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辨析

2018-01-22 03:57张欢
理论与现代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多元性概念文化

张欢

摘要:最近几十年间,“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语汇,它关涉的问题领域十分复杂,研究角度和方法也不限于特定或固定,因此,对“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常常呈现出含混的样态。本文试图通过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分类进行梳理,对这一概念所蕴含的“文化”和“多元性”进行分析,从概念中找到多元文化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的缘由。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概念;文化;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6-0104-08

据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C.W.沃德森考证,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一术语源自于形容词“多元文化的(multicultural)”,该词最初多用于界定文化教育的多元性,如“多元文化的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文化课程(multicultural curriculum)”,以后又延伸为描述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多种文化,如“多元文化的社会(multicultural society)”[1]1。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肇始于对教育学和社会生活中文化多样性的阐释,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则表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的肯定和积极评价。

最近几十年间,“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语词,在各种学术的和非学术的语境中得到广泛和频繁的使用。作为西方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它所关注和指涉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国家的整合性政策,移民问题,文化差异认同与尊重问题,身份认同问题,语言与文化的权利问题,文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讨论常常以跨学科的样态呈现,包括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等等。正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关涉的问题领域十分复杂,研究角度和方法也很不确定,这使得多元文化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往往出现含混不清的情况。因此,要弄清这个概念在不同学科及其研究方法上所指向的特定问题和内容,甄别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研究的层次差异,分析和解决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就有必要厘清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理论视域。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分类与定义

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在其内涵上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会使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不同派别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

加拿大政治哲学家金里卡着眼于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将多元文化主义区分为三种。1.社群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指1989年之前以批判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多元文化主义,它聚焦于个人与社会何者具有优先性的问题,认为“人是‘嵌人特殊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之中的”[2]351,因而必然以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为前提。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人们的利益由他们所继承的生活方式亦即他们依赖的文化所界定,任何一个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其内部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应当维护每一个共同体的生存权利,特别是应当捍卫少数群体的权利。2.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从维护个人自由的角度提出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主张,即“它们(1)保护群体内个人的自由,以及(2)它们促进群体之间的平等关系(非支配关系)”[2]358,认为社会中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会增进而非挑战自由主义的价值原则。为此,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对限制个人权利的少数群体权利和补充个人权利的少数群体权利加以区分,对前者予以拒斥,对后者给予支持;给予少数群体特殊权利是具备正当性的,因为少数群体权利有助于保证群体文化的繁荣和彼此尊重。3.回应民族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在民族建构的过程中,国家力图通过在全社会扩展一种特殊的文化来促进共同语言和共同成员资格感,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对这种文化的扩展给少数群体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行追问,并探求族裔文化公正的条件。这种多元文化主義反对和抵制民族国家建构强加于少数群体的不公正。

意大利学者恩佐·科伦坡根据理论方法和研究路径的不同,将多元文化主义区分为三种。1.作为规范性范畴的多元文化主义,这种文化多元主义试图发展出一种融贯的正义理论,主张不同的文化享有平等的价值,应当在公共领域为少数群体寻求正义,允许它们的成员保护自己的文化,消除来自主流群体的偏见和压迫。它特别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满足和社会参与,也强调文化和文化成员的重要性,反对自由主义的抽象个体观念、人权概念以及中立国家观。2.作为反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侧重于对文化普遍主义的批判,反对文化普遍主义提出的所谓共同“标准”、固定身份和固定归属,具有反本质主义的特征。3.作为全球化特征的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把文化差异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都逐渐走向了全球化,文化差异的概念和现实表现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都基于新的全球化背景,所以多元文化主义本身也成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比利时学者马可·马尔蒂尼埃罗根据多元文化主义在诉求内容上的不同,将多元文化主义概括为四种。1.软(soft)多元文化主义(也称为轻多元文化主义),它“反映出人们对自我充分发展的一种渴望,渴望摆脱纯物质层面的束缚,并在某种世界主义环境下重新认识自我”[3]73,人们的基本要求是可以追求并且希望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诉求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属于文化研究范畴。2.工具化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涉及的是关于公共资源分配的问题,它主张的多元文化主义在实际上是“通过公共支出来推动某些特殊政策实施的承认问题”[3]80。作为一种资源重新配置的形式,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可以被视为某种实现社会公平的工具。3.硬多元文化主义,相对于软多元文化主义,它直接对民族文化和身份的传统概念提出质疑,同时提出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旨在将少数族群/种族、文化和宗教群体或其成员作为公民纳入对这种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义进程中”[3]94。4.市场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消费领域中多元文化实践的需要和生产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当对某种文化或宗教产品的需求产生,而购买者恰好具有购买力时,包括生产者在内的供给者就会顺势迎合。这种多元文化主义的诉求和目标是将实际的多元文化性以及这种多元文化性在社会中引起的利益最大化。

