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和吕梁山中共抗日根据地文献整理与研究述评*

2018-01-23 02:18岳谦厚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出版社

岳谦厚

在近代中国,华北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有关华北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向来为国内外学界所重视。而作为华北重要战略支点的太行山和吕梁山(以下简称“两山”)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坚持华北抗战的坚强堡垒,“两山”亦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最具魅力的区域之一。中国人谈到中国革命必然会想到“两山”,谈到“两山”又必然会想到中国革命。因为,“两山”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共革命的英雄史诗,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奠基石。基于此,“两山”就成为研究八路军抗战和中共革命绕不开的话题。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依托吕梁山、太行山等山脉开辟了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多年来,学界一直将“两山”根据地视为研究现代中国革命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乃至海外学界陆续开展抗战时期“两山”地区社会历史变迁或“两山”抗战史研究,目前已整理出版的资料总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馆藏档案资料,另一类是党史部门征集整理的党史资料;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根据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等宏观领域,而对日常生活档案文献和民间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则十分薄弱。本文就学界比较关注且取得一定成就的太行、太岳、晋察冀和晋绥抗日根据地分述之。

一、太行抗日根据地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

早在抗战后期,中共太行区党委就着手整理太行革命历史资料,为日后的学术研究保存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公开介绍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的国内著作是齐武编写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的著作,其中以较大篇幅记述了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情形。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在此之前,山西省军区曾组织撰写了《太行军区战史》,概述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地方武装的发展情况,但当时未能公开出版。②山西省军区编:《太行军区战史》(未刊稿),1953年。1961年6月21日,刘伯承发表了《我们在太行山上》的回忆文章,简单叙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创建、保卫、发展以太行山为基地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客观地介绍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开辟、巩固和发展的全过程。③刘伯承:《我们在太行山上》,《解放军报》1961年6月21日。

改革开放之后,学界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太行革命根据地史,如山西省委省政府就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列为本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982年,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召开华北五省市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促成中共山西省委、中共河北省委与中共河南省委合作组成总编委会,历经11年,完成总计17册600万字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丛书》。④本书总编委会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丛书》,山西、河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995年版。该丛书包括《大事记述》《党的建设》《地方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问题》《财政经济建设》《群众运动》《文化事业》《公安保卫工作》《交通邮政》《中共左权党史简编》《冀西民训处与冀西游击队》《豫北战斗》等,成为研究太行根据地最重要的资料之一。邓小平亲自审阅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并为之题写书名,薄一波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作序。中共山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编写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述》,则从纵向方面记述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战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遇到的重要问题,其资料以太行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档案文献为主,亦参考了1949年之后出版的相关历史著作、回忆文章等,为编写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⑤中共山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从1989年起,山西省档案馆陆续编辑出版7卷本500万字的《太行党史资料汇编》,所辑史料大部分是未曾公布的重要档案资料,其中以太行区党委历史档案为主,部分利用了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等保存的历史档案,是一部比较系统翔实的太行党史资料汇编。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994年版。

与此同时,军史战史编写工作陆续展开,解读革命历史人物亦是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重点,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邓小平、刘伯承等人物研究方面。1961年,《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两书草稿完成,1962年又编辑了附件之一《战例选编》和附件之二《资料选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组织专门机构研究第一二九师、二野历史及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十年史的成果。虽然这一成果没有公开出版,但研究水平和资料价值在当时是国内外最好的。草稿和附件将邓小平太行十年史以翔实的资料系统地记述下来,真实地反映了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指挥军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自卫战争及领导创建、发展根据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建立的历史功勋。在附件之二《资料选编》中收录了665件资料,其中邓小平太行十年中所写的文章、报告、讲话,发布的命令和指示共92件。1985年,原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的回忆录《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出版,以其亲身经历记述了第一二九师在八年抗战中转战晋冀鲁豫边区的历史。①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88年,中央军委决定以1961年二野战史草稿为基础,重新修订出版二野战史。在以原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为组长的修订领导小组领导下,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出版两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原二野老战士杨国宇、陈斐琴于198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野战军纪事》,1989年和1990年又出版《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和续集。同一时期,上海文艺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三卷本《刘伯承回忆录》②刘伯承:《刘伯承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985、1987年版。。这些原晋冀鲁豫边区、一二九师、二野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和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98年,《李雪峰回忆录——太行十年》③李雪峰:《李雪峰回忆录——太行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出版,2001年,宫力等人的《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④宫力等:《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郭胜伟的《邓小平军事谋略》⑤郭胜伟:《邓小平军事谋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其中均介绍了邓小平在太行十年的业绩。

