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要:以行医的方式传教是基督教的传统,教会医疗慈善活动是传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浸信会在揭阳创办的真理医院为样本,阐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潮汕揭阳地区开展医疗慈善活动的概况,特别是创建真理医院后的有关情况,分析了教会医院的作用和社会影响,认为其有助于基督教在潮汕揭阳地区的传播,树立了教会的正面形象,同时缓解了地方救济事业的压力,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基督教;揭阳;真理医院
中图分类号:B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64-03
一、西方传教士组织医疗慈善的初期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1848年,德国巴色会国外布道会牧师黎力基到南澳后宅、潮安龙湖等地布道,未被当地官府所容,便于翌年2月转到澄海盐灶沿海一带布道,同年设立盐灶教堂,这是基督教传入潮汕之肇始。1868年,美籍传教士耶士摩与普宁人陈时珍到揭阳榕城传教。
浸信会传教士初到潮汕传教时,遇到巨大的阻力,“教友们屡次遭受严重的逼迫,有的被打,有的从家庭被赶出去,更有一个人因为加入教会,他的妻子自杀了。”由此可见传教的压力很大,如何在潮汕地区将所谓的福音传播开去成了传道士要思考解决的一大难题。于是传教士们将医疗慈善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传播福音,就如浸信会头目为霖牧师所言,“拟传道于潮州城,抵潮无机会,后多方设法,以为如得一医生,到潮赠医施药,或可借医传道。”以医疗慈善来扫除传教障碍、达到传教目的是可行的,而19世纪中期的潮汕也由于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发且医疗水平低下给传教士以医传教提供了历史契机。因此,真理医院的创办者美国人苏阿拿医师初到揭阳时就到各乡村施医赠药,深得患者感激。为顾念病者求医之便,特设诊治处于真理堂内,每周定时诊治疾病,求医者日渐增多,礼拜堂不敷用,苏医师乃呈报实情,请宣道会拨款建筑医院一间,取名叫医馆。该医馆馆址在真理堂南面,规模虽小,内部设施却极完整,这就是1890年建立真理医院的背景。
以医疗慈善的方式使人信教在基督教中是传统,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世时也常常医治病人,帮扶贫困的人。可以说,教会医院的种种慈善行为是把信仰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行为,从而有助于传教。
1895年冬,擅长眼科专业的密思恩医师应聘抵院后,医馆的医务日益发达,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被救活。1907年,密医师向中外募捐得二万七千元,建成较具规模的医院。除正常的醫务工作外,医院还培养了不少医师。该院第一届医学生苏子坡、陈子安等四人,亦于这一年毕业。1909年,坚以拉都医师奉遣莅揭,重整医务事工,还重新添置铁床用具及外科仪器等一大批物品,使得医院事工步入正轨,医务更是日趋兴旺。
二、真理医院建立后的有关情况
西方传教士开展医疗慈善活动的动机一是为了更好地传教,二是进行医疗慈善等社会服务。医院建立起来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它们究竟在当时的社会有多大的影响。教会医院主要是医治病人和传播福音两大功能,那么真理医院在揭阳成立后对当地社会起了多大的作用?
真理医院的开创者苏亚拿在受女宣道会聘遣来华后学习潮州话,在送诊赠药同时也常常勉励学生“西国医生,以种种缘故,鲜能舍近就远,跋涉来华。诸生皆华人,既免越国习语之劳,复有乡邑情谊之雅,学成之后,正可以医术济人,更可以医传道也”。可见,传教士一方面践行基督教爱人如己、济世救人的精神,另一方面还是把传教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教会医院的日常活动带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据记载真理医院的传道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上午门诊前作布道礼拜半小时,有单张小册分送。下午住院病人个别慰问讲道并有宗教书报及圣经以供阅读,听道受感决志信主请求书函介绍赴堂礼拜者二十余人”。
1911年,护士伟利济女士抵院,创办护士学校。真理医院医务分男女两部,注重布道工作,每年专聘男女布道员各一名,专门负责探访病人、安慰及传道等事工,来看病后信主蒙恩的人甚多。当时真理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是信徒,因此宗教活动成为医院活动的组成部分并不难理解,在为病人减轻痛苦的同时宣讲基督教的教义福音一般会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对此汤清有精辟分析:“一般人很难感到心灵的疾病痛苦而去寻求解脱,反之,却很易感到身体的疾病痛苦而急于去求医诊治。再者,人在疾病中,心灵不像平常那样麻木不仁,那样刚硬,老不愿意听信忠告。病痛中的人易于听信福音,甚至归信。”人在困顿虚弱的时候总比较容易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也更容易接近宗教。所以西方传教士以医疗慈善活动来减低传教的阻力,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
医疗慈善在福音传播上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其实是离不开潮汕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作为海滨城市,揭阳常常要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挑战,但是落后的医疗条件往往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起,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揭阳一县就发生鼠疫、天花、霍乱三种烈性传染病大流行,被夺去生命者近20万人。其中,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次鼠疫流行,便死去六万多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教会医院主动担起了救治责任,树立了正面的社会形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揭阳县城霍乱蔓延,患者多不治,真理医院采集大批预防疫苗,在各医院免费注射,接种疫苗人数逾4万余人。