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专栏作家
无论多么努力真诚,朋友圈永远不可能做到一个人写私人日記时可能的诚实。你的每一个表达都要多少考虑一下“读者”的感受。朋友圈可以实现某种倾诉发泄功能,但是,这种倾诉在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焦虑的降低,而是焦虑的升级。只有极少数内心神一般强大的人,才能在这样的准公共领域,获得与闺蜜交谈类似的快感。
陈幻|作家
一提到人设,会首先想到明星形象,那是基于受众需求所打造的产品形象,并不具备伤及自身的力量,人设垮塌,顶多影响代言和收入。这种人设可以归入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只要自律,基本无害。真正具备杀伤力的,是日常生活里那些真正的演员,他们在无意识中,就以某种角色的内在逻辑来呈现行动和七情六欲,他们的戏主要是演给自己看的,收益是在生活中无形的获得,习惯日积月累。
冯雪梅|媒体人
中国人什么时候最忙?我说是飞机落地后的几分钟。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微信声,淹没了机上的安全提示。人们要谈生意,要跟家人通话,要联系亲友,要安排下机后的行程,要在朋友圈点赞,要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定位坐标……在那迫不及待的几分钟里,似乎几百亿的大单就要成交,消失了几小时的“领袖”要重新指点江山,相隔几千里的前世别离马上要再聚,胜却人间无数的金风玉露喜相逢……一切的一切,都在狭窄机舱里的短短几分钟内“预演”。
叶克飞|专栏作家
我们并非无法建造一座理想城市,但如果认为摩天大楼与老建筑无法共存,认为新旧区域就要截然分开,认为保障了机动车就无法保障行人,认为公共空间是多余的,那么我们就会一直走在弯路上。
张丰|媒体人
如果说围观自杀、看热闹算是人性中恶的一面,那么,怂恿自杀、拍摄自杀视频并传播到网上,就意味着这种恶到了一个新阶段。社交媒体和视频技术的普及,让“展示别人的苦难”拥有了很大的市场。最适合拍摄的苦难场景,无疑是跳楼。它无头无尾,瞬间发生,观看视频的人,既不知道跳楼者的历史,也不知道他的未来,不知道他到底死没有,也不关心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