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角下的旅游翻译

2018-01-22 09:51宋小静刘桃艳任朝迎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云南省

宋小静 刘桃艳 任朝迎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文本翻译已成为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观的重要方式,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伦理对于研究旅游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翻译行为的准则和依据,是规范翻译市场的重要砝码。优秀的翻译作品可以吸引读者,从而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本文根据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以云南旅游文本的翻译为例,从伦理角度分析旅游文本的英译。

关键词:切斯特曼 翻译伦理 旅游文本 云南省

一、翻译伦理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在中国,“伦理”一词始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可见在当时,“伦理”是指音乐的音阶和音序,但该意义逐渐淡化于历史长河中。随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思想的进步,“伦理”被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尊卑等级秩序。现在的“伦理”通常用来指代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它与道德产生了紧密关联,人们通常把它称作一门道德的学科:道德学或道德哲学。但“伦理”并不等同于“道德”,伦理以道德为研究对象。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ethos”,义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其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王海明认为,伦理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其中心或元概念是“道德”。从中国的词源学上来说,伦,序也,为人之生活关系及其秩序;理,治也,为寻求一种合理的个人、社会生活方式及其秩序。所谓伦理,便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与事实如何的规律。[1]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的交流,而翻译行为便是人与人思想文化交流的产物,故而,翻译也有其伦理。根据人们对于伦理的解释,翻译的伦理便是告诉人们该如何去翻译以及翻译的事实如何。翻译的主体性决定了一次完整的翻译行为必然离不开源语、目标语、原作者、读者、翻譯评论者和委托人,而译者就是这个过程的桥梁,所以翻译伦理对于一次翻译行为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至关重要。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协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受到伦理的制约。因此,翻译与伦理共存,在经过长期的演变与研究下,形成了“翻译伦理”,但“翻译伦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存在的历史并不长。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学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最先提出了翻译理论中的“伦理问题”。他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中率先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他认为翻译行为的“正当行为目标”就是“尊重和突出原作及原作中的语言文化差异”[2]。意大利裔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该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他针对当代英美国家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这一现状,提出了两大重要观点:第一是倡导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论;第二是提高翻译的地位,选择性地利用后结构主义话语资源为其“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语言主义”立场为文化服务。[3]1997年,皮姆发表的《译者的伦理》一文中,采取一种更实际的观点,试图建立一套译者遵守的伦理规范。在他看来,译者忠实的既不是源语文化也不是译语文化,而是忠实于居住在此空间的其他人,即交互文化的协调者,即整个翻译职业。[4]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对翻译伦理问题进行了更为详细,系统的探讨,他将翻译伦理分为宏观伦理和微观伦理,提出并完善了较为权威的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Chesterman,2001:139-154)。这五种伦理模式的提出,更大限度地规范了翻译活动,让人们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21世纪,国内开始进行翻译伦理方面的研究,最早研究的便是对于“伦理”二字概念的界定。国内许多学者把“伦理”同“规范”等同起来,把“规范”作为“伦理”的核心概念或以此作为最终导向。例如国内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吕俊和侯向群认为,翻译伦理是“伦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翻译伦理学则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道德规范”(吕俊,侯向群,2006:271)。而申迎丽、仝亚辉(2005:94-99)援引《辞海》释义条目把“伦理”解释为“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该遵循的道德和准则”。自此,“规范”和“准则”等关键词就频频出现在国内关于“伦理”界定的著述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将伦理与“价值哲学”等同,例如,朱志渝认为“伦理学本身就是关于价值的研究,属于求善,并指出,一种规范的形成或建立,可能有各种原因,未必出于道德上的动机”(朱志渝,2009:5-7)。“价值”通常被人们用来评定事物的好坏或善恶,翻译本身是一项文化交际活动,无所谓好坏之分,“价值”与“好坏”似乎不是翻译伦理探讨的重点。“翻译伦理研究涉及价值问题,针对的是翻译活动的人际关系,其研究任务主要是翻译活动各方参与方应遵守的规范和履行的责任”(杨洁、曾丽莎,2010:73)。简单地说,“翻译伦理”便由“价值”过渡到了“规范、责任”的问题。翻译的伦理即翻译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不只是参与翻译各方的一种责任,也是指导翻译行为的准则。有的学者把翻译伦理从宏观上做了系统的划分来进行研究,杨洁和曾利莎把翻译伦理划分为四大分支:翻译管理伦理、翻译操作伦理、翻译批评伦理以及翻译伦理的理论研究。霍岳红提出了翻译伦理的“四荣四耻”作为我国译者的根本行为准则,还划分了翻译伦理的三个方面,包括:集体性翻译伦理,职业性翻译伦理,译者个人翻译伦理。这些理论无疑从译者、译文评论者和翻译群体等角度出发,向我们论述了每个群体应有的伦理规范。根据这些理论,译者在翻译时要保证互为异己的各方达成最大限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而其他群体也应遵循自己对应的伦理,从而才能实现最有效的文化信息交流。

