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宇,刘青松,徐玉鹏,刘振敏,阎旭东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收获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占整个劳动力投入的50%以上[1]。目前在河北地区主要以机械收穗为主,玉米机收水平低尤其是机收籽粒水平低是限制玉米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玉米机收籽粒是种植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3]。目前玉米机收籽粒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机收品种,玉米籽粒含水量偏高[4],籽粒损失率偏高[5,6]等。较多研究表明,品种和栽培技术是影响机收籽粒质量的主要因素[7,8]。除玉米品种、生产方式、收获机具等技术方面的限制外,人们对机械直收籽粒的认知限制也影响了该技术的普及推广。本研究针对河北沧州地区玉米机收籽粒和机收果穗两种不同的收获方式,分别从收获成本、损失率、时间成本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提高农民对机收籽粒的认知并为优化产能结构提供参考。
河北泊头五里庄村,两毗邻地块,标记为地块1和地块2,面积相同,30 m×90 m=2700 m2,肥力相当。地块1采用机收籽粒方式,地块2采用机收果穗方式。
玉米品种‘迪卡517’。该品种耐密,抗倒,后期脱水快,籽粒细长,脱粒后烘干快。
于2017年6月21日播种,栽培密度75 000株/hm2,宽窄行方式种植,宽行行距70 cm,窄行行距40 cm,株距24 cm。播前深松,施脲甲醛复合肥750 kg/hm2,后期无追肥,播后喷施 650 mL/hm2的烟嘧莠去津和750mL/hm2的甲维盐除草防虫。10月19日收获,分别采取机收籽粒和机收果穗方式。机收籽粒采用厚德牌玉米籽粒收割机4YZ-4(山东聊城华盛),机收果穗采用谷王玉米联合收割机4YZ-4CM1(河南开封中联重科)。
小区全收测产。收获后,地块1和地块2采用“W”9点取样法分别调查掉穗率、掉籽率,样点调查面积2.2 m×3 m=6.6 m2;收获后用烘干法测定籽粒含水量,脱粒后测定破损率等。
经调查,‘迪卡517’在相邻两地块表现基本一致,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基本符合机收要求(表1)。
表1 ‘迪卡517’相邻地块性状及产量表现
机收籽粒方式:机械收割脱粒(675元/hm2)—秸秆粉碎(525元/hm2)—籽粒运输(0.03元/kg)—烘干塔烘干(0.08元/kg)—卖出(1.7元/kg)。
机收果穗方式:机械收割果穗秸秆粉碎一体(1200元/hm2)—果穗捡拾去苞叶(300元/hm2)—晾晒人工场地费用(450元/hm2)—运输(0.03元/kg)—脱粒(0.03元/kg)—卖出(1.7元/kg)。
机收籽粒方式收获成本:675+525+366.09+976.24=2542.33元/hm2
机收果穗方式收获成本:1200+300+450+368.19+368.19=2686.38元/hm2
经计算,可以得出机收籽粒方式比机收果穗方式收获成本可以节省5.7%。
经调查,机收籽粒方式,落穗率0,落籽率25.3粒/m2,每公顷损失84.6 kg籽粒,损失率0.69%;机收果穗方式损失主要是机械收割遗漏和掉落,苞叶不净等,遗漏率4.2%,苞叶不净率2.7%,需经人工捡拾剥除苞叶;果穗脱粒时原理与机收籽粒方式相同,二者的损失率基本相当。
机收籽粒方式:该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7.5%,当天收获后入烘干塔24 h后籽粒含水量即可达到14%,2 d即可完成收获过程,而且不受气候条件影响。
机收果穗方式:收获后需要人工晾晒,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天气晴朗的情况下需要晾晒3~4 d,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收获过程在4 d以上。
机收籽粒方式:机械脱粒后经运输直接入烘干塔,籽粒干净,霉变几率低,质量较好,但是籽粒破损率较高。该品种籽粒破损率7.2%,有待进一步改进机械工艺以及改良品种,减少破损率。
机收果穗方式:果穗采摘后经过人工晾晒,容易沾染灰尘,霉变几率大,晾晒场地困难,而且现在仍然存在部分占道晾晒现象,不仅堵塞交通,而且路面沥青等材料挥发与玉米籽粒接触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籽粒质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机收籽粒的收获成本比机收果穗低5.7%,而且收获时间短,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籽粒质量较好,霉变几率低。机收籽粒收割机基本都可以调换割台,既可以收玉米,也可以收小麦,利用率高,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现代化程度。而在机收果穗过程中,人工成本占整个收获成本的27.9%,对人工的依赖性大,机械化程度低。但是机收籽粒的籽粒破损率较高,影响了机收籽粒的收获质量,有待于改进机械质量,提高品种机收性能。机收籽粒作为华北地区新兴产业,很多方面有待提高,但是作为玉米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1] 谢瑞芝,雷晓鹏,王克如,等.黄淮海夏玉米子粒机械收获研究初报[J].作物杂志,2014(2):76-79.
[2] 陈印军,肖碧林,王 勇,等.中国谷物发展态势、展望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7):27-31.
[3] 郭庆辰,康浩冉,王丽娥,等.黄淮区籽粒机收玉米标准及育种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9-162.
[4] 沈恩庭,房春兴,唐怀坡.适合玉米机收的含水量与产量关系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9(24):31-32,101.
[5] 倪长安,李心平,刘师多,等.机收玉米破损的危害及预防[J].农机化研究,2009(8):221-224.
[6] 黄 璐,乔江方,刘京宝,等.夏玉米不同密植群体抗倒性及机收指标探讨[J].华北农学报,2015,30(2):1-8.
[7] 朱纪春,陈金环.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现状和技术特点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4):23-26.
[8] 柳枫贺,王克如,李 健,等.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因素分析[J].作物杂志,2013(4):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