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对待国学,必须纠正认识误区,把精力集中在国学的内容上,老老实实读书,坚持不懈学习。
我的建议是大家应该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把读书真正当成你的生活内容,比如可以每天花上半个小时来读读经典。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2017年10月最火的一句诗。
10月25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结尾引用了元代诗人王冕《墨梅》中的一句古诗。
以诗明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清风正气。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各方力量的推动,“国学”一词迅速火热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潮。
在这股热潮背后,有人对国学极力推崇,也有人反对,但更多的人对它只是一知半解。
为了让读者对国学能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重庆党刊全媒体(CQDK)记者采访了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请他对当下的“国学热”进行“把脉问诊”。
●国学为何热?
【事件】
2017年11月2日,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圆满收官。这是国内首档名校国学少年竞技节目,集聚了108位国学底蕴深厚的选手和多位知名文化学者,每期节目围绕经史子集、历史典故、建筑、地理、民俗等国学知识进行竞赛。
《国学小名士》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2017年又一爆款文化节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肯定该节目“很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国学的热情,播出以来社会反响好”。
CQDK:从2017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刚刚收官的《国学小名士》,一系列文化精品节目的播出,不断延续着国学的热度。近年来,社会上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国学讲座”“国学班”等等,您觉得“国学热”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刘明华:其实,国学已经“热”了二十几年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为标志,后来,其他一些高校也陆续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随着我國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热起来了。
国学迅速升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党中央的重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历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以说,《意见》的公布是“国学热”的一个高潮。2017年10月,“坚定文化自信”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国学再一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QDK: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
刘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过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普通老百姓应该了解,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
总的来说,“国学热”的兴起是好事,但国学是否真的热起来了,热度能维持多久,其间是否又有“过热”的成分,还是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国学热闹的背后,其实是有许多“泡沫”的,比如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的国学培训机构、国学师资力量缺乏、国学研究面临着一定困难等。对待国学,必须纠正认识误区,把精力集中在国学的内容上,老老实实读书,坚持不懈学习。
●防止陷入国学认识误区
误区一:国学很神秘,离普通大众很遥远
【事件】
2015年3月13日上午,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举办了一场“开卷有益、亲子阅读”活动。
在活动小组讨论会上,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学?如何讲授国学?”
对于国学所涵盖的内容,这部分老师知之甚少。他们认为,国学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实用性不强,学生对国学内容也不感兴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都讲不完,也抽不出时间给学生讲授国学。
CQDK:国学虽然看似很热,但许多人对它的基本认识却非常模糊,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现象?
刘明华: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国学热闹背后的“泡沫”——有假热的成分。虽然很多人都在谈论国学,但真正能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研读的人并不多。
我时常听到有人说国学很神秘,离我们当下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是因为人们对国学的了解不够深入,产生了认识误区。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很火,这个现象其实就告诉了人们:我们一直都在接触国学,国学和我们是很亲近的,比如从小学习的那些经典诗文。
学习国学,我们得首先了解它的概念。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任继愈先生认为,国学就是传统文化,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简单说来,国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很丰富,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学习。
误区二:孤立地、盲目地学习国学
【事件】
在深圳梧桐山山脚,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
2004年,画家张中和在梧桐山下开办起第一所“私塾”。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来到这里,开办起自己的“私塾”。鼎盛时,有近千名孩子放弃正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下读经诵典。
然而,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连认字都有问题。endprint
CQDK:自2004年开始,约有3000家“私塾”和“学堂”涌现全国,读经声响彻各地。在国学大热的背景下,有的家长选择放弃正规教育,把小孩送到“私塾”接受国学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选择会对小孩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明华:我对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认同的,这是在孤立地、盲目地学习国学。脱离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无法面对社会的。
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的集合,它更多的是帮助人们提升文化素养,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但它并不能替代现代教育体系教给学生的知识。
让小孩脱离现代教育体系接受国学教育,这毕竟是极少的个案,但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孤立地、盲目地学习国学的情况,比如对国学内容全盘接收,认为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们今天提倡国学,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所谓的“倒退”和“复古”,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将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接轨,使之符合时代进步和道德建设的要求。
误区三:上了培训班,就能掌握国学知识
【事件】
2013年1月,南京大学开设了一个名为“国学智慧与未来领袖”的培训班。培训班的生源主要面向8—16岁的青少年,课程共计4天,全程学费4800元。
在这4天时间里,学生们要学习《论语》精讲、《弟子规》和《孝经》等国學经典。
除了南京大学,其他高校也陆续推出过国学培训班,社会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更是数不胜数。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班里,希望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国学知识。
CQDK:社会上的各类国学培训班现在很有市场,它们号称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但是,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么短的时间究竟能学到多少知识呢?
刘明华:在“国学热”这股大潮中,各种利益需求不断出现,各种国学教育培训机构也鱼龙混杂、众声喧哗,这种市场化的行为很容易将国学教育和培训导入误区。
有些人认为,上一些培训班就能了解国学了,学习态度非常功利。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上国学培训班以及学校里的国学课程,都只能是带你入门,提高你学习国学的兴趣。对国学的学习,最终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去读书。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一件持久的事,应该以读书为主,读好书,读好作品,多看多记。少年儿童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多读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上一个培训班,读几天所谓的经,以为这就是国学。不可能有什么培训班能让人上几天课就成为国学达人的。
●如何学习国学
CQDK:您也提到在国学大热的背景下,实际上是存在许多认识误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对学习国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刘明华:对于国学的学习,不管是听课、听讲座还是看视频,最终都要落脚到对经典作品的直接阅读上。我的建议是,大家应该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把读书真正当成你的生活内容,比如可以每天花上半个小时来读读传统文化经典。
现在的社会人,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碎片化了。我也接触过一些年轻的党员干部,他们对阅读有兴趣,但就是没时间。
想读书的人是一定能抽出时间的。我建议大家在学习国学时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标准:从经典读起,这一年你是否完整看完一本书,是不是看过专业以外的书。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关于国学的争议,国学教育也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我认为大家一定要学会放置争议,静下心来学习。
CQDK: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情况联系得极为紧密。我们今天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刘明华: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与活力的。没有离开生活之外的文化,读书也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仅仅包括读经典,它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内容,比如勤俭节约、感恩自然等思想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意将思想文化落实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这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务实,躬身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