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乐怡
最近的一则海外新闻给打得正火热的共享单车市场硬生生地泼了一盆凉水:德国《经济周刊》以“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为题,评价中国发展迅速的摩拜单车——“其前景堪忧”。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上述论断与许多人的认知截然相反。自从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落地,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就赚满了人们的口碑。因为它不仅降低出行者的成本,还更好地满足了骑行需求,有效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并缓解了交通拥挤状况。相关人士也乐观地指出,共享单车符合贯通地铁出行的“骑-乘-骑”模式,是全球自行车技术创新与商业运营有机结合的第四代突破。
不过,德国媒体的评论也不无道理,我们只需简单地为共享单车企业算一笔账:每辆车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78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等单车的乘客平均4天才借车一次,每小时12欧分(约合人民币0.9元)的价格也太便宜。
共享单车到底是“白痴经济”,还是创新突破?不是光靠空想就能下论断的,需要企业在布满荆棘的黑暗里摸爬滚打,然后逼近真理的曙光。
当下,企业的核心要务是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前不久,国家出台了《关于管理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鼓励发展政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了这颗“定心丸”,共享单车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迈开腿,为进一步的优胜劣汰蓄积力量。
有了政府的支持,下一步就该企业唱主角了。在诸多发展策略中,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应该放在核心地位。众所周知,共享单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粗放”的发展,随停的单车被任意抛弃,侵占有限的交通道路,并产生了废旧车辆难清理等问题。鉴于这些“野蛮”的发展,有些城市已决定大规模清退共享单车,使企业的扩张迎来当头一棒。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统一的市场标准看似是对经营者的约束,却是行业长久生存的治本之策。比如,由单车产业技术联盟制定团体标准,推广运用电子围栏,规定单车停靠范围,并建立起企业与用户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行业规范和市场道德规范都有制度保障。
不可否认的是,单车行业在共享领域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盈利模式不清带来的困扰。在近期,靠着强有力的融资助力,共享单车市场正处于抢占市场份额阶段。动辄30亿元的融资规模,使企业有底气进行低价格战竞争,以量取胜。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经过这番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最后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占领市场。那时,盲目扩张的“粗放”方式已不适合了,精细化管理应该是发展方式,这就与互联网打车模式的行业演进有些类似了。共享单车的企业在一家独大后,可以从两方面探寻谋利之道。一是降低成本,经过那场“血拼”,有不少玩家被迫离场,可数量众多的单车可不是说退就能立即退出市场的。这时,胜出企业不妨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在进行安全评估与个性化改装后,可赋予这些单车新活力,既减少了重新购车的巨额费用,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防止資源浪费。二是提高经营利润。在市场上生根站稳后,企业可以向多元发展,扩展盈利范围。比如,设计多种车型,适合不同个体的骑行需求,短途旅行、母子骑行、健身运动都是不错的方向。多元目标能使单车企业更具活力,充分激发市场潜力,使人们总有“蹬一脚”的强烈愿望。
共享单车是泡沫化的“白痴经济”,还是刺激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创新突破,暂无定论。但企业能做的,就是把握有利环境,积极调整对策,在不同发展时期与社会、市场同步,则兴旺之时指日可待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