二、翻译伦理与旅游文本翻译

旅游翻译是指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12]。根据赖斯文本类型学的视角,旅游外宣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表达事物或陈述某种事实。纽马克把文本分为三类: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表达性文本[13],根据其对应的文体特征,外宣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其目的便是唤起读者的反应。旅游外宣文本担负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和推广旅游景点,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引起游客的兴趣,吸引游客的到来,因此其翻译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本地区的宣传门面。好的旅游翻译文本读之让人心驰神往,如亲临其境;而蹩脚的翻译让人感到反感,甚至产生厌恶,难以达到此类型文本的宣传和吸引游客的效果。

翻译伦理作为规范翻译活动的一个“道”,在很多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旅游文化领域。旅游与文化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行动和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的两个领域,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其翻译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间能否和平共处,是关系国家关系和种族关系的重要一环,因此,翻译伦理在旅游文化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学者对翻译伦理与旅游翻译做了众多相关研究。李敬科对导游翻译的伦理进行了细致探究,他提出了导游翻译与旅游文本作者、委托人和外国游客间的伦理关系。他认为,导游翻译是旅游文本的解释主体,所以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伦理关系;与委托人则是服务关系,导游的翻译服务有别于其他“纯”商业性质的服务,导游本身有着自己对翻译的见解和要求,同时他还需兼顾原文作者和外国游客等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和感受;而与外国游客之间则是要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满足译文受众的期待[10]。刘彤和钟平也探讨了伦理与旅游翻译质量的关系,他们认为,伦理是影响旅游翻译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分析了旅游翻译质量保障体系的各伦理要素:旅游翻译的参与者的伦理、译者的伦理、旅游翻译校核人的伦理和旅游翻译管理者的伦理。以上各参与要素相互监督,相互依存。只有旅游翻译的参与各方履行职责、服从伦理、互相监督并进行良性互动,方能保证旅游翻译的质量[11]。陈晓结合切斯特曼的五种伦理模式分析了翻译伦理在旅游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并引例为证。罗珊珊和陈隽借助切斯特曼的五种伦理模式具体分析了福建武夷山风景区的翻译,这是翻译伦理较为具体的运用。

我国的旅游文本形式多样,因此也就决定了其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人们需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此时伦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伦理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策略的选择,规范了译者的职业素质以及翻译态度;为处理译者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准则,为翻译活动提供了评估依据。只有构成翻译活动的各个群体都遵循其伦理,翻译活动才能有序、合理地展开,翻译才能有条不紊,最终达到旅游翻译的目的,打造旅游目的地,激发人们来旅游的兴趣。而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而翻译活动也能起到这样的沟通桥梁作用。

三、对云南旅游翻译文本的伦理分析

云南是旅游大省,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每年有不少外国游客到此游览,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译上应给予重视。本文将结合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对云南的旅游翻译文本进行分析。

