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_本刊记者 王义正(发自河南三门峡)
弘扬中华好家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将以细胞形态存在的家庭浸润在好家风中,将家风、家训等一系列以血缘衔接起来的宗族认同,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内在心灵之中,那么才能使得以血缘、地缘、族源为核心的家风文化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活水。
日前,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对受邀参加“廉动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评委见面会的冰凌先生(以下简称“冰”)进行了专访。冰凌先生是此次大赛的评委会副主任,他常年旅居美国,是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共同主席、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纽约商务出版社总编辑。在这位常年旅居美国的华人眼中,好家风又将以何种生命境界存续?
记:家风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精神能量,您是怎么认知家风的?
冰:要谈论家风,首先要谈家的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这是几千年来受农耕文化影响,由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所决定的。在我们的意识里,家永远是我们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最重要的精神归宿。比如,很多中国人到美国去打拼,在立足之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将父母、妻儿接到美国一起生活,把家搬到美国。中国人的家风,最根本的原动力,就是对家庭、家族的忠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不在乎,又何谈家风呢?
家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必须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必须以家庭为载体才能呈现出它的面貌,所以,我认为家风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家族)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中国人觉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光宗耀祖”,最大的失败就是“有辱家门”。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没信仰,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我们的祖宗,我们的信仰蕴藏在我们的家风之中。在中国人的思维里,祖宗是神圣的,是不能被诋毁和玷污的。在中国人的思维逻辑里,骂一个人最恶毒的语言,莫过于骂他的祖宗;伤害一个人最过分的,莫过于刨他的祖坟。所以,在中国人的心里,祖宗是神圣的,家庭、家族是高于一切的。为什么楚霸王会觉得“富贵而不归乡,犹如锦衣夜行”,失败之后宁愿自刎乌江也“无颜见江东父老”? 从这里面,不难看到项羽对自己家族的高度责任感,虽然项羽失败了,但项氏家风却得到了展现,项羽对家族荣誉的责任感可见一斑。所以,对家庭(家族)强烈的责任感,是形成好的家风的重要条件。
记:您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什么样的家风教育?
冰:我父母对我影响是很大的,从小到大, 母亲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要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虽然只是很朴实平常的语言,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都涵盖其中。
我三十八岁移居美国,刚到美国时,由于语言障碍,就像一条被扔到岸上的鱼,处境非常艰难。为此,我去餐馆打工,帮别人写专访,并在谋生之余,研究比较中美文化的异同,给国内访美代表团讲解美国文化。在去美国之前,我在国内是从事媒体行业的,到了美国后,我很想重操旧业。因为没有文凭、英语不好等硬件,要在纽约的一些报社当记者,基本不太可能。但我还是坚持学习,充实自己。我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后,美国一家由成功的华人、华侨主办的《东方杂志》,聘请我当总编辑。当时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当不了编辑,就当总编辑。
如果不是母亲当年的谆谆教诲,不是母亲从小就给我灌输不服输、不认输,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观念,恐怕面对那种逆境,我是很难坚持下来,更不要奢谈能有现在的生活。再比如,从小父母教育我做人要亲善、谦逊、感恩,这也是直至今日我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记:您常年旅居美国,在那里的华人家庭是否也重视家风的传承?
冰:好家风属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特性,那就是善于吸纳别的文化,而且不会轻易被别的文化同化。纽约的唐人街在一百多年前只是几条小街道,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华人社区。这个过程中,华人的生活半径不断向周边扩张,其实这时我们的文化也在向外扩张。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在美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我们的家风文化也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他们的家庭讲究人人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称呼往往是直呼其名,美国人是不太讲究辈分的。而在绝大多数华人家庭,父亲得叫爸爸,母亲得叫妈妈,长辈该怎么称呼就得怎么称呼,不能乱喊。从根源上来说,这还是文化上的差异,几千年来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简单的称呼,其实蕴藏的是中国人对儒家伦常礼法的潜意识。
我觉得,远在海外的华人与今天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一样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因为他们远在异乡,自身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的主流文化是具有极大差异的,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中。在这种背景下,华人必须更加努力保存自己的文化特性,才能在当地立足。这一点,从现在全球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中国城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带有显著中华文化符号的地方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大量华人聚集。而这些华人为什么要选择聚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文化认同。
记:毕竟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华人家庭的家风是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呢?
冰:变化肯定是有的,毕竟环境变了,人总是要去适应环境的,否则难以生存。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私有、强调个体,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一些华人家庭在子女教育内容方面,除了传统的礼义廉耻,也加入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重视孩子个人空间。
在中国人传统理念中,“百善孝为先”,“孝”和“感恩”仍然是华人家庭最为重视的。比如我这一辈四兄妹,有三个都在美国,还有一个在福州,我们几乎天天跟父母亲打电话,关心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需要吃什么东西、买什么东西;父母也会对我们嘘寒问暖。但美国人就不是这样,在美国家庭,孩子一旦成年,就成为社会独立的个体,子女成家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的家庭与父母的家庭是一种并列关系,是两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在美国的父母看来,子女独立以后,就不应该再干涉他们的生活。但中国父母却很难接受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即便子女已经成家生子,但在他们眼中,儿女永远都是小孩子。
受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华人家庭在家风教育中也注入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内容。比如,更加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不会像今天大陆有的父母那样对子女过度溺爱。如孩子回到家里必须做家务,零花钱必须自己去打工挣等等。同时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体罚、训斥孩子的现象很少,基本都是鼓励教育,更加注重对孩子隐私的尊重。
很多人形容现在的很多华人华侨子女是“香蕉人” ——虽然也是黑发黄皮肤,但是自小就受到美国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经趋同美国化。但就我的观察,“香蕉人”现象确实存在,但绝大多数华人家庭还是在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并希望这种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在子女身上得到传承。但不管怎样变化,家风教育的根本不会变,都是教育孩子要靠近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记:美国家庭是否也重视家风教育?
冰:中国人对家风的传承,更多来自对祖宗、对家族历史的信仰,比如现在有很多“x姓宗亲会”。而美国不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才两百多年,国家尚无悠久历史,何谈家庭?但并不是说美国家庭就没有家风,美国人也讲家风,但这种家风更加普世,与中国人家风与自己家庭或家族历史紧密结合有所不同。最简单的,美国家庭同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只不过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美国家庭更强调孩子的独立和平等,鼓励孩子要勇敢坚强,要有责任感。
比如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就是美国的总统特朗普,虽然出身于富裕家庭,但从小父母对他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而特朗普对子女的教育同样可以用“严苛”来形容。还有一个就是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他对女儿的教育也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
美国的一家媒体曾刊登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惩罚法则,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记:您长时间生活在国外,从国外看国内,您对目前国内的家风状况有怎样的观察?
冰:目前,国内家风文化的传承总体而言是好的,我也持乐观态度。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变化。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家风更容易从内因和外因上对一个人产生制约。但如今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这种礼俗社会正在向契约社会转变。因为家风是一种道德约束,道德约束往往在熟人社会中更能发挥效果。
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来,从将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就可以看出。这几个节日其实与我们的家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清明是祭拜祖先的,中秋是合家团聚的,这两个节日往往是弘扬、深化家风的最佳时间。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者,呼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呼吁弘扬中华好家风的声音越来越多,声调越来越高。比如,此次我们举办的“廉动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也是切合了这一主题,今天的中国人已经越发意识到家风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文化是我们的根,要界定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即我们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认同和信仰,信仰是需要传承的,而这种传承其实是始于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