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上海绿色农产品及绿色乡村环境有效供给的思考

2018-01-23 05:54汪湖北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污染农业

■汪湖北

当前,上海的农业已发展到了现代都市农业阶段,按照农业部的现代化农业评价标准,本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上海农业发展又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下,特别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上海的农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新的需求,值得深思。

一、深刻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找准上海农业供给端的拳头产品

笔者以为,应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上海农业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第一,要从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出发,找准本市农业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第二,要从上海发展实际出发,认真学习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本市农业“十三五”规划,找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序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本市农业“十三五”规划也要求,坚持生态立农、科创兴农、改革强农、提质富农,围绕提高质量效益这个中心,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智慧农业。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推进耕地轮作,种养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永续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从以上两个维度看,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主旋律之一,保障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之一,“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各项工作都应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来把握未来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从上海到全国,广大的市民和农民,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等生态环境产品的渴望是真真切切的,原来的“免费品”,现在变成了“奢侈品”;广大的市民和农民对农产品要吃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需求也是真真切切的,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客观地说,现阶段的上海农业发展对解决市民、农民需求端的这两个主要矛盾还有一定差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尽管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的米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大多由市场解决,但仍有近300万亩的耕地和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上海农业至少可以有效提供两个方面的重要供给产品:一是优质的地产绿色农产品,二是优美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从而为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提供生态保障,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而这两个产品的供给都需要干净的农田、清洁的河水、清新的空气来满足农作物绿色种植、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二、坚持实事求是找准“双绿”供给的瓶颈问题

要推进本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农产品、绿色乡村环境,首先要全面分析当前在农业发展生态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看,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必须正确对待。这可从内源问题和外源问题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农业污染内源问题

农业是一个产业,在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农产品的同时,其自身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生产环节的不清洁方式对产品质量安全健康的威胁。而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影响的,优质的农产品质量首先是良好的产地环境上长出来的,其次也是科学合理的方式种出来的,当然也是管出来的。具体来看,现阶段本市农业还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一是多年来坚持的减肥减药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从对产地环境的影响看,农业对环境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农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净化空气、丰富农田生态系统,但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组织关系和耕作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污染,最明显的是化肥的超量使用导致氮磷流失过多,从而带来水体富营养化。2007年太湖蓝藻大爆发就是典型。早在2005年,本市就在全国首次提出化肥农药减量化。近10年来,一直坚持推进,目前,化肥使用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复种指数较高,农民用肥用药的习惯以及组织化规模化生产还不够等,亩均化肥用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产地环境的质量下降,对农产品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比较严重。在畜禽养殖中,过去一家一户种田养猪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超大型的养猪场。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养殖场主的环保意识不到位,粪污处理设施不全或不正常运行,导致养殖场周边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而且由于种养脱节,种田的不养猪、养猪的不种田,粪便没有充分资源化利用,也造成了相关资源的浪费。随着本市不规范养殖整治和大部分的规模化养殖场的退养,这个问题有所缓解。从总量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保留下来的养殖场仍然要加强综合治理。

三是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下降。近10年来,尽管本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耕地质量基本扭转地力下降趋势,但由于存在各种土壤障碍因素,土壤质量逐渐退化,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影响一般作物正常生长;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免(浅)耕和不合理灌溉等因素,耕地土壤耕作层变浅和板结问题日趋突出。以青浦区青紫泥典型地块为例,1983年耕作层平均厚度为 22cm,2003年为18cm,2013年为15cm,作物根系生长的容积显著减少,土壤也随之变得紧实板结。

四是农田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现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和重金属、抗生素的污染,使得农田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动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在如今的农村和农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已成一种奢望,水稻田以前常见的泥鳅、黄鳝基本绝迹,如此下去,儿时掏虾捉鱼的美丽乡愁何处觅?

(二)农业农村受到的外源污染问题

农业也是全行业中的一个产业,农村也是广阔天地的一部分,不是世外桃源,自然也免不了遭受外来的污染。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现在,上海工业化、城市化一直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给农村农业带来财富和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比较大的污染问题。

一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上世纪90年代采用的污水灌溉,受污染河道疏浚的底泥都成为潜在的污染源。二是生活污水。随着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城郊接合部生活污水简单处理后直排污染河道,据2016年环保公报,2016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2015年有所改善。但Ⅳ~Ⅴ类水还占49.8%,劣Ⅴ类水占34.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总磷。而这就是本市农业灌溉用水的质量现状。三是城市垃圾。在城市化过程中,交通、航运、违法建筑整治的各种污染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地环境,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村沟宅河环境面貌。四是农村生活垃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各种不可降解的包装袋、塑料(瓶)盒也日益增多,大多随意丢弃或采取焚烧、填埋处理。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高度融合的社会,每个行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农业亦不例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上,不能再忽视或轻视农业污染,没有必要再过多强调工业和城市对农业的污染转移,也决不能再过多沉浸农业是生态环境保护卫士的自我娱乐中。现阶段,应该辩证地看待农业污染问题,笔者以为,从源头上看,农业既是其他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水土气污染的贡献者;从结果上看,农业既是工业和城市环境保护建设的得益者,也是水土气环境治理的主力军、生力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市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不仅仅要保生产、保供给,更要保生态、保安全。只有这个认识统一了、到位了、落实了,才能自觉地、有效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为广大市民农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上海“双绿”有效供给能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委加强了组织领导,广泛发动各级农业部门的积极性、能动性,结合水十条、土十条、大气行动计划等制定实施方案,以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平台,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如第六轮(2015-2017)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6大类项目19个子项目,投资约1.5亿元,涵盖了化肥农药减量化、推广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农业监测建设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阶段,要紧扣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个主线,从实现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的供给侧产品出发,牢牢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源头预防、过程拦截、末端循环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聚力发力,采取既系统化又专业化的综合措施,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从2007年开始的村庄改造开始,2014年升级为美丽乡村建设。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人和”的景象。要加大工作力度,到2020年,在规划保留的农村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内的农村居民点要做到全覆盖,率先在全国整建制地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工程