在其他专题史料整理方面,主要有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编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辑录了太行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在执行党的土地政策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太行区党委的重要指示、总结、报告和部分领导人文章与典型村调查材料⑥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何正清主编的《刘邓大军卫生史料选编》所录资料起止时间自第一二九师成立至西南军区初期,内容主要包括军政机关和首长文电、指示及医政工作、卫生防疫、保健、医疗救护、教育训练、药材工作、接管工作、政治工作、统计工作等。⑦何正清主编:《刘邓大军卫生史料选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有关太行革命根据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魏宏运主编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该书对太行山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小农社会农业变革、农村借贷网络、商业与集市贸易、工矿业兴衰、村落与家庭及家族变迁、新文化和新风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⑧魏宏运主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所著《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变迁的学术著作;⑨[澳]大卫·古德曼著,田酉如等译:《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美国学者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则是作者1948年春夏间深入太行山下潞城县张庄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的一部揭示中国农民通过土改“翻身”的纪实性历史作品,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抗日根据地。该书亦是一个外国人了解中国农民革命的最好读本。⑩[美]韩丁著,韩倞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二、太岳抗日根据地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

太岳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工作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展起来的。1982年7月,在华北五省市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上,组成了以薄一波任组长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编审领导组,并议定太岳革命根据地史以山西为主成立编写组。1983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组建太岳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通过集体努力,至今出版的主要成果有: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太岳革命根据地纪事》《太岳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太岳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①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太岳革命根据地纪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太岳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太岳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及李长远主编的《太岳革命根据地农业资料选编》②李长远主编:《太岳革命根据地农业资料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写的《太岳新闻事业史略》③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编:《太岳新闻事业史略》,书海出版社1991年版。、李田定编写的《太岳革命根据地教育简史》④李田定编:《太岳革命根据地教育简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柳增发等人主编的《太岳革命根据地人民武装斗争史料选编》⑤柳增发等主编:《太岳革命根据地人民武装斗争史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茂盛等人主编的《太岳抗日根据地重要文献选编》⑥李茂盛等主编:《太岳抗日根据地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宏观研究晋冀鲁豫边区史或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综合性成果。如魏宏运主编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全书分两辑,第一辑包括综合、财政两部分,第二辑包括工农业生产、金融、商业贸易和附录(太行区社会经济调查)四部分,是研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最重要的史料;⑦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整理编写的《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选(太行太岳部分)》收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反映太行太岳人民革命斗争的小说21篇、散文和报告文学15篇、诗歌30多首。⑧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编:《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文艺作品选(太行太岳部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同时,据统计,现可见的有太行太岳刊名及基本资料的报刊和有实物的报刊总计208种,其中实物资料96种,存目有简单资料的112种,由此可知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报刊资源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这些报刊能够体现出根据地报刊的繁盛和当时新闻工作的原貌,亦为研究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⑨齐峰、李雪枫:《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之日起,各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就已开始,如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⑩立波:《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版。、左权和陆定一的《晋察冀边区怎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⑪左权、陆定一:《晋察冀边区怎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39年版。、李公朴的《华北敌后——晋察冀》⑫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太行文化出版社1940年版。、周而复的《晋察冀行》⑬周而复:《晋察冀行》,阳光出版社1946年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关省市档案馆对根据地时期各类档案进行编类整理,以妥善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一时期山西省档案馆整理了有关晋察冀根据地档案资料1000余卷,河北省档案馆整理的则达2000余卷。相对而言,1979年之前晋察冀根据地研究进展缓慢,据粗略统计,共发表文章34篇,且绝大部分是回忆性和介绍性的文章,研究的内容主要限于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及人民抗日斗争,而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涉及很少。⑭刘庆礼:《建国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史研究概述》,《文物春秋》2000年第4期。1951年7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大的创造——追记冀中平原的地道战》,这是1949年后第一篇有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文章。①曾文经:《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大的创造——追记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人民日报》1951年7月3日。从1958年开始,研究文章渐多,如吕明灼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北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②吕明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北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朱仲玉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北抗日根据地》③朱仲玉:《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历史教学》1962年第7期。