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2018-01-23 04:07毛文坤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 文 / 毛文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系统部署。这些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目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现代要素活力,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取得扎实成效。

一、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增强市场新需求拉动力

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万个,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篮里的“常客”;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仍然跟不上市场消费需要,国人漂洋过海去抢奶粉,美国樱桃、南美对虾等农产品进入消费者的“菜篮子”是一个真实写照。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牛肉、羊肉、水果进口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正加速抢占我国农产品中高端市场。

为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供给体系,提高市场需求拉动力,应着力在四方面下工夫。一是持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在稳定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抓手,落实设施农业用地用电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引导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大力发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二是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减量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打好“生产牌”;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把好“监管关”;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念好“品牌经”。三是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采取补助、贴息、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改善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条件;加强对农业休闲、教育、养老等功能挖掘,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等宣传推介力度。四是加大对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落实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打造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推介,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走出去。

二、引导现代生产要素注入,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300万个,返乡下乡创业人数超过700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良种覆盖率达到96%;截至2017年12月底,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24.3%,同比增长9.3%。同时,也应该看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仍然滞后,整体素质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支撑不力,先进技术装备向农业的辐射转移慢,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不足;农业领域贷款难、贷款贵仍然是基层反映最强烈、经营主体诉求最急迫的问题。

为增加现代生产要素供给,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应着力在三方面下工夫。一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推动涉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灾农业保险等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鼓励其采取“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设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继续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联合攻关,培育多抗广适的绿色优质品种;扩大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物联网试点范围,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农业领域应用;加快研发大中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尽快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制约瓶颈。三是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考核和约束机制,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容忍度;改革抵押物担保制度,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实现金融网点村级全覆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现农业县全覆盖。

三、政府和民间投资双管齐下,不断强化投资驱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和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2017年1月—11月,全国农林水支出1.52万亿元,同比增长5.9%,比2016年回落1.1个百分点;中央基建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同时,着力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现代化,2017年第一产业民间投资达到1.7万亿元,占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1.3%,发挥了“定星盘”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已难以做到像过去那样每年都大幅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伴随着农产品价格趋弱、用地贷款等政策难落实,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仅增长11.8%,较2016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是短板,必须推动政府投入继续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倾斜,同时改善民间投资投入农业的环境,增强投资的驱动作用。应着力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做大财政投入存量、做优增量。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契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争取中央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为依据,积极争取财政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点突出问题治理、绿色化清洁化生产方式、种养循环等倾斜;统筹整合各类建设性质相同、内容相近、投向相似的财政投资资金,积极谋划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农业领域投资。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强化服务举措,提升工作效率,为社会资本投入农业营造更好营商环境;通过加大财政贴息力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周期、创新抵押担保产品等方式,有效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林牧渔各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撬动作用,通过PPP项目、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项目建设。

四、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农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文件陆续出台,搭建了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84%,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5%。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启动,100个试点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农场完成办社会职能剥离。总的看,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明显。同时,也要看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涉及多方利益调整推进难度大,农垦改革配套政策跟不上,地方积极性不高。

改革是手段,目的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为更好地提升改革效果,应着力在三方面下工夫。一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搭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生产形势、市场供求等信息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和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适时探索整省推进;参照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工作经费,对基层农业干部进行培训;尽快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有市场谈判能力的农业法人,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加大对农垦发展支持力度。尽快成立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农垦种业、农田水利、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会同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扎实推进社会职能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等,确保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扎实推进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和发展综合示范工作,打造样板、梯次推进。

五、优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强政策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提高精准性和效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挂牌运营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全覆盖;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保险补贴品种已扩大到种、养、林领域,并将旱灾、疫病全面纳入保险范围,鼓励地方对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保险;有序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稳定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和大豆目标价格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深入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为更好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应着力在四方面下工夫。一是继续推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建立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耕地保护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机制。二是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统筹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抵押物范围、扩大信用评价主体范围等方式,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三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逐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同时重点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逐步将洪涝、干旱、冰雹、台风等大灾保险全面纳入保险范围;研究出台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等产品。四是继续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在保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的前提下,探索适度下调最低收购价,增加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完善玉米和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继续实施并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根据市场行情,分品种、分品质、分年限,合理确定稻谷和小麦竞拍和轮库价格,加快去库存步伐。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