由于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包含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各派观点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很难对多元文化主义概念的内涵作出确切的定义。国外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多是从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作出解释,其中包含对多元文化主义基本文化策略的评价。1995年出版的《布莱克威尔社会学辞典》将多元文化主义定义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项主要出现在美国社会的运动,它的目标是解放和颂扬多元种族背景。多元文化主义已经被提升为解决种族和种族压迫的长期历史问题的一部分。多元文化主义被保守主义者批评为,这是对他们认为的源自西方白人文明的基本标准和智慧核心的贬低。另一些人坚持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仅仅是掩盖财富和权力的潜在不平等的一种假象,但不能撼动其分毫。”[4]由戈登·马歇尔主编的《简明牛津社会学辞典》则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进行了解释,“多元文化的社会是一种被文化多元主义界定的社会,以美国和二战后的英国为代表。作为一种理想,多元文化主义赞美文化多样性(如语言多样性或宗教多样性),并与许多早期对种族、民族及移民的研究中所假设的同化主义理想形成对比。”[5]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辞典》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解释十分贴近当代社会现实:“一体化的理想已经被对文化多样性的颂扬所取代。相反地,土著群体对独立的民族身份的要求削弱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无论是在英国的苏格兰还是威尔士,是在新西兰的毛利人还是美国的土著美国人,全世界的族群都在要求在法律、政治和道德上肯认他们的语言、民族、宗教和文化差异。这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6]

二、多元文化主義中的“文化”概念辨析

当代政治哲学中有一系列概念与“多元文化主义”所蕴含的内容或是高度相似,或是部分相互重叠,例如“差异政治”“差异的公民身份”“承认的政治”“世界主义”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固然可以对多元文化主义所指向的现实问题实现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这些概念有些指向更为广泛的问题域,有些容易将交叉问题导人其他领域的研究之中,这也是“多元文化主义”概念显得复杂含混的原因。为避免对多元文化主义理解的歧义性,我们首先可以对“多元文化”这个概念从语义学的意义上做一概要的分析。

“多元文化”显然是由“多元性”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其中,“文化”这个概念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的处境相似,同样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但与“多元文化主义”相比较,由于文化一词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概念的自明性程度远远高于“多元文化主义”。

对文化的一般理解,是从广义和狭义两种层次上来进行区分的。广义文化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性文化等;狭义的文化概念则专指精神性文化,而通常对文化的理解往往基于狭义的文化概念。这种概念划分方式尽管显得层次清楚,但并不足以具体地展现人与文化、社会三者间的彼此关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可以引导我们形成更能体现文化的属性和实质的文化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之中,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活动,即劳动或实践活动。人通过自己的自由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对象化到客观世界中,改变客观事物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就在人与周围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形成与自然有别的文化关系,由这种关系组成的世界就是文化世界,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世界[7]。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动态的,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就会形成有着不同历史内涵的文化世界。因此,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生活样式”不要把它当作名词而企图寻找某个现成的东西来代表文化,而要联系人的活动方式和过程,理解文化就是理解人”[8]。文化的根本属性就是文化的人本性和主体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始终包含着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由于这个文化世界是文化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它使文化主体在这个对象化的世界中直观理解到自己的本质,从而形成自我认同和对这个世界的归属感。同时,由于人的对象化活动本质上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而也必然包含文化主体的社会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社会认同的背景和依据。“个体认识到他们自己这种独特的感觉表达的是一种情感诉求,他们也愿意承认文化的观念对其他人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1]3文化的社会认同对个体的人具有重要意义,金里卡用“社会文化”来指代它,指出:“这种文化给其成员提供了涉及整个人类活动范围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往往是建立在地域集中和共同语言基础之上的……我之所以使用‘社会文化的概念,是要强调这种文化不仅涉及共享的记忆(或价值),而且也涉及共同的制度和实践……社会生活具体体现在大多数人类活动领域的实践中。在当今世界,文化要在社会生活得以具体体现,就意味着必须在制度上体现出来——如学校、传媒、经济、政府等。”[9]显而易见的是,金里卡的“社会文化”实际上是从广义文化的层面来定义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和功能的,它实际上是包含制度性文化在内的一种动态过程,这种由狭义到广义的延伸扩大了对文化的通常理解,指向人在社会中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以及相关制度的建构。这与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文化权利”,坚持各种文化共同体彼此平等是十分契合的。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概念中的文化,比其形容词“多元文化的”一词中的文化概念含义更广泛,后者往往仅仅表达那些“可见的普遍的容易得到的文化多样性的产品”[1]114。而除了软多元文化主义(轻多元文化主义)中的文化意涵同后者接近外,大多数的“多元文化主义”都默认了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社会文化”概念相似或者相同,为个体的人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多元性”辨析

