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是美丽中国梦;只有实现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体、绿色的林草,同衣食住行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所揭示的基本问题,即生态问题,本质上也是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发展。欧美国家在工业文明最初的一两百年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至本世纪初,更多地走向了“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说“边污染边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病”等严重问题。我们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將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坚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的协调。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正由“温饱”数量型转为“绿色环保”质量型,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历经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刚刚起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将更好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绿色化生活方式,将倒逼绿色化生产市场的培育和壮大。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代的生态问题,西方人总以为能够以一物降一物、以一种技术去克服另一种技术难题的征服者姿态去解决。整个工业生产就像一台紧绷着弦的大机器,循环往复,一部分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一部分设备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但其结果却是制造出了更加积重难返、无以复加的难题。现代社会盛行的“经济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不是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不是人民的幸福状态。近年来,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实际上破坏着人民随着物质条件提升本应形成的幸福感;人们本应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和美丽,却被动地陷入物质主义的庸俗之中,不能感受到质朴的幸福。我们强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实质是绿色生活和低碳生活,抑制异化消费和过量消费,使每个中国人实现走向“生态人”的自我觉醒和自觉行动,在深刻解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思考、人文思考中,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个人独特而又充满幸福的精神追求。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