等。“文革”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史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9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现空前活跃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的20年间,共出版专著专集5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340余篇。这些论著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30年,且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较前有了很大提高,标志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档案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④刘庆礼:《建国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史研究概述》,《文物春秋》2000年第4期。在史料征集、整理和出版方面,1981年,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内部编印了《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研究会内部编印了《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1987年,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编印了《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文献回忆录)。198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合作编辑出版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综合性文献资料集。⑤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84年,魏宏运主编的《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出版,全书分总论、农业、工商合作和财政金融4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⑥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此外,还有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编的《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⑦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编:《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王谦主编的《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⑧王谦主编:《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晋察冀边区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⑨晋察冀边区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年版。、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的《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⑩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与北京广播学院电台新闻系编的《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1940—1949)》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电台新闻系编:《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1940—194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杜敬编的《冀中报刊史料集》⑫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央档案馆等编的《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⑬中央档案馆等编:《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等。与此同时,一些党史军史工作者对当时仍健在的根据地创建者、领导人进行调查采访,并协助他们撰写回忆录,如《聂荣臻回忆录》⑭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吕正操《冀中回忆录》⑮吕正操:《冀中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杨成武《敌后抗战》⑯杨成武:《敌后抗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等。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相关论著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谢忠厚等人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该书阐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和主要成就,总结了根据地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民主建政、发展经济和繁荣科技文化事业的经验。⑰谢忠厚等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其他著作则择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不同专题展开研究,如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叙述了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创立和发展过程及其组织机构;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河北省金融研究所编写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叙述了华北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银行诞生、发展过程①河北省金融研究所编:《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和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合编的《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叙述了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事业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②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此外,魏宏运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③魏宏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王剑清等人主编的《晋察冀文艺史》④王剑清等主编:《晋察冀文艺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版。等均从不同侧面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研究。

2000年至今的10余年间,晋察冀根据地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进展缓慢,只有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的《〈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1938—1948)》⑤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1938—194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及《程子华回忆录》⑥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张明远《我的回忆》⑦张明远:《我的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姚依林百夕谈》⑧姚锦:《姚依林百夕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张军锋主编的《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⑨张军锋主编:《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等。

四、晋绥抗日根据地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

学界对于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在“两山”抗日根据地中起步最晚,但却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强劲发展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在文献资料搜集利用与研究上明显走在了其他根据地前列。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整理出版;二是报刊资料充分发掘;三是学术著述不断涌现。

