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在美术教学中,绘画教育是我们的特色,我们以绘画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我们运用观察法、个案法、统计法、作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创设和谐的环境和运用多样的手段,硕果累累,收效颇丰。
一、创造性培养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灵魂
诸多艺术教育专家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作用,强调“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中儿童的想象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目标,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加以指导和引导,为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提供尽可能多的生长点和尽可能强烈的动机”。“儿童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其自然天成的稚拙、天真与超乎寻常的想象与创造。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意大利瑞吉欧的学前教育体系中认为创造性生成于日常经验中,把创造性培养自然渗透到项目活动的各个层面,其中美术方式是儿童开展最多、表现方式最生动、深刻的内容。小学艺术学习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掌握艺术知识,而主要在于培养一种对艺术的兴趣,技能以外的东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情感等目标更为重要。
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大多数的个体创造活动都只是解决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尽管它们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创新教育就是不断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也是向“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转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美术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受传统思想影响,教师普遍关心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过分强调显性的“作品”而忽略隐性的获得,美术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单纯强调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培养、儿童身心被割裂、美术活动中“术”多“美”少等现象现实存在。只有改变教师观念,才能保证小学生创造心理的健康发展。
(1)尊重儿童,凸显儿童主体地位。
《美术纲要》中艺术领域蕴含的基本理念就是: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他们的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改变美术活动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教师要认同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潜能的观点,在活动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2)整合资源,树立新型学习时空观。
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单是在学校里,或是在美术课上。在校内可以通过游戏、集体教学、环境熏染等方法,在校外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看画展、街头美术涂鸦、沙滩娱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有时甚至是家庭聚餐时孩子烹饪的一样独特菜肴、生日时制作一个颇具特色的蛋糕,参加婚礼时帮忙扎制缤纷彩球的活动,这些蕴含丰富美术元素的活动都是美术教育。
(3)科学评价,促进技能、情感、创造性和谐发展。
《美术纲要》指出“教育评价应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美术教育中应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发展性、延迟判断这三大原则,不仅要对美术作品本身作出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活动时的态度、习惯、毅力、注意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不再扮演“裁判者”的角色,而是分享者、引导者、欣赏者。选择评价途径,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创造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促进学生技能、情感、创造性和谐发展。
2.生活积累是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宝贵土壤。
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艺术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是拼接的方式,大量生動而丰富的表象积累非常重要,因为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学生的生活世界越丰富,储存的表象越多样,创造的可能则越大。
(1)引导孩子观察多彩而变化的生活。
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进行系统的逻辑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我们主张以实际的大自然、大社会为写生对象,让儿童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
(2)带领孩子体验适宜而丰富的生活。
学前课程提倡孩子的体验学习,因为孩子是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生活,但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有教育的元素。根据孩子的年龄引导他体验分享有意义的生活,是促进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孩子亲自参与的活动印象深刻,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更容易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
总之,美术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积极探索,谋求更先进的美术教学方法,一定会顺利完成美术教学课程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