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兴+钱佳杰+李一奇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发展大趋势,无锡市惠山区自2015年起确立了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突围的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立了江苏省首个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并出台了一系列助推政策。2017年提出打造全市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计划到2020年全面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智能制造型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度超过90%。
一、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初见成效
2015年以来,全区政企研联动,推进措施扎实,发展势头旺盛,成效初步彰显。一是智能制造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惠山区智能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以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机械加工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全区累计实施智能制造项目103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12.8%,提高近11个百分点,规上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比例超过了60%。惠山经济开发区制订了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的工作方案,明确智能工业机器人、物流仓储、医疗康复为三大重点集群。二是智造水平明显提高。惠山现有区级认定智能工厂3家、智能车间12个、智能生产线28条、智能产品10个,其中一汽锡柴被认定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透平叶片、威孚力达被工信部分別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跻身细分领域的顶尖水平,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61家。三是载体建设日趋优化。惠山智能制造物联装备基地被核定为国家火炬特色基地,中车株洲所和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共建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联合研发中心,还牵手中国技术交易所搭建智能制造新技术服务平台,着力绘制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地图。四是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2016年、2017年连续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大会惠山分论坛,两院院士以及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国内外一流专家,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前来论坛作主题演讲。
尽管惠山区的智能制造推进已率先起步并初显成效,但整体来看,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大多处于数字化装备基础应用阶段;部分企业家思想认识还有待深化,智能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有效激发;有的企业重硬件轻软件,运用信息化软件开展生产管理及后续服务的比例还比较低;人才队伍的支持还明显不足,智能制造从量到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要举措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科技领航的原则,惠山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加大对企业原有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力度,不断推动制造向智造迈进。
注重思想发动。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前途。实施智能制造,企业是关键。目前,企业家对于以智能化改造提升竞争力总体是认可的,但在具体实施时有多种顾虑:有的怕资金实力有限,上不起高大上的装备;有的怕人才技术不够,用不好高精尖设备;有的怕装备改造投入了,生产效益跟不上来。对于这些想法,区委、区政府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破题,通过召开全区性智能制造推进大会理论扫盲,邀请典型企业“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学习、组织现场观摩、专家讲座解读等多种形式,以直观鲜活的案例消除企业的思想顾虑、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企业家切实转变观念,增强主动变革的危机感和主动性,抢抓智能制造机遇,赢得先发优势。
突出目标带动。从企业层面看,智能制造是新生事物。惠山区在智能制造布局中,把标准体系的构建放在第一位,注重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可操作性。一是建立标准体系。依托华科大无锡研究院的院士专家团队,研究出台了智能制造地方标准《惠山区智能制造三级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三个层级认定的要素条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分依据并在全区推开,为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参照依据和工作指南。二是确立行动计划。2015年惠山区在全省率先出台智能制造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放不低于5000万元的政府引导资金,重点推进高端换低端、数码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人工的“四换工程”,加快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精细化、柔性化。2017年又出台了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升级版,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培育扶持200家智能制造创新示范企业,打造智造企业的示范集群。三是建设工业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云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物联网技术构建服务云平台,鼓励企业通过接入,实现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在云端的开放共享,让更多企业加入到智能制造的行列。实现企业计划、排产、生产、检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促进了大数据的示范应用。
实施奖励撬动。智能化改造一次性投入大,企业对建省示范智能车间有所顾虑。增强企业投入信心,需要政策扶持和资金奖补。惠山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在奖补上突出高标准、大力度,对于企业开展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按照硬件投入的8%—15%、软件投入的30%一次性兑现政策补贴。2015年兑现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资金2952万元,2016年兑现3503万元,两年累计带动智能化改造投资近20亿元。同时在一般补助基础上,鼓励争创省级示范项目,对获评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分别给予50万、100万的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获得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分别给予20万、10万元的奖励。鼓励参与标准认定,对通过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分级认定的,按级别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应用工业MES云平台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按企业投入额的50%给予补助。通过一系列奖补措施,有效激发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热情。