首先,文献资料整理出版。主要有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和山西省档案馆合编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内含总论、工业、农业、财政、金融贸易五大部分,选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党政机关及主要负责人关于经济建设的政策、法令、决议、指示、总结以及边区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⑩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省档案馆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辑的《晋绥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收录了1937—1949年间晋绥边区政权建设方面的某些重要史料,包括专题概述、文献资料、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和领导干部名录等;⑪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晋绥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山西省妇女联合会编辑的《晋绥妇女战斗历程》,辑录了大量晋绥边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资料。⑫山西省妇女联合会编:《晋绥妇女战斗历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除晋绥边区专题史料汇编外,其他资料选编亦收录了不少晋绥根据地档案文献,如李忠杰主编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就辑录了大量太行山、吕梁山抗战文献,⑬李忠杰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编委会编辑的《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八路军军政杂志)》,收录了八路军在晋西北抗战的原始资料,⑭《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编委会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八路军军政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辑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收录了中共对晋西南晋西北抗战工作的重要方针指示,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编辑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4~16册),收录了山西革命根据地的青运工作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⑯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4—16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师文华主编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选录了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央领导人、北方局、北方局领导人对北方地区党的工作的重要指示、决定、决议、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重要讲话、文章等史料。①师文华主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其次,报刊资料充分发掘。抗战时期山西境内因游击战快速发展,战地新闻报刊纷纷涌现且异常活跃,有大型、小型、日型、三日刊、周刊、旬刊等百余种之多。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报纸有1938年创办的《西北战线》《新西北》《西北妇女》;1939年战动总会编印的《动员周报》《老百姓周报》,临县公牺中心区编印的《临县战号》;1940年创办的报纸有30余种,较具代表性的有四区专署油印的《导报》、八区专署油印的《晋源报》、十一区专署石印的《抗救报》、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署石印的《晋西北报》、临县中心区油印的《战号报》、岢岚中心区油印的《抗战生活》、太原中心区油印的《太原战旗》、公牺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油印的《塞北吼声》、中阳县委会油印的《大众周刊》、兴县县委会油印的《公牺战旗》、离石县委会油印的《七月》等。晋绥边区党报主要有1940年9月18日创刊于兴县的《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更名《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与此同时,各部队政治部亦创办了许多报纸,如八路军一二〇师第三五八旅政治部油印的《战线报》、新军青年军官教导团政治部编的《青年导报》、新军第二〇七旅政治部油印的《三日战斗》、新军暂一师政治部油印的《长城》、独立第七旅政治部油印的《挺进》、独立第二〇三旅十九团政治部油印的《战斗前哨》、独立第七旅三十四团政治部油印的《火线》等,均是整理和研究抗战文献的珍贵史料。②参见山西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晋绥边区出版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此外,1984年,山西省档案馆(局)创办《山西革命根据地》,陆续公布了一系列革命档案和历史照片,并刊发了大量回忆文章,1992年该刊改版整修,随后创办《山西档案》并继续出版系列档案资料。

第三,学术著述不断涌现。(1)关于八路军抗战史的研究。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写的《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记述了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贺龙和关向应领导下,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与巩固根据地的情形;③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再现了一二〇师在抗战中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④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内部资料),1997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叙述了太原失守之后八路军以山西为战略支撑坚持华北抗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并创建晋西北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过程。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中),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2)关于日军侵晋社会经济损失的研究。岳谦厚的《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⑥岳谦厚:《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和《日本占领期间山西社会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⑦岳谦厚:《日本占领期间山西社会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立足于原始档案、调查统计、报刊资料及已版档案资料选编、地方史志和部分日本文献等,并结合相关口述资料,系统考察了山西省战争受损的整体情形及由此导致的各种破坏性影响。(3)关于晋绥抗日根据地历史人物的研究。白蔚等人的《贺老总来到晋西北》⑧白蔚等:《贺老总来到晋西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李吉等人的《贺龙同志在晋绥》⑨李吉等:《贺龙同志在晋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贺龙在晋绥边区的故事;王凌云的《关向应传》①王凌云:《关向应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和穆欣的《关向应传》,②穆欣:《关向应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以不同文风再现了关向应与贺龙在晋绥革命根据地生死与共、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4)关于晋绥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的研究。张国祥主编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史》,记述了晋西北、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③张国祥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记载了1937—1949年间晋绥革命根据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④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岳谦厚和张玮的《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从黄土生态、中共革命与日本入侵三个维度全面考察了晋西北农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⑤岳谦厚、张玮:《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岳谦厚和张玮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立足于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并以晋西北兴县14村、陕北神府县直属乡8村及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陕农村在“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场景下的社会变迁机理;⑥岳谦厚、张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玮的《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研究》和《阅读革命——中共在晋西北乡村社会的经历(1937—1949)》则再现了中共、地主与普通农民围绕租佃与借贷两大经济关系的博弈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中地主和普通农民应对中共革命与战争的需要、愿望及其所作所为。⑦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玮:《阅读革命——中共在晋西北乡村社会的经历(1937—1949)》,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5)关于晋绥抗日根据地财政金融的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成果有刘欣和景占魁主编的《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⑧刘欣、景占魁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杨世源的《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史》⑨杨世源:《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等。(6)关于晋绥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的研究。该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晋绥日报简史》编委会编写的《晋绥日报简史》⑩《晋绥日报简史》编委会编写《晋绥日报简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郭士星和孙寿山主编的《晋绥革命根据地文化大事记》⑪郭士星、孙寿山主编:《晋绥革命根据地文化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山西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写的《晋绥边区出版史》⑫山西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晋绥边区出版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淑珍编写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⑬刘淑珍编:《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

