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岷婕
[摘要]就翻译领域而言,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当前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现状,并且积极地寻找结合的方式,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关系;结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5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7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翻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科学技术,还需要了解文学创作,可以说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使翻译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翻译工作必须要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翻译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可以提高翻译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翻译理论相关内容论述
(一)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翻译理论主要是翻译者依靠自身的经验以及对翻译工作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认识到一些翻译工作的规律和性质。翻译工作主要针对对象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语言,所以相关的工作者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各个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来使自己的视角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必要的知识不了解或者语言构成方面不同所造成的翻译错误,就会十分麻烦。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让人看懂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让读者可以了解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原作的风格必须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保留,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
我国最早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是在东汉时期,由于当时我国有国外的佛经传人,所以学者道安就提出了最初的翻译理论,即:“五失本,三不易”,这个理论就是要求翻译工作需要贴合原著的内容。到了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又提出了翻译要意译和直译有机地结合起来,翻译的工作不但需要做到准确,而且还要让人容易理解,比如他就提出“五不翻原则”,翻译佛经的时候不仅是把梵文翻译为汉语,而是要把《老子》中部分内容翻译为汉语,传播到国外,这些都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基础作用。清朝时期,翻译工作已经发展的比较陈述了,比如严复,这个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它在把西方的文学著作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就借鉴了古人翻译佛经的方法,他发现想要提高翻译的质量,一定要掌握独特的翻译理论。在1898年,他在翻译《天演论》的部分内容时,就指出翻译工作要把原作本身所要传递的内容表现出来,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翻译出来的文章需要做到通俗易懂。翻譯工作者需要了解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必须使翻译的文学性得到保证。当前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多,翻译工作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所以一定要重视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这样最终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但具有翻译者自身的特点,而且也保留了原作的内涵。
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内容概述
(一)翻译理论和实践关系的主要内容
1.两者之间的主导关系
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具备着主导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直不发生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主要为了保障翻译作品的质量,既要符合原作的本义,也需要符合我们的习惯用法。翻译理论虽然可以为我们实际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比较科学的翻译方法,或者是对思维框架进行整理,但是却不能够直接对实践中的语言组合进行直接的控制。如果翻译者依照翻译理论去找相关的翻译方式,再和自己的翻译实践工作相结合,结合原作所表达的感情和传达的思想内容,进行翻译,必然达不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但是如果翻译者只是依靠自己的翻译工作实践来进行翻译,只把原文的内容进行了文字转化,同样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我们平时可能会见到的翻译作品,它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差异,翻译出来的内容虽然大家看得懂,但是由于不符合我国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就算是看得懂,也理解不了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论看做是多次翻译实践活动之后进行的理论总结。至于翻译理论和实践活动,谁占据主导地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情况来定,有时以翻译理论为主,有时可以以实践为主。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两者之间均受错位现象影响
翻译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错位原因有很多,不但是时代之间的差异,而且还有国家之间的差别、文化差别等。古文中往往会因为强调感情而把主谓宾的位置调换,这并不是语法上的错误而是时代出现了错位,表达方式不同,侧重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对于大部分的文章而言,其实都离不开心口不一的这种表达方式。这对翻译者来说具有不小的难度。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错位现象,需要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错位思想做出更文外的解释。如果只是依靠实践活动,必然无法对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准确的把握,也无法理解作品中的错位思想,最终使翻译出来的作品和原作强调的重点不相符合。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翻译素养,使得最后翻译出的作品不但可以表达原作者的本义,而且也可以诠释作品的思想。比如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浪漫色彩十分明显,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会给人一种浮夸的感觉,这就需要依靠翻译工作者的文学素养了,对文字进行修饰和加工。所以要借助翻译理论来理解错位关系,并且结合实际的翻译工作,使翻译出的作品符合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
3.两者皆受词汇的影响
语言的表达是十分有意思的,同样的意思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但是具体使用哪一个词汇需要结合文中的语境,尤其是我国使用的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灵活的语言。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翻译理论和实践可能会受到词汇的影响出现一些冲突。翻译理论所强调的是要贴合原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受到词汇影响,想要完全使用原作中的词汇有些不太可能,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所以这两者之间必须要进行巧妙的配合,更加合理的对语言词汇的顺序、词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变,保留原作的风格,使作品的文学意义大大提高,这样人们不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作品,而且还可以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差异和特色。endprint
(二)翻译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发展现状
翻译工作正在当前的思想精神和语言形态的正向引导下涉足多个领域,而且还带来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其具体的实践意义明显得到了提高,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翻译家对翻译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工作都进行了十分深刻的研究,而且也有不少的精辟论述,最为出名的及时曹明伦教授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且还从具体的应用方面分析了它们所具备的优势。
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语言探究行为是以翻译为目的稳定,但是当前开始逐渐的转向了思想、文化和情感的研究,由此我们发现翻译和实践之间是相互影响,却也自成体系的。翻译实践活动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而经过翻译實践活动,翻译理论会变得更加充实和饱满。
三、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结合的主要方式
(一)构建双主体机制
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两者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学者在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思想,不能再把理论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忽视实践的作用。需要构建双主体的机制,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具体的路径如下:第一,逻辑语言的地位和惯性需要进行改变,对这类词汇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发生改变,就把多余和丰富的思想填充进来,这样可以方便翻译者选择使用;第二,使翻译的实践功能增强,理论和实践活动要相互融合,使词汇的饱满度得到提升。第三,积极的创建理论规律,使翻译语言的总体价值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翻译者需要积极的融合翻译理论和实践活动,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二)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进行重新定义
在现代语言翻译中,原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实践者把原则称作是教条,而翻译理论就具有很强的原则,任何的翻译行为都是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的。理论应该进行重新的定义,也就说要让语言的功能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首先考虑译文传播的调和能力,当然也可以适当的转变理论的约束,让翻译者可以获得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会完全按照理论在进行翻译的,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实践原则来进行指导,所以不管是实践过程还是翻译理论,翻译者都不可以忽视他们的存在,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提高译文的功能性。
(三)对译文的功能价值进行定位
译文的功能需求因为受到传播途径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译文卡伊按照原始文本的功能形态来确定其控制的标准,比如文本的历史观念和社会背景比较明显,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选择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的翻译形态。另外在就提翻译时,不要过分的考虑文本的词汇能力,而是要对文本的权属种类进行详细的分析。
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重要性需要根据所翻译文本的特点来确定。但是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其以更好的方式结合起来,翻译出更加优秀和贴合原著的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