏松,最终造成腐蹄病发生。运动场不平坦,奶牛运动时蹄部被尖锐异物损伤,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或结节状梭菌等。牛舍阴暗潮湿,粪便不及时清除,运动场泥泞,牛蹄长时间被粪、尿、泥水浸渍,蹄质软化,蹄部也易造成损伤感染发病。某些慢性病如牛瘤胃酸中毒也是奶牛发生腐蹄病的直接原因之一。长期饲喂霉烂变质的饲草饲料,霉菌毒素也可引起腐蹄病发生。
临床症状 病初,病畜表现出频频提举病肢,或频频用患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较短,行走有痛感、跛行。食欲减退,喜卧而不愿站立。当深部组织蹄、趾间韧带、冠关节及蹄关节受到感染时,跛行加重,食欲减退或废绝,消瘦明显,产奶量骤减,甚至生产能力丧失。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蹄趾间腐烂。奶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发生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行,以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踢腹。二是腐蹄。腐蹄为奶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奶牛发病最多,全年皆可发生,但以炎热潮湿的夏秋季节发病最多。病牛站立时,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刨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当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严重的失去饲养价值而被淘汰。
预防措施 牛舍、运动场地面应平整,无坚硬异物,防止牛受伤。及时清理粪便,排除污水,经常消毒,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干燥。不喂霉烂变质饲草饲料,加强饲养管理,维持日粮平衡,增强抵抗力。定期用5%硫酸铜、0.1%高锰酸钾、5%甲醛溶液等药物浴蹄。药浴前必须将蹄清洗干净。液面高度以没过蹄冠为宜。每年春秋季节要对奶牛进行修蹄,并及时治疗腐踢病。同时,修整变形蹄。
治疗方法 对蹄趾间腐烂,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蹄,用10%碘酊消毒,撒布硫酸铜粉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去,创伤部位撒青霉素粉后再涂布松馏油,装蹄绷带,间隔3~5天换药1次,一般2~3次痊愈。对腐蹄的治疗是,将患牛六柱栏内站立保定或侧卧保定,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蹄后用修蹄刀修整蹄底,找出病变部位,然后沿创道修挖蹄底,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用3%碘酒涂擦创腔后将青霉素粉撒在创面上,然后用小块纱布浸松馏油填在创腔内,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好,2~3天更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