教会医院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在地方发挥作用和扩大影响,这也可视为基督教主动在潮汕揭阳地区寻求认同的成功尝试。从真理医院的建立、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外来的一种异质文化,基督教在潮汕揭阳要被接纳必须要与本土文化相互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们发现基督教理念中的“爱人如己”与儒家思想中的“救世济人”有相同之处,而创办医院就是传教的重要手段。根据岭东嘉音记载的,揭阳真理医院三十七年度院务概况报告来看,全年住院病人:1032人日数,平均留医病人共计19659人初诊,275人复诊,29938预防注射,共计3397人割症,433人产科,72人出诊106次,各种检查化验11944次。社会工作:1.每拜一、五二天下午真中学生目科免费疗诊;2.每拜二下午扑灭梅毒注射;3.每拜四下午产前免费检查;4.每月到救济院作婴儿健康检查;5.各种防疫注射;6.到麻风诊所(与县府合作)注射服药等治疗。每拜二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为就诊时间,地点在救济院内,每次就诊人数约一百左右。由此可见,基督教会进入潮汕地区社会服务领域,参与扶贫、救济、提供医疗卫生和医疗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在当地树立起了基督教正面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基督教文化的隔膜和抵触情绪。
1951年前,真理医院设收费员负责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收费,门诊号金,各期不一。另外,医院工作人员诊病、取药一律免费,其家属、亲戚朋友乃至社会贫困者免收号金或药费。1935年由地方绅士集资建成医院的一栋护士楼,面积为333.44平方米。从这个资料可以推出,这阶段的教会医院逐渐获得了当地人们的认同,这于基督教义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真理教会医院的作用和影响
(一)缓解了地方救济事业的压力
基督教会“兴办医院,治病救人”是适应了潮汕地区的社会实际,得到了地方各界的大力支持,不仅为当地人的健康做出了奉献,同时也推动了潮汕人对西医乃至西方文明的认同和接纳。
(二)稳定了揭阳的社会秩序
教会医院的医疗救治和施医赠药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揭阳地区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同时教会医院的救济活动配合政府的各种卫生措施,防止了社会动荡时期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减少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揭阳的社会秩序。
教会医院的一系列慈善公益事工既是教会与社会相互适应的重要举措,又是基督教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而这些也反映了潮汕地区对外来事物有着较强的适应和接纳能力。
(三)推动了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教会医院是具有慈善性质的传教组织,是基督教在華传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医院循基督教义而设,因此在它们的命名上有所体现,像真理、福音、广济、博爱、同仁等,这些命名使人很容易将教会医院与基督教的慈善理念联系起来,1951年前,真理医院的医疗器械均由美国基督教会拨给,有助于潮汕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代基督教传教士还在潮汕地区创办了护士学校,如1913年,美籍护士伟利济创办真理护士学校并任校长,该校经费及师资都来源于真理医院,成为护士培训基地,开揭阳培训护士之先河。该学校一共办了24届,毕业生146人,后来不少人成为国内外医护界的骨干。护士学校的开办为潮汕地区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医护人才,其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揭阳真理医院的美国医生卜瑞德还成功地施行了一例食管癌胃造瘘术。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创办医院带来了西医,西方传教士开办的这些学校和医院,使得西医在揭阳地区开始了传播和发展,为潮汕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
(四)西方的慈善救济理念对揭阳本地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医疗慈善作为基督教在华传教的一大组成部分,虽然传教是其开办教会医院的初衷,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西方传教士在潮汕所办的教会医院,一方面传播基督教福音,一方面在医疗活动中践行基督教爱的理念,西方的慈善救济理念也对揭阳本地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会医院的医务人员前期主要是受过专业医务训练的传教士,他们有的舍弃了优越的条件,来到了中国偏远地区传播基督教义,提供医疗服务,这对揭阳社会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结论
1951年真理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交接时有医师、护士二十多人,病床六十八张,职工六十七人。1952年8月5日真理医院改名为揭阳县人民医院,揭阳撤县建市后改为揭阳市人民医院。作为传教事业的组成部分,教会医院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播基督教,但是作为医疗事业它却有浓厚的世俗性和慈善性,从客观上说,教会医院在揭阳从事医疗慈善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本地长期以来医疗比较落后的情况。医疗慈善活动对树立教会的正面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