五、省思与检讨

清代章学诚认为档案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史料,并将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比作“器”“道”关系,即档案史料是“见道之器”,是认识事物与研究学问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他特别强调档案史料编纂工作的意义和档案史料汇编的作用。毫无疑问,关于太行、太岳、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其相关成果,为拓展和深化中共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发现明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整理与利用中共所形成的各种政策文件、典章法规等宏观档案文献来解释中共的革命历史进程及其成功要道,缺乏对具体的实践运行逻辑或这些“国家安排”与社会反应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从而无法呈现中共革命的复杂性、曲折性、反复性和繁难性,以致出现中共在动员民众参与革命中“挥手行、招手停”的形象画面以及“上有政策、下即贯彻”的抽象演绎。二是研究视觉稍嫌偏狭而不够宽泛广阔,即主要是自上而下地审视,缺乏自下而上的观察。因此,应重视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基层社会与普通民众的主体性及革命史与乡村史、全球史与中共革命史相结合的研究。三是近年来学界频频使用“新革命史”概念,以示目前关于中共革命史的研究无论史料运用、内容阐释、方法视角抑或话语体系等均有别于以往的“传统革命史”,但亦明显存在走向另一极的端倪,如过度强调中共制度安排的“缺陷性”、政策执行的“有限性”、解决问题的“无期性”、克服困难的“应时性”等。凡此种种,究其要因,不一定在于该领域某些学者或史家的历史观发生了问题,而主要在于史料的发掘和运用上。随着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文献的开放共享,学界几乎能够查阅到现存的基本的中共革命历史文献,这些文献绝大多数系各级党政军部门、群团组织、党员干部、普通个体的总结、请示、汇报、社会调查乃至机关团体和个人检讨检查等资料。我们知道,中共多有强调“少讲成绩、多摆问题”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时期——寄望在今后的政策制订及其实践中予以改进和完善,而学者们所阅读到的这一时期的档案文献亦自然多为“问题材料”,倘若在研究过程中简单地将之视为唯一的“见道之器”则谬也。换言之,“见道之器”尚须“彼此互参”,特别是敌方(如日伪方面)或政治对手(如国民党方面)等“旁观”的行为主体对于中共方面的正面描述材料尤须“广罗”“互参”。①岳谦厚:《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取向》,《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1期。四是太行、太岳、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日常生产生活史是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该领域研究目前依然十分薄弱,需大力加强民众日常档案资料及相关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五是各抗日根据地的研究水平甚或成果数量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如太岳根据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而其成就不彰、太行和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势头始终未减而其水平亟待提高。

总之,“学术复兴,文献先行”,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具有基础性与前提性作用。文献资料的发现、发掘与整理往往能够推动一个新学科走向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和吕梁山社会历史变迁,特别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这显然与文献资料不断发掘与大量整理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占有文献资料,才能为该领域或该学科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新资料新文献发掘与整理往往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中国抗战史、抗战时期的中国史、“新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乡村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那些在过去很少被资料整理者纳入视野的具体的微观史料应受到学界更多关注,因为这些史料对于深度观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和吕梁山地区抗战与革命之关系,以及农民生存生活状况、村落组织与社会结构,进而解读太行山和吕梁山地区农民何以支持抗战、何以支持中共革命、农村何以从传统走向现代等重大理论问题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出版社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等待……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石油工业出版社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