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蔚歆
摘要 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快捷、便利的生活保障,也衍生出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手段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进行了综述,阐述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45-02
随着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快捷、便利的生活保障,也衍生出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阻碍食品产业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准确、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1.1 保障消费安全
通过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检测定性,从而从根本上打击问题食品,多方位保障食品消费安全。同时,也需要以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为指导,引领正确的食品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与监管部门共同履行保护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1.2 规范行业秩序
监管机构通过对企业产品进行规范及科学的检测,将真实评价反馈给相关生产企业,并提供后续技术指导,企业据此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1]。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范行业生产秩序、提高行业品质安全水平,对营造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 维护社会稳定
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监管疲软、生产企业法律及安全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对内,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激化消费者与监管部门、生产企业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对外,损害国家形象,成为食品产业冲击国际市场的阻碍。
2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研究,轻适用。当下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但由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少检测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的研究阶段,没有被推广应用,因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但配套细则不完善,更新速度慢,可操作性不强,满足不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给相关标准的执行造成了一定困扰。三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門涉及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质检总局、卫生计生委、农业部,多部门分段监管执法造成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执法资源的闲置或浪费的现象,使得监管效果和震慑力大打折扣。四是目前检测力量倾斜严重,具备先进设施、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强、检测效率高的省级以上食品监督检验机构承担了大部分检测任务,而下属市、县的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滞后、人才匮乏,难以保证检测工作的全面性。因此,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重任和挑战。
3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有效措施
3.1 科学应用现代检测技术
3.1.1 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法因其具有检出限低、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而成为最成熟的检测方法。目前气相色谱技术主要应用于反式脂肪酸、农产品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物中挥发物以及食品中香精、香料的检测。而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析高沸点、热稳定性差、大分子的物质,其应用范围较气相色谱更广泛,但在检测器灵敏度方面弱于气相色谱,可与质谱联用,将色谱法的高效分离能力和质谱法的定性能力结合,广泛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特别是食品、生物样品中的农兽药残留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3.1.2 生物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易于自动化操作等优点,目前免疫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又如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是可经分子识别,将生物物质的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其能够实现连续、快速及在线监测,主要应用于食物中营养成分及有害成分含量、食品的新鲜程度等检测。
3.1.3 光谱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是基于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铅、镉、砷、汞、铜、铝、铬等金属污染情况的检测。又如近红外光谱,具有测试方便快捷、不破坏样品、成本较低等优点,可以实现快速无损检测的要求。目前已应用于食品中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同时也适用于食品中多种品质参数的快速检测分析以及食品真伪和产地的快速鉴别。
3.2 选择合理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样品决定了同一批次食品产品的品质,所以在抽样时务必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要科学确定抽样食品的品种,针对消费量较大的食品如初级农产品应进行定期抽检,而对于节日特供食品、特殊人群消费食品、消费者举报较多的食品、检查中发现问题较集中的食品,也应不定期进行重点抽检,根据食品的种类以及检测成分的类别做好抽样方法选择,从而提高抽样检验工作的针对性。整个抽样过程中要规范抽样程序,保证抽检的有效性。
3.3 改善检验检测环境,控制误差
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即使进行了科学的抽样、选择了适合的检测技术,也会因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以及实验人员操作水平的影响,造成检测结果存在误差[2]。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调控实验室环境以获得最佳的检测条件,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
3.4 加大检测投入,提高技术研究及应用水平
进一步加大检测投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检测技术,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水平,为保护我国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要促进更方便、快捷、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并使检测技术多样化,从而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普及,增加监管覆盖面,切实保障食品安全[2]。endprint
3.5 及時更新检测技术及检测标准
随着食品品种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检测的主体也越发多样化,以往的检测标准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因此,不仅要针对新产品品类及新的添加物质及时更新适配标准和检测方法,而且要对以往的标准进行定期修改完善。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技术和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突破贸易壁垒。此外,检测标准的修改完善专业性较强,应采取开放的修改模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6 合理整合资源,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对现有的监管体系进行梳理,使得各监管部门能够淡化部门利益,正确行使职能,相互配合,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协调有序的监管机制,避免监管盲区或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要加强完善各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检测结果互认,高效、准确地发挥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作用。
3.7 充实检测力量,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
目前,政府检测掌握着大量的检测资源,但覆盖面不广。企业的自我检验检测能够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但容易有失公正。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其灵活性、中立性、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专业水平受到认可。在加强政府监测和企业自检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独立于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的第三方检测制度。充分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补充作用,不仅可以弥补检测力量的不足,还可提高检测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3.8 创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相同产品不同执法机构的重复抽查检测。创建各地食品检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上传共享抽样检测信息,不但加强了信息的交流,还可避免人力与检测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平台中向公众公布产品检测的跟踪情况及结果,使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能够公开化、透明化,既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强化了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性。
3.9 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食品安全检测
倡导并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检测及监管,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意识,保护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如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等。这既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安全及维权意识、减少针对监管部门的舆论压力、传递正向信息,又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获得良好的信誉[3-4]。
4 参考文献
[1] 李坚.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140.
[2] 高歌.食品安全检测如何提高整体效果[J].食品安全导刊,2015(9):119.
[3] 邱清华,邓绍云.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14(11):47-48.
[4] 王明林,连玉晶.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12):4693-46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