“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之所以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样态,除了与文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复杂性有关,还与它本身所蕴含的“多元性”也存在多层次的解释有关。因而对这“多元性”的解读,必定与文化的属性和实质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在人类文化产生之初,人们在与自然和他人的交往活动中,依据不同的背景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人所处的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各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显现出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核,在现实形态上表现为人类文化的多样化。从现实角度来看,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也表现为在同一种文化中所存在的内部差异。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全球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过程。由此可知,文化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性,多样性同文化是必然相关的。

然而,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有多样性的一面,也有统一性的要求。尽管人类社会的不同群体各自具有独特的利益和文化诉求,但每个共同体内部,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因享有同一种文化而获得社会认同感。同时,“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对普遍性的追求,它是对‘多中的‘一进行把握的一个结果”[10]。对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寻求即是对“一元”的追寻,这是由文化的内在本性决定的。因此,如果说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中的多样性与文化是必然相关的,那么这种多元就不仅仅具有多样性含义,同时也具有统一性的内涵;这里的多元性,实际上是多元与一元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层面,多元与一元之间也常常充满着张力。现代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往往以多民族国家的样貌呈现,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和社群,都拥有着各自建立和发展所依赖的独特文化;国家、民族和各种其他社群的存在,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活动载体和得以保存的现实基础。然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在悄然发生,“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经验和价值依托,并将深深作用于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心理”[11]。这一新的文化心理在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抵觸的张力。作为实行社会管理的权力载体,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使社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按照某种社会政治秩序共生于同一政治国家;在政治国家内部,这种共同的社会政治秩序所具有的一体性与构成国家的文化群体的多样性构成了政治生活的两端,这两者之间也始终存在一种张力,此消彼长。由此可见,无论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之间,还是某一多民族国家内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矛盾。

对于文化的属性和实质,本质主义的理解是,文化最终作为人的一种确定性的存在方式对它的成员产生作用,影响甚至塑造享有该文化的社会成员的行动和观念,把各种文化载体乃至文化本身都视为既成的表现某种共同本质的对象。可以看出,这种对文化的本质主义解读否认了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而把社会文化及其历史发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同质化过程。与这种本质主义文化观相反,多元文化主义认同一种文化必然涉及共享的记忆或价值,也涉及共同的制度和实践,但是却依然保持对文化的动态性和异质性的尊重。

与多元文化观相对的是“一元文化”观,这是文化绝对主义所标榜的同质化、理想化的文化存在,是以普遍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文化观。这种普遍主义观念植根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哲学,来源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普遍主义就表现为对万物本源的追问和对无“条件的、超越时空、不为生活中的风雨晦明所影响的‘真理”[12]的探求。然而,“经过技术世界的渲染,一元文化的真理强化了文化帝国的企图,与全球化相伴随的浅薄的乐观主义使人们忘记了一元文化的虚假的根……一元文化只是先验主观世界的分泌物,现在,不同的主体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真理,这同时意味着那种超验的、不为时空所羁的真理只是人们的虚构”[12]。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按照普遍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一元文化,只不过是虚假的、纯粹统一性的文化幻相。价值多元是一个现代性的规范性概念,它承认价值体系的多元差异,并且认为,“个人和共同体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因此无法给出确定的等级排序;它们差异并存、不可通约,甚至彼此冲突。因此,没有什么价值是最好的,没有哪一条真理是唯一正确的,也不存在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正确的道路。”[13]从价值多元论的角度看,并不存在某种唯一的具有超越性的“终极价值”,每一种社会基本善都是值得追求的、彼此不可通约、无法排序。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在逻辑上与价值多元是不相容的,它将自由视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社会基本善,用自由的尺度来衡量和判断其他价值。这种普遍主义倾向作用于社会实践中,就体现为通过同化手段来实现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和驱逐,压缩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从而引发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

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和一元文化的关系中,多元性展现出与普遍主义倾向相对立的价值多元。文化多元来自于价值多元的事实,从而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概念中的多元性,也必然包含着价值多元。

四、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及其困境

多元文化主义自产生以来,引发了众多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难题,同时它自身也始终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遭遇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和挑战。除去一些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因素,例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等原因之外,它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与其概念本身也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对于“多元文化主义”这一基本概念,不同的学者或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是依据不同的学科背景来实际使用,因此对它的研究自然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重点。并且,由于“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含义并不具有自明性;又因文化的多元性符合直觉和现实,所以这一概念似乎具有理所当然的合理性。但许多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并未清晰地限定这个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域和语境,导致尽管围绕着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许多讨论,彼此之间在概念的使用上互不相同,致使“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

