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玲
摘要: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银行系统金融案件,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鉴于此,首先对会计内控与操作风险进行了简要概述,并详细探讨了会计内控视角下的银行操作风险及其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内控;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38
1会计内控与操作风险概述
1.1操作风险含义
现代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组成。其中操作风险的含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有明确规定:银行内部系统、操作、工作人员等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损失风险。风险特点如下:第一,由银行日常运行带来的风险,此类型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因素。①操作失误和违法行为;②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③银行内部运行系统失灵或存在漏洞;④外部欺诈和经营环境突然改变等突发事件;第二,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操作风险;第三,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欺诈风险的总称。
1.2会计内控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第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以内部控制为形成基础。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对操作风险进行防控的过程中,应以银行机构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为基础。因此要想对操作风险产生深刻的认知,就必须对内控进行明确,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完善奠定基础。
第二,操作风险形成主要原因是不完善的内控。如系统不健全、内部程序不完善以及人为因素等。
第三,操作风险管理以内控建设为核心。银行内部因素是产生内部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银行在加强内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业务流程的完善以及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等措施来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2会计内控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
2.1过程控制管理有待落实
首先,不健全的内控制度。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了创新,各种新型业务品种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与之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其次,不完善的授权体系。目前,现场授权模式仍然是核算授权体系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授权模式容易导致不科学的分区配置,同时发布不平衡也成为授权业务量的主要特点。要想提升客户服务和业务核算水平,就必须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再次,分散的运营格局。各个网点成为处理各项业务的主要地点,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步骤存在粗放式特点,专业化水平较低,在集约化经营中造成了过低的处理效率,因此导致的操作风险种类角度、范围较广;最后,流程管理水平低。在展开各项业务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业务流程,横向协调性没有在跨系统、跨业务和跨部门之间实现,并没有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展开产品设计,整个业务开展过程中,无法给予客户高质量的体验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复杂的手续过程降低了风险管理效率和及时性,最终导致风险控制同经营管理无法形成统一。
2.2缺乏统一对共享信息平台
首先,信息数据不充足。操作风险事件可以应用信息数据来反映,但是却无法对银行内部运行过程中各个流程、环节以及管理等进行全面说明,银行实际运行中,无法充分的搜集、整合相关信息,导致操作风险计量工作得不到保证,最终促使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其次,不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部分全新的业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未得到准确的风险评估,促使银行内部控制漏洞增加,很容易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最后,业务操作系统整合不合理。银行内部部门运行中,仅仅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对业务系统进行开发,导致银行运行中产生复杂的内部业务系统,无法综合利用内部信息资料,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3会计内控视角下加强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途径
某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于1992年成立,在长期发展中实施了股份制改造、股票发行等措施,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产生了一级分行38家和二级分行43家,同时还构建了638家营业网点。同时还与1000多家境外银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施各项代理业务。该银行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其在20余年的发展中,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内控及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提升了管理层以及各个业务领域的运行效率,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会计内控的角度来看,该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途径如下:
3.1实施全过程内部控制
第一,构建完善内控制度。①从银行发展实际出发,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为会计内控的有效实时奠定基础,同时保证各项制度可行性提升;②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制度内容;③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在执行岗位分离和事权划分制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进行合理设置,确保职工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业务操作内容。
第二,提升核算授权机制规范性。转变传统的单一现场授权业务核算授权模式,对银行核心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其业务授权功能。同时应对“远程授权”模式进行应用,在全新的授权管理模式中,相关业务流程应呈现出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业务授权机制改革中,必须对事中控制和事权划分要求进行明确,严禁在對授权方式进行转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操作风险。
第三,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应保证业务流程效率。银行应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确保全新的业务流程具有系统化和综合化特点。对整体价值传递的关键流程环节进行逆向分析,确保跨平台融合成为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在实际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还必须综合应用现代流程管理理念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确保构建而成的业务流程具备功能完善、融合共享以及内控严密的特点。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落实互联网金融服务理念,通过高效建设智能银行,来构建互联网金融线上服务模式,这样一来,传统的以银行柜员手工操作为主的服务模式就能够得到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有效降低。endprint
3.2构建统一的共享信息沟通机制
第一,构建风险监控系统。风险监控系统应能够实时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同时可以及时发出警报,银行应从自身内部系统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构建监督模型,并对操作风险监测频数以及风险预警阈值进行合理设定,从而及时掌握操作风险管理运行现状,对风险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样一来就可以应用机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人工风险控制方法。
第二,提升风险评估手段先进性。对操作风险监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质量检测、风险监测以及履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信息進行搜集,对风险将带来的后果以及发生概率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总结银行经营活动,量化比较风险水平,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明确相关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不断优化风险控制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构建风险数据仓库。应对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充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操作风险技术数据进行全面搜集和整合,通过统一的操作风险信息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时间跨度和质量上的划分,提升数据分析精确性。
第四,提升业务操作系统共享性。整合各个业务操作系统信息,通过信息加工和提炼,全面融合共享跨系统、跨专业数据信息,综合利用整个平台上的各种业务数据,为提升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健康运行的关键内容之一,现阶段银行应从自身运行实际出发,详细分析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道荣.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非正式社会关系表现及治理[J].经济师,2016,(2):202202.
[2]王修华,黄满池.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5,(10):5759.
[3]高雪梅.前后台业务分离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及相应的监管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271271.
[4]王惠,潘建国,王树民等.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及启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7(4):4346.
[5]张晓梅,王晓雯.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211.
[6]钟伟,霍冉.新巴塞尔协议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以外汇业务为例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2(4):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