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爱洁+毕金芳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老师曾经谈到她在大陆听课的感受:“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告诉你,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他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但你却因为没有专业直觉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别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小孩就只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管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越来越不爱讲话。”
李老师直击我们大陆课堂的要害,老师们喜欢热闹的场面,却缺乏耐心的等待。而等待对于那个说话比较慢的小孩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等待多长时间合适,这应视课堂当时的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支支吾吾,正在组织语言,这就需要老师专注的等待,同时示意其他同学不要在这时着急表达意见;如果学生表达了一半卡住了,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了,此时等待时间不宜过长,要对学生适时引导,帮助其把想表达的想法尽量完整呈现。课堂等待,不但包括老师的等待,也包括同学的等待,善意而温暖的等待传递的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尊重,构建的是课堂发言时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信。
課堂上还会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发言很长但不乏真知灼见,发言的同学激情四射,倾听的同学也全情投入,而老师却因课堂时间有限,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经常打断发言的同学,然后说咱们课下再讨论。但实际情况是然后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节奏,留给学生更充足的发言时间。因为教学任务下节课还会完成,但此情此景也许永远不会重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养成,能力的提升和心灵的润泽。
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希望学生的发言是他提前预设好的,一旦学生的发言脱离了老师的预设,老师往往就没有耐心再听下去,经常会说你再想想,转头再叫别的同学回答。很多时候这些脱离预设的发言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由于固化在自己预设的思维里,对这些智慧的火花往往容易忽略。所以老师要打破课堂预设,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着力捕捉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和惊喜处,给予及时的点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得到关注和鼓励,他们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倾听中还会有一种现象,老师在位,学生缺位。很多不发言的同学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发言时,他的思想处于溜号状态。所以培养所有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是关键。同时老师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思维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
等待和倾听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尊重的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勇气和自信。耐心的等待,为课堂增添了一丝温情;认真的倾听,让课堂充盈着师生、生生之间的灵犀相通。等待、倾听,是课堂最美的无声语言。
我们的课堂不是演给别人看的,它的重要使命是陪伴成长,滋养心灵。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250118)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卫 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