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虽好独爱塘河

2018-01-22 12:28赵青
当代党员 2018年24期
关键词:石梯竹筏步履

赵青

站在河畔,抬头眺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白白的云朵,像一块丝绒,净洗着纤尘;澄澄的河水,像一面镜子,映照老树;弯弯的河道,像一条玉带,缠绕老街……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古镇,那样的清幽,那样的静美,坠入眼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哟嗬、哟嗬——”

这时,河水泛起了涟漪,一排竹筏,顺流而下。

见此情景,那些描写世外美景的诗句,不由得蹦出脑海——

“千里莺蹄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那竹竿,在水中摇曳;那竹筏,在水中游弋。

竹筏由远而近,其上船夫问道:“请问,这是要去哪儿?”

乡人答:“对岸,逛逛老街,看看古镇。”

纵然,牧之诗中有情;纵使,乐天句中有意;抑或,摩诘笔下有画。然而,纵是他们再执笔,也道不尽这方古镇的“魅”,

除非,到实地走走、看看。

竹筏靠岸。

跟着乡人的步履,沿石梯拾级而上,向古镇老街走去,视野渐渐开朗。

你瞧,那石梯的夹缝,冒出一抹绿;那瓦片的细缝,也冒出一抹绿……这一抹抹“绿”是青苔,更是岁月。

不知道要历经多少场风雨,不知道要走过多少个晴天,不知道要辗转多少度春秋,它们才能盎然,仿佛在轻声述说,这里曾经辗转的光阴。

因水而兴的古镇,兴于清朝乾隆年间。

起初,几位佃户搬迁至此,形成船帮。为谋生计,船帮兴建屋宅、建造码头,有了老街最初的模样。

后来,水运兴旺,客商盈门,王、孙、陈三姓大户留了下来,大兴土木、扩建码头,终成老街如今的风貌。

青石为基、砖竹为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这些明清风格的老屋,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像历史碰撞的回声,缭绕于耳,让人流连其中。

继续向前。

老街中段,一栋西式建筑赫然耸立于一排老屋之间。

这栋建筑,叫“朱家洋楼”。相传,它是朱家小姐留洋后设计修建的。

远远望去,洋楼像一个点缀,与老屋巧妙融为一体,将老街分为上街和下街。

这样的中西合璧,这样的巧思独运,是年代的见证,是历史的缩影,让人思绪万千。

离开洋楼,步履不停。

老街尽头,一户人家,支起木桌。

旧旧木桌,紧靠门扉,置着青菜。

“细细的杆,小小的叶,这是什么青菜?”

听见好奇之问,门缝之中,有老农探头应道:“那是‘娃娃菜,刚刚摘的。”

摘菜、挑物、远行……走过一排排老屋,穿过一条条小巷,攀爬一级级石梯,塘河人的日常,有老山城的腔调。

这腔调,是揽入怀中的“怀旧”,是匆匆岁月的“追思”。

走进塘河,走在老街,追岁月,追历史,追春秋,时光倒流。

这里,有古代的记忆。

这里,有年代的痕迹。

这里,有旧时的腔调。

如果,俯瞰老街,你会发现:一石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时光的注脚。

塘河的“魅”,藏在时光里。

塘河,载着时光。

时光,育着奇巧。

距老街两公里之外,有一个石龙门庄园。

石龙门庄园,又称陈氏庄园,曾是陈氏家族的私宅。

黑黑的瓦,灰灰的砖,像这样的徽派建筑,在巴渝,乃至西部,已不多见。

庄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30亩,布局讲究。

如果,你站在高处,眺瞰全景,500间房屋,18个天井小院,穿堂叠殿的庄园就像一个巨型迷宫,难寻通口。要是置身其中,更难分辨东西。

这样独特的建造,只是庄园的一奇。

步履向前,惊奇不停。

走进庄园,你会看见,主客厅门前,有一个小天桥。

这个小天桥,由小方石和长方石砌成。

其中,一块长1.5米、宽1米的长方石被人们称作“犀牛石”。

当地老人说,犀牛石是这里的“晴雨表”。

久晴,要下雨;久雨,要放晴——每逢天气变化之前,石表都会出现像“望月”一样的图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呢?

至今仍是一个谜。

而另一个谜,则与艾子香有关。

在庄园背后,有一条6米长的斜坡。

站在斜坡中,一股股浓浓的艾子香扑面而来。

可是,当你一走出这段斜坡,艾子香便不可再闻。

这香味从何而来?

要知道,这一带没有人耕种过艾子。

神秘的艾子香味,報天气的犀牛石,古老、神秘的庄园,是古镇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读不厌庄园,更读不厌古镇。

像这样的惊奇,塘河还有许多,许多。

世代相传的传说;

坊间流传的故事;

匠心独运的雕花;

…………

塘河的“魅”,藏在奇巧中。

塘河,载着时光。

时光,积着厚重。

走在古镇,已是深秋。

福字、灯笼、春联,在老屋的门扉上,随处可见。

年初,这些“喜气”被当地人贴了上去。

在他们心里,过年要有过年样,是心照不宣的约定。

像这样的约定,还有许多,许多。

数百年来,这一方古镇,守着自己的风俗。

你瞧——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吾家好事又佳节,龙舟两两争喧豗。”

每逢端午,那些诗词所颂的欢愉,就会溢满塘河。

那时,你走在老街,一股股粽香,缭绕鼻尖。细粽叶包制而成的“工艺粽”,小巧精致;红豆、绿豆、咸蛋黄作馅的“吊挂粽”,味美实惠。

那时,你望向塘河,一支支龙舟竞争先后。舟夫齐心地配合,一浆接着一浆奋力向前;观战的乡亲齐声呐喊,一浪盖过一浪,声震老街。

你看——

“幼为所长育,两别泣不休。”

“挽青丝,双环结,百合鬓巧点。”

每逢嫁娶,那些诗词所描的场景,也会在塘河上演。

那时,你会听见,新娘哼着哭词,感恩爹娘的养育,感谢兄姐的亲爱。

那时,你会看见,新娘巧点梳妆,怀着紧张的心情,怀着夫子的期待。

…………

若你要问,为何这方古镇会守着这些风俗?

因为,这是古镇的积淀,这是古镇的味道。

塘河的“魅”,藏在厚重中。

跟着乡人,停下步履,站在河畔,抬头眺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这幅画里,有时光,有奇巧,有厚重。

这幅画里,藏着塘河古镇的“魅”。

若慢慢品鉴,不由地感慨——

“江南虽好,独爱塘河!”

猜你喜欢
石梯竹筏步履
心中有民步履坚定
石梯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自然风
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步履不停等
本分
探索者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