聚力人才驱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最缺的是人才。惠山区广纳创新人才,加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集聚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资源,推进开放共享式合作。一是建强产学研合作载体。依托“一镇一院一产业”合作体系,由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天奇股份、华光集团等智能制造先行企业,组建“惠山区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围绕智能化技术改造、装备研发、软件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院企对接、校企联手,把科研院校人才技术等优质创新资源与全区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需求相衔接,大力开展创新合作。截至目前,各研究院已与惠山企业签订横向科研合作229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惠山进入产业化快速通道。二是量身定制智造方案。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家智能制造联盟会员等系统集成服务商,帮助全区有创建智能制造创新示范意向的企业,“一对一”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制订,涉及费用由区级补助70%。计划对200家企业进行免费诊断,目前已征集91家企业的改造需求。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推进智能制造所需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无锡职教园区相关职业院校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自主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新型产业工人,不断夯实人才要素支撑。在2017年由政府携手制造企业共同实施的万名“智慧工人”三年培育计划中,智能制造产业工人培养的比例就占到了50%。endprint
三、惠山区推进智能制造的实践思考
惠山区的智能制造从起步至今,初步展现了智能制造的魅力和前景。同时,“摸着石头过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总结的教训。
因地制宜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基本原则。智能制造是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但不能照搬硬套现有模式,而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的发展道路。惠山区委、区政府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决策过程中,审时度势,理性思索,立足于汽车及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认清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决定从制造向智造端发力。通过对全区809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摸清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现状,了解企业自身要求改造升级的需求和意愿。同时,赴广东等智能制造先行地区调研学习、拓展视野,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实地把脉、出谋划策,为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撑和实践依据。
企业主体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主要力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进智能制造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在设计智能制造的路径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匹配度最高的智能化路径。比如,戴卡轮毂是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轮毂生产量大,企业用工多,安全生产压力大,该企业在实施智能改造时,把重点放在了智能自动化生产环节,投资6.9亿元建设了国内首家智能化车轮制造工厂,用工量由原来的800人减少到300人,而年人均生产轮毂数量从4300个攀升至1万个,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样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博耳电力,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在传统配电基础上赋予更多的智能元素,走出了一条做智能配电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的制造服务型道路。透平叶片、欧派家居则根据产品个性化特征强的特点,实施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制造。尽管这些企业走的路径不同,但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了智能化改造的方向和道路,最终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政策导向是实施智能制造的重要推手。智能制造的主体是企业,但在推进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激励。惠山区在智能制造推进中,注重顶层设计,主动深入企业了解实际需求,对接专家团队把握发展趋势和行业特征,设置了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示范车间、示范工厂等多层次评估奖励的标准,激发了各个行业和各种规模企业的投入积极性,保证了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开局。政府的服务效率,更多的是从制定导向性政策来体现的。只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多问问“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然后再用达标奖补、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点穴”,就能使政策扶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科技人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惠山区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现有的智能制造,还是以较基础的数字化装备为主,智能化技术含量较低,进一步提升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一镇一院一产业”政产学研体系,把技术人才集聚的产业研究院“量身”建到乡镇,使当地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门口”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了以往碰到技术难题不知道去哪里找专家,或即使找到也难以深度合作的尴尬。2012年引入的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依托机械科学、数字装备等重点学科的领先优势,在惠山智能制造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全区依托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已建成14个技术研究所、4个产业技术联盟,服务本地企业1000余家,孵化衍生创新创业企业近20家,加快了区内企业的智能化进程。大力引进地区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智能制造优秀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是智能制造取得实效的关键。
坚持坚守是绘就智造蓝图的根本保证。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长远,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坚持坚守,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政府的要求。对企业来讲,既然选择了做实体经济,就要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坚定选择,不断使自己走向行业高端。如天奇股份作为智能汽车装配生产线的生产商,其生产线被评为省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示范工程,并被通用、大众、福特、宝马等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公司纳入了全球采购体系,正是靠数十年如一日在物流自动化技术装备主业领域的深耕和研发。面对危机挫折,都未曾偏移初衷,方才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又如万斯集团,作为传统纺织贸易企业,自2006年以来专注于技术革新,组织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技改,2016年又投资7500万元建设“床上用品生产线智能化”项目,从瑞典、德国、加拿大引进智能化设备,调整原工厂生产线布局,优化工艺流程。现在床单、被套、床笠等主力产品产能提升了40%—50%,用工人数下降了40%—5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了25%—35%,在行业内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对各级政府来说,应当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智能制造的规划和政策不仅管当前,更能管长远。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惠山区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志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