其次,由于对文化的一般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层面,因此对“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中的文化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基于这种分歧,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导向了不同领域和方向。如果仅仅从狭义的文化角度来理解文化,那么文化的多样性所呈现出来的样态往往容易局限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例如指代民族文化多样性的“3S”模式的多元文化主义——莎丽、炸馅饺和钢鼓(saris,samosas and steel drums),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仅仅是“鼓励公民承认和接受多民族社会中所存在的一整套习俗、传统、音乐和美食”[14]。这使得某些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过于简单化和狭窄化,“不可能摆脱那种将所有事物视为同等重要的‘简单多元论”[15]。因此,有必要对多元文化的研究确立进一步的规范性基础。而根据对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中文化的属性和实质的分析,文化的含义更偏向或接近广义的文化,这也引发了另一问题:广义文化本身包含制度性文化,这可以使多元文化主义者所主张的某些“文化权利”的要求被合理化,但制度化的权利要求必然指向政治领域、哲学领域,即要求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文化权利的实现,这对社会的现存制度和原则提出了挑战,如语言权利的要求就引发了对文化权利是否必要、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关系诸如此类的相关论争,把对文化问题的讨论延伸到了政治等其他领域,使争论的范围更加扩大和复杂化。

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中的“多元性”包含了多元与一元的辩证统一,但却是一种较弱意义上的辩证统一,其辩证统一程度并不能完全克服现实中文化多元与一元的对立。“多元文化主义者希望建立新的、富有民主、平等和多元的精神的民族传统,但并不刻意向主导‘多元文化发展的‘权力体制挑战,和经济行为的‘一元与文化上的‘多元间‘共处的结果仍然是文化上的‘一元”[16]。尽管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性已经将社会认同的一元性纳入进来,但与权利结构的一元性相比仍过于微弱和有限,从而无法克服文化多元与权利结构一元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实践中体现为,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中或者在同一社会中,如果不能达成政治上的契约,就无法保持和平共处,会反复出现宗教的、文化的以及民族的冲突。

最后,多元文化主义对“文化权利”的主张包含着对个人权利的理解。由于权利是在规范性意义上被讨论的,而一种文化内部的规范性则意味着不可改变和固定性。如果坚持这一观点,就“不得不假定一种文化是由不可改变的和固定的规则构成的”[17],这就相当于把多元文化主义对个人权利的肯定建立在赞同文化的本质主义解释的基础之上了。然而,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具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这就导致了它在理论上的不连贯性甚至自我矛盾。除此之外,多元文化主义概念的多元性所蕴含的反本质主义,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消解文化的意义。理查德·罗蒂的反本质主义文化观认为,“在这个文化中……没有哪个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以挑出来,作为样板来说明(或特别不能作为样板来说明)文化的其他部分所期望的条件。”[18]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崇尚不确定性、相对性,它排除了对文化的确定性和实在性的寻求,认为所有的标准都不具备任何层次上的绝对性,这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是极为接近的。这种对文化意义的解构否认文化具有一体性的内涵及价值,实际上是将多元性绝对化为相对性,最终可能导向对文化的消解和虚无化。

总体而言,对于“多元文化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无论是研究主体的视角还是研究对象本身都充满了复杂性。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分类方式,多元文化主义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内涵。作为概念构成基础的“文化”和“多元性”的含义及使用十分复杂,造成“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因缺乏自明性和通约性而含混不清;将争论延伸到其他领域,导致了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呈现出泛化和复杂化倾向;同时,“多元文化主义”在理论层面无法彻底克服多元与一元的矛盾,在实践层面表现为无法解决文化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多元性隱含的反本质主义倾向与其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前提相矛盾,导致了理论上的不连贯性以及对文化的消解和虚无化。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内含了诸多复杂性、缺陷及不一致性,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足”的概念,因此它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困境,必然无法通过自身得到解答。

参考文献:

[1][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比利时]马可·马尔蒂尼埃罗.多元文化与民主[M].尹明明,王鸣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

[4]Allen G.Johnson.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M].Blackwell,1995:185.

[5]Gordon Marshal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Sociology [M].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44.

[6]Nicholas Abercrombie,Stephen Hill,Bryan S.Turner.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M].forth edition,Pen-guin books ,2000:232.

[7]陈新汉.哲学视阈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08):5.

[8]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0-03-26.

[9][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M].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11-112.

[10]马德普.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34.

[11]丁立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J].哲学研究,2000(12):11.

[12]张再林,张兵.“一”与“多”二难文化困境下的族类文化策略——后现代语境中文化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争的哲学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13]林少敏.价值多元论及其悖论——对自由主义理论前提的一种检讨[J].哲学研究,2008(09):100.

[14][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衰——多元社会中有关包容与融纳的新辩论[C]//高景柱,译.转引自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18.

[15]Gary Nash.The Great Multicultural Debate[M].Con-tention,1999(01):23.

[16]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02):78.

[17][意]沃尔克·考尔.多元文化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挑战[J].冯红,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08):42.

[18][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

猜你喜欢
多元性概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