(一)再现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再现伦理即“忠实于原文作者,再现原文文本,毫无增减和删改”(Chesterman,2001:139)。再现伦理体现出原文与作者的重要性,即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与原作者的风格,寻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将原文最大程度地用目的语展示出来,译员处于从属地位。

以《云南英语导游》一书中,徐霞客对大理三月街的一段描写为例:

(1)“他逛了两天,在《滇游日记》中生动地记下了亲生感受: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也无不至。”(吴宝璋,霍永寿,2006:366)

译文:“He stayed here for two days and recorded his own vivid experiences in his Travelogue of Yunnan:All merchants build stalls of their own styles as shops.Thousands of horses are gathered for sale.The fair is jammed with so many men and women that you cannot even tear their arms apart.No goods from the 13 neighboring provinces or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of Yunnan are unavailable.”(吳宝璋,霍永寿,2006:191)

在原文中,徐霞客对他在三月街的所见作了描述,大致意思是说三月街的时候,卖东西的人多、马多,来自其他地方的人们也赶来。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讲究对仗工整,在描述时多采用简洁明了,但内涵丰富的词,所以在这段文字中有一半是四字成语,四字成语简练、优美,富有意蕴,但在翻译时要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对于译者来说也颇有难度。

从这个译文中,译者传达出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忠实了原作,让读者读起来可以在脑海中反映出那个画面,打造了准确的三月街形象。旅游文本既是信息型文本又是呼唤型文本,其信息特征要求译者必须遵循再现伦理,还原原作,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

(二)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

服务伦理把翻译这一行为视为一种商业行为,即把翻译看作是服务于委托人和客户的一种商业活动。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满足客户的要求,最终完成客户委托的翻译任务。按照目的论的说法,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Nord,1997:152)。服务伦理体现出了翻译的功能性与目的性,也体现出了译文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译者服务于服务对象,译者要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译文要忠于委托人,也要忠于读者。译者可根据其译文使用场合灵活应对,这也赋予了译者一定的主动性,可根据情况要求做适当调整。例如:

(2)“昆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孕育出塞典赤、郑和、兰茂、杨慎、徐霞客、担当、钱沣、聂耳等许多风流人物,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物。”(吴宝璋、霍永寿,2006:275)

译文:“As a place of excellent products and outstanding people,Kunming has produced Sayyidadjal Shams-eddin,Zheng He,Lan Mao,Dan Dang,Qian Feng,NieEr and many other famous people and left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吴宝璋、霍永寿,2006:35)

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了许多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人名有些对云南本地人来说可能也不熟悉,更何况是外国游客。下面的翻译非常忠于原文本,但列举了过多的对于外国人非常陌生的人名,显得冗余,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使原本要凸显云南人杰地灵的特点大打折扣,并且这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无聊,使读者丧失了阅读兴趣,影响了吸引读者和塑造旅游目的地的效果。在服务伦理的指导下,笔者现试译如下:

译文:“As a breeding ground of a galaxy of outstanding people,Kunming has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left with time passing by.”

(3)“圆通宝殿是圆通寺的中心建筑。大殿供奉三身佛,即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的佛身;中为法生佛必卢遮那佛,右为报身佛卢舍那,左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传统供奉。”(吴宝璋、霍永寿,2006:282)

译文:“Yuantong Precious Hall is the central building of the temple.Enshrined here are three forms of Sakyamuni.In the middle is his Dharmakaya”(embodiment of truth and the law),on the right is his Sambhogakaya(reward body),and on the left his Nimanakaya(Metamorphosic body).This arrangement characterizes the traditional worship of Mahayana Buddhism.”(吴宝璋、霍永寿,2006:49)

原文中介绍了圆通宝殿中的一种供奉模式,中国孕育了佛教文化,但对于文中的“三身佛”是什么,大部分中国人可能不知道。而外国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宗教自由,原文中“三身佛”的译名很长而且很难读。对于外国游客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并不了解,读来便会觉得很无趣,这就不符合服务伦理的宗旨了,也违背了旅游翻译应达到的最终目标。

