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赵扬波
井盖丢了、路灯坏了、马路积水了……城市小病如何尽快发现并处理?环卫工作尽责了吗、城管队伍偷懒了吗、饭馆的餐厨垃圾去哪儿了……万千民生相关情况如何有效监管?苏州市吴江区通过挖掘数据红利,提高治理水平,用大数据给城市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趟出了一条地方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径。
以“数”织“网”,凝聚社会治理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出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机遇,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作为苏南发达地区的吴江,在运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吴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益冰告诉记者,近年来,吴江城市化进展迅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百姓诉求已不相匹配,运用大数据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吴江的不二选择。
沉淀的、孤立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数据只有经过整合和处理,才能产生价值。2015年,吴江成立了省内首家实体化城市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现已发展成为智慧信息管理中心。智慧信息管理中心设立了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智慧吴江综合服务平台三个核心平台,集纳了来自12345市民热线、区委书记区长信箱、东太湖论坛、“吴江12345”微信公众号和网格巡查员上报情况等各种渠道的数据,包括了城管、环卫、市政、安监、路灯、绿化等多方面的数据,社会治理的海量数据得到了高度整合、交换、共享。
在此基础上,吴江通过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流程、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办法管考核、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大联动”格局,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运行至今,该中心已受理各类综合治理工单150万余件,日均接收3360件百姓诉求,办结率超过99%,全区“两盗一抢”警情同比下降30%,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2.8%。
以“网”建“云”,构建社会治理格局
“大数据只有和网格化结合起来,才能精准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才能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大数据的红利。”区联动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利荣告诉记者。
吴江通过划定“责任田”,用网格化推动数据云端化,实现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
划分网格全覆盖。按照“界限清晰、便于管理、责任明确”的原则和“涵盖居民300~500户左右、人口10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吴江区将辖区“切分”为899个基本管控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并在此基础上劃分了治安、消防、安全等专业网格。通过三级网格联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将网格内村(居)民组织起来,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职能部门与村、社区高效联动,快速处置,实现“一张网格管治理”。
配备专业化队伍。按照“4+N”模式,每个基层网格配备网格长、巡查员、警务员、督导员和村民组长、楼道长等。网格长由村、社区干部担任,街长、小组长为网格员。巡查员每天走街串巷,担负起信息采集、安全稳定排查、突发事件上报等多重任务,并将有关数据及时上报至云平台。警务员由各派出所片区民警担任,实行“一员多格”,负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管理实有人口等。
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吴江太湖新城在提升工单处办效能上狠下功夫,建设运行了智慧环卫管理、智慧执法管理、智慧渣土管理三个智慧管理平台。目前,太湖新城的三个智慧管理平台已正常运行,在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上显现了威力。太湖新城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高杏林介绍道,“就拿智慧渣土管理来说,过去渣土车靠十几个人管理,很难抓到现行,现在一个人就能监控几百辆车,违章一查一个准。”
以“云”施“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数据的价值在于有效利用。吴江区找准切口,深入挖掘数据红利,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提高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让城市有了更明亮的“慧眼”和更聪明的“大脑”。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监控”。走进吴江太湖新城智慧信息管理中心,巨大的屏幕上226个基层网格情况、市政和执法人员实时分布、工单状态等一览无余。“胜地公园附近的立交桥下有个路口,平时没有卫生问题,一到周末就有监督员拍到脏乱差问题,烧烤竹签、卫生纸、塑料袋扔得满地都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周末去胜地公园游玩的人多,人流车流在拐弯时直接把垃圾扔地上。在公园出口增设垃圾桶、双休日增派环卫工以后,路口的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太湖新城综合执法局局长王雪良说。
变“事后处置”为“提前预防”。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信息和数据越多,平台就会越“聪明”,甚至能“提”意见。今年夏天,在分析数据后发现,梅雨季节动迁小区投诉道路积淹水的工单格外多,于是水务局提前介入,给特定区域“动手术”,结果梅雨季时未发生一例投诉。此外,通过分析水电煤气用量数据的变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住房是否为群租房,从而可以精准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处置。
变“单向管理”为“多元治理”。吴江区组建了一支1100多人的巡查队伍、4300多人的网格共治力量,“网”住了大量的社会治理问题。四个月前,784名环卫工领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智能手环。手环上有三个键,按下第一个可接收来自片长的指令,按下第二个可与片长通话,按下第三个启动一键紧急呼救。市民和督察员的信息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传递给环卫工,环卫工也能将处理情况及时上报,处理事件的时间从过去的半小时降到了十分钟。
以“智”促“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过去政府的数据是尚未开发的“荒土”,现在则是一座极其丰饶的“富矿”。吴江区努力开采和利用好这座“富矿”,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让大数据真正释放出大价值。
在数据收集上,全要素进平台。吴江区开发的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融合GIS地理信息、GPS全球定位、车辆信息、视频监控、综合执法等子系统,并与“智慧吴江”、人口信息采集等多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人、地、事、物、车、组织等要求信息整合的大数据中心,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使政府从“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模糊治理方式,迈向“实事求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方式。
在数据处理上,全流程网上走。吴江区统一配备移动终端设备,实行人机绑定,确保社会综合治理事件发现、受理、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等环节全部线上进行,形成完整的业务流闭环和信息流回路。不仅实现了社会治理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党委、政府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切实提升社会安全稳定的预测、预判、预警和预防能力。
在数据识人上,全方位提质效。吴江区确立“一个平台管考核、一类人员排名次、一项制度定奖惩”的考评体系,即所有考核数据来自智慧信息管理中心,考核对象同一类别相比较,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晋升淘汰挂钩。工单由谁处置、处置效果如何、用了多长时间,平台全部有据可查,所有数据公开透明,为人员考核提供了硬性依据。未来,还将利用大数据实现更多功能,从而真正形成人在干、“云”在算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