在化肥方面,要大力推广“三三制”农业耕作制度,减少二麦种植面积,增加绿肥作物和深耕晒垡面积,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要推广具有改良土壤功能的有机肥、配方肥和缓释肥的施用,“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水肥耦合的水肥一体化农业新技术,从清洁生产过程环节上着手,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达到节水节肥、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等效果。在农药方面,要继续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提升万亩统防统治示范点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其防治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友好型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防止高毒、禁限的农药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优化农药结构,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要以绿叶菜为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倡导“绿色植保”理念,全面应用光诱、色诱、性诱、食诱和防虫网等“四诱一网”。要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净化农业农村环境。在全市各郊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已全覆盖涉农镇的基础上,要提升体系运行效率,基本杜绝乱扔乱弃现象,有效控制农药废弃包装物污染。

三是实施畜禽养殖“减量提质”行动

要实施《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6年2月,《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2040年)》经沪府〔2016〕17号文件批准实施。根据《规划》,到2020年,本市域内主要畜禽品种养殖量将控制在200万头标准猪以内。下一步就是要督促郊区和养殖场(户)按照规划科学合理的养殖和提升粪污处理水平。要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结合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督促相关区和市属企业积极主动开展中小河道周边畜禽场的退养任务,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要开展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检查。“十二五”期间,本市完成了9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工作,减少了畜禽粪便污染,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今后,要以环保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抓手,会同市有关部门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减排工程运行情况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切实保障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四是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确保耕地质量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要建设耕地调查质量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资源信息平台。要综合治理障碍耕地。对发生连作障碍的设施菜田,实施深翻消毒、蚯蚓养殖改良、水肥一体化、土壤调理剂改良、灌水洗盐等技术。要保护提升土壤质量。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深松整地。实施耕地保护补贴,引导农民降低复种指数,通过政策引导,切实保护耕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五是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

要以稻麦油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大力推进机械化还田,全面禁烧农作物秸秆。建立市、区、乡镇、村四级巡查队伍,在“三夏”、“三秋”期间加强作业现场巡查。联合环保局、警航队加大直升机巡查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要多元化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继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农作物秸秆在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至2020年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要结合蔬菜标准园建设,开展了以制作有机肥料为主的综合利用工作。在2016年全市80个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点的基础上,加大废弃物粉碎设备、翻耕设备以及小型运输设备投入,提升处理点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地将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六是实施种养结合行动计划

要重新构建和修复农业生态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市级层面,顶层设计和编制好种养结合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在本市已总结的20种种养结合模式上,进一步推进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等生态种植,稳步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并探索发展林下养鸡等立体养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促进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有机结合,按照科学的猪粪尿与农田匹配比例,对畜禽粪尿进行合理还田,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七是开展绿色农产品发展行动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生产资料认定,破解认证主体规模瓶颈,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监测评价并开展不合格土壤的修复工作。在崇明创建本市首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崇明重点区域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以点带面”推广到各涉农区。紧紧围绕“菜篮子”“米袋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加以推进,在大力推进种植业产品认证的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认定,不断提高畜禽产品(乳制品)和水产品的认定比例。

四、坚持系统谋划强化绿色农业发展保障

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前述各项措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这就需要在政策机制方面不能就农业讲农业、就生态讲生态,而要加以系统谋划,从而保证方向正确、途径对路、效益提升。为此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出真招,出实招:

一要有规划引领

要把市委、市政府对上海发展的新定位落到实处,把上海农业的生态功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对上海农业进行规划布局,要下决心对那些环境不友好、生态效益不突出、产品质量安全有隐患的产业进行淘汰、转型,从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当然,在方式上不能采取一关了之、一退大吉的办法,而是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在一定时期内,“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保护好了耕地就是保护了上海农业重要的战略空间,不仅是数量上,更是质量上保护耕地。现阶段就是要抓紧推进蔬菜生产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三区划定工作,为绿色农业发展锚固空间,为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信息化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二要有人才队伍

在各种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上海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各个方面都要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生产者、经营者、科研推广、行政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农技队伍和一线农户和企业,应当在农民培训中增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

三要有科技支撑

上海的农业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首先要在科技上下真功夫。科技支撑范围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题,从生产全过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田环境质量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的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注重基础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切实发挥上海农科院等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快3个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和应用。同时,还应加强科普宣传,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新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情况要有个正确的引导和认识,可以采取新老媒体、传统与现代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普,让农业科技进校园、进农村、进市区、进园区。

四要有政策支持

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方式、额度,修订和出台符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的政策,提升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保育、休耕轮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发挥政策这个“胡萝卜”的引导作用。

五要有考核监管

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具有“法治”意识。实践也证明,有了政策的“胡萝卜”,更要有考核监管这根“大棒”。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这个意识的树立和自觉行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现阶段,要按照农业法、环保法等依法加强监管,加强考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生产者、经营者加强监管,确保其生产过程清洁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其生产的农产品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确保安全。对地方政府要按照守土有责、权责相等的原则,依法对其的履职行为进行考核,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相关人员严肃问责。□

猜你喜欢
供给污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