旅游文本的对外宣传特征决定了它的侧重点在于呼唤,要求翻译行为要符合服务的伦理,注重译文可接受性,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及其反应作为核心,注重可读性,要求通俗易懂。

(三)交际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

在切斯特曼看来,交际的伦理强调言语的交际功能而不是对他者文化的描述,即强调的是人际间的而非文本间的关系。对此,切斯特曼引述Pym的观点进一步说明,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在于由合作带来双方的互利。因而,翻译的伦理目标应是相异双方进行跨文化的合作(Chesterman,2001:141)。交际伦理强调的是译员的重要性与参与者的水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充当了桥梁作用来确保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纽马克认为,文本类型是决定翻译方法的前提,其中呼唤型和信息型文本适用交际翻译(张健,2013:35)。此处的交际翻译方法对应于此处的交际伦理,译员要注重组织好语言结构,使译文流畅、地道、通俗、易懂。

(4)“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点孔明灯、唱歌跳舞、演唱民族喜剧及“赶摆”等活动。”(吴宝璋、霍永寿,2006:364)

译文:“Other activities are boat-racing, throwing embroidered-balls,shooting bamboo fireworks,lighting Kong Ming lanterns,singing and dancing,performing folk operas,going to a fair and so on.”(吴宝璋,霍永寿,2006:188)

在向游客介绍中国民间习俗的时候,译员承担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任务,要有一种文化意识。译员可以告诉读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上面的译文中,译者按照字面意思译出了这些民俗活动,但是却少了一定的背景知识,读者可能知道这些活动,但却不知道这些活动在中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比如放孔明灯是为了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笔者现试译如下:

譯文:“Other activities are boat-racing throwing embroidered-balls to the sweetheart of the choice,shooting bamboo fireworks,lighting Kongming lanterns for good wishes,singing and dancing,performing folk operas,going to a fair and so on.”

(5)“每年立春时节,茶花争相吐艳;在开花的100天中,先后分20多批开放,每批千余朵,共开两万多多。因此,此茶树又被名誉为“环球第一山茶花”。(吴宝璋、霍永寿,2006:3314)

译文:“Every year when spring comes,flowers burst into gorgeous bloom. The blooming lasts for over 100 days and the blossoms come out in more than 20 groups,each with about a thousand flowers,thus the blossoms amount to 20 thousand.This tree is also known as“the number one camellia in the world.”(吴宝璋、霍永寿,2006:105)

在例(5)中,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环球第一山茶花”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很容易想象出这个场景,也很容易被吸引,但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最、第一”这样的字眼,在他们看来是很荒谬的,他们只相信眼睛看到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此处译者用了“number one”这个词,笔者觉得略有欠缺。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员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化需要尊重、需要求真,唯此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使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更何况鲜明的个性正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所在,是旅游地的资源优势,推介者应该努力彰显才是。[7]译员在翻译时应遵循交际伦理,以实现文化互补,实现交流互惠。

(四)规范伦理(Norm-based ethics )

该模式得益于描述型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即对译作的产生和接受起决定或影响作用的规范的研究。译语文化中的规范代表了当时译语文化对于译作的期待(Chesterman,2001:141)。规范伦理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文本要尽可能地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满足受众的期待,能被译入语国家与社会所接收。在翻译时,译员会受到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制约和影响,不符合目的语主流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作品是难以被接受的,因此,译者既要尊重源语文化,也要尊重目的语文化规范。

(6)“由于大理古城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枢纽重镇……交流盛会”。(吴宝璋、霍永寿,2006:366)

译文:“But since the Ancient city of Dali was an important hub of communications on the “Shu-Indian Roan”(the Southern Silk Road) and the “Ancient Tea-Horse Caravan Road…”commodity exchange.”(吴宝璋、霍永寿,2006:190)

