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莲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5年来,奉贤区坚定不移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经济增速;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全覆盖;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各项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八大”以来,奉贤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逐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能级,实现农业发展提升,为推进奉贤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上海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奉贤拥有特种珍禽、特色林果、特种水产和特色食用菌四大农业支柱产业,2016年四大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12.60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1.2%。其中,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不断扩大,更加夯实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全区拥有5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工厂化食用菌年产能达4万吨以上,占全部食用菌产量的95%以上;特色林果实施农产品地址登记保护,“奉贤黄桃”和“庄行蜜梨”在2015年获得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国家地理保护标志。
近几年,奉贤区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率从2012的30%提高到目前的73.6%。二是不断规范和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共有合作社717家,其中示范合作社创建198家,占全区合作社的28%;全区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年销售产值可以达到45亿元。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9.4%,5年来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从2012年的16789元增长到2016年的25565元,年平均增幅11.2%,超过奉贤区增加值增速6.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开始,奉贤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011年的 1.80∶1缩小到 2016年的1.72∶1,并呈逐年缩小的态势。
“十八大”期间实现了统一的基本社保制度。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退休农民月平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508元提高到2016年的907元,年平均增长15.8%。2015年新农合医疗保险人均筹资中政府补助1480元/人,城乡医保整合以来,采取“一制多档”的筹资方式,其中15-59周岁年龄段居民人均筹资中政府补助1820元/人;并且参加城乡居保后的农村居民,门诊不设最高支付限额,在村卫生室就医,不再设起付线,医保直接按80%的比例支付。
2012-2016年期间经济薄弱村农村道路、桥梁改造区级总投资7.23亿元,用于村内主路、支路硬化改造461.4公里,农村危桥整修446座。目前,农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率已实现100%,村内主要道路路灯覆盖率达80%以上,居民出行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村村通公交线路从2012年14条增加到目前的20条,村村通公交比重达到94%,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
农村文化活动室设置率和农家书屋配置率都已达到100%。村级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文娱活动日渐丰富,数字电影走进新农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且已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两场电影”的目标;成功举办3届“美丽奉贤”戏剧节,观众累计达到3万多人次,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便民,给农村居民送上文化大餐。
文明村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共创建文明村共有80个,其中全国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28个,文明村创建率达47.9%。近两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奉贤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逐渐形成优良的村风民风,目前共评选产生区“星级文明户”200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奉贤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当年围绕“奉贤美、奉贤强”的总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综合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常规的基于航拍技术的景观评价系统建立有其特定的程序框架:评价对象的选择确定—景观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评价。借助现代航空模型以及航拍技术,景观评价系统可以更新成为:选定参照系统—对象数据收集—对象数据传输—对象数据处理—对象评价。
目前,全区村庄改造累计受益农户3.2万户,已完成整村制村庄改造12个。为了进一步巩固村庄整治建设的良好氛围,启动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首批创建8个村于2017年底进入现场验收阶段。
全区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抓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6年奉贤区农村地区垃圾收集箱房配备650间,比5年前增长30%;垃圾桶配备2.1万只,比5年前增长82.6%。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通过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设备对生活用水进行净化达标并排放,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累计完成户数为2.81万户,有效处理率从5年前的10%提高到2016年的26.3%。
2017年奉贤区全力推进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搭建“河长制”平台,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加强条块联动,重点聚焦181条中小河道,并且结合“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制定“五清三修”工作标准,全覆盖推进区域内村沟宅河水环境治理。目前已累计完成51条共88.17公里的中小河道整治工程,其余130条段中小河道的岸域污染点位已全部整治完成。同时,全区4266条村级河道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村居环境改善明显。
近年来,奉贤区加大林绿地建设,逐渐形成以经济林地、生态片林、生态绿廊为主体布局。5年间累计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9.65%提高到2016年的12.49%。
2015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奉贤区农村户籍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43.4%,农村人口呈现近半数都是老年人的状况。在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
1.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着力吸引并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2.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保障体系。建立涵盖农业在内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使职业农民能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一样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3.不断改进和探索农村养老模式。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关注老年人事业,有序推进宅基睦邻点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目标,相继在全区有需要的村落推广这一居家养老新模式,让全区农村老人养老“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
目前,奉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仍然偏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对农村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投入模式,破解资金难题。要统筹整合利用好各类资金,为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要积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的集体、企业、个人治理农村水环境的多元投入机制。
2.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管护实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如要发挥长期功效,管护工作极其重要,应当落实配套资金,结合农村实际,完善养护机制,在机构设置、投入机制、工作措施、政策保障等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办法。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互联网等载体宣传乱排生活污水的危害,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现治污给广大村民带来的优美环境和便捷生活,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虽然近年来的林业大发展机遇,为奉贤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3.1个百分点,在郊区中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做好林地建设中长期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1.加强对现有林地的保护力度。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保护现有林地,尽可能减少各项建设项目占用增收林地;坚持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纳入生态补偿的林地进行严格管控,对其他林地进行积极保护和引导。
2.充分挖掘造林潜力。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为契机,通过“错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网络建设,重点聚焦生态廊道造林建设,推进农田林网建设,逐步实现林田相融,林水一体。
3.加强政府层面扶持力度。保障林地建设土地流转费与其他流转用途享有同等待遇,提高林地建设标准。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为大力推进林地建设,特别是为全面贯通生态廊道林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