例(6)是对大理三月街的描述,中文介绍了大理古城的重镇枢纽位置,用了“毒身蜀道”“茶马古道”这两个词,译者在英文版中的翻译是 “Shu-Indian Road”(the Southern Silk Road)and the“Ancient Tea-Horse Caravan Road”。“蜀身毒道”这个词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译者为关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差异,在后面作了补充说明,这样,外国读者读起来就知道了这是南方“丝绸之路”,能够为他们所接受。

只有符合目的语规范的文本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在规范伦理的要求下,译文要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采用能够被外国游客接受的表达形式。

(五)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

切斯特曼提出的承诺伦理旨在用誓言的形式要求译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该誓言共9条,主要内容包括:1.遵守誓言;2.忠于译者职业,愿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和技能;3.最大限度地促进交流,减少跨语言误解;4.尊重原文,公正再现原文;5.尊重读者,表达明晰,尽量提高译文可接受性;6.尊重委托人,保守职业秘密、按时交稿;7.正视自己的能力,谢绝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任务;8.对客户开诚布公,如遇争端愿意交付仲裁调解;9.精益求精,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Chesterman 2001:129—138)。切斯特曼认为,承诺是实践者和实践价值的黏合剂(the glue that binds practitioners to the values of the practice),也是一种美德,支撑着翻译工作者追求卓越(supports the striving for excellence)。(Chesterman,2001:14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伦理,保证译文质量,做到精益求精,避免漏译、错译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云南旅游导游词》一书和《云南英语导游》中都出现了“滇红”即云南红茶,前者翻译为“Dian Red Tea”(李溅波,2000:204),后者翻译为“Yunnan Black Tea”(吴宝璋、霍永寿,2006:213)。对比发现,后面这个翻译更贴切,前者甚至出现了错误。“红茶”的正确翻译为“black tea”,前者只看字面意思,作者认为此处的“滇”应译为“Yunnan”更为合适,因为外国读者不一定知道“滇”是“云南”的简称。在翻译时,译者应负起责任,不应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旅游文本是我国重要的外宣材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译者在进行编译时,若违背职业道德,随便编译,给游客传递错误信息,既会损害国家形象,也会对旅游业与文化传播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旅游文本的翻译要确保翻译质量而且要关注译者的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

四、结语

翻译活动离不开翻译伦理的指导,旅游翻译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更应谨慎对待。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体现了翻译行为的道德和职业约束,让翻译行为有了一定的规范。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要负责人,在翻译过程中要恪守翻译伦理,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帮助读者把握原文信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倫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Berman,Antoine.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A].Lawrence 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

[3]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9.

[4]张媛.中西方翻译伦理观解读及未来发展趋热研究[J].保山学院

学报,2016,(3).

[5]Chesterman.Andrew.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2001,(2):139-154

[6]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71

[7]申迎丽,仝亚辉.翻译伦理问题的回归(由《译者》之特刊

《同归到伦理问题》出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94-99.

[8]朱智渝.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2009,

(3):5-12.

[9]杨洁,曾丽莎.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的拓展[J].外国语,

2010,(5):73-79.

[10]李敬科,导游翻译伦理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4).

[11]刘彤,钟平.旅游翻译质量控制体系的伦理视角[J].赣南师范

学院学报,2013,(5).

[1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59.

[13]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0.

[14]吴宝璋,霍永寿.云南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15]Nord Christian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l997:152.

[16]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17]李溅波.云南旅游导游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3.

作者简介:任朝迎(1969-),女,汉族,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副译审,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专门用途英语、计算机辅助翻译。通讯作者,联系方式:renzhaoying@126.com

(宋小静 刘桃艳 云南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500;任朝迎[通讯作者]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云南省
童眼看兵器
创享空间
云南省检察院依法对刘岗决定逮捕
云南青年齐相聚 点亮青春大盛会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正式挂牌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中行入围省级金融社保卡合作银行
中国银行
云南省总工会:情系水富患病农民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