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行动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精彩篇章

2018-01-22 17:54吴政隆
唯实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色习近平时代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要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要郑重宣示在未来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不少难关要过,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要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大会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大会通过的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一批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充满活力。

党中央对十九大报告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全程领导了报告起草工作,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报告起草从2017年1月开始,历时9个多月。2017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报告写成凝聚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期待、对我国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文件。2017年1月17日,中央通知就党的十九大报告议题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提交书面报告119份,各民主党派提供发言材料9份。文件起草组分为9个调研组,赴1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提交调研报告10份、访谈材料28份。同时,党中央部署21个重点课题,请中央和国家机关59家单位开展专题调研,提交调研报告80份。文件起草组召开6场汇报会,听取其中17个重点课题汇报。此外,组织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进行深入调研,提交调研报告65篇,文件起草组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报告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报告起草工作会议,多次主持召开征求意见会,当面听取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报告提出的许多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反复思考、亲自提出来的。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做了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多次审议报告稿。十八届七中全会对报告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和认真修改,在此基础上通过了报告稿。可以说,整个文件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

一、深刻領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好这个党的十九大的灵魂。

深刻领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反映了全党全国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这种概括:一是强调继承性。明确了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调创新性。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实现的新飞跃及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意义。三是强调时代性。突出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色。这个概括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符合全党的共同意志,必将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产生巨大指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endprint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历史站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实践要求,为在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这一思想引领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这一思想指引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新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要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这“十四个坚持”,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领会和把握过去五年的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过去一个时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比较普遍的状况,党中央果断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要求,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认识,扭转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现象,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endprint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党中央果断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創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接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使全党全国的发展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我国发展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有力推动了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果断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司法体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公立医院、生态环保等关乎民生的改革举措陆续落地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司法不公、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状况,党中央果断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统筹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效提高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有效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党中央果断做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显著增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遏制了漠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存在的许多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以及部队内部的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党中央果断做出在全军开展正风肃纪的重大政治决策,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政治建军做出部署,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改革强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推动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推进科技兴军,加强练兵备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组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突出抓好维护政治安全。这些重大举措和重大工作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显著提升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围堵、干扰、遏制,党中央果断对外交总体布局做出战略谋划,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全方位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阐明我国的发展观、合作观、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经济全球化观等,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在对外工作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审时度势,精心运筹,开展钓鱼岛维权斗争,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实施常态化管控,强化对南海重点岛礁和海域管控,抓住时机推进南海岛礁扩建工程建设,取得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历史性突破。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营造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战略主动。endprint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针对新形势下党执政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等突出问题,党中央果断做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問题。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明显偏向,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包括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的重大腐败案件。五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多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刹住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江苏各项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台阶、达到7.6万亿元,人均超过了1.4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81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均居全国前列。二是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三是老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分别达到4万元和1.76万元。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敬业履职、勇于担当的结果。这其中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领导核心为全党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有这样的核心掌舵领航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三、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准确理解和把握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一是历史新起点。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时代新特征,比如党的执政方式和方略有了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要求比以往也更高了,这些都标志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二是理论新建树。就是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发展新目标。就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战略安排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四是矛盾新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五是国际新格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国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同时,我国发展与外部世界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用新时代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主要内涵。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五个时代”。一是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6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生命力。二是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的,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三是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四是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又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五是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历史上,中国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endprint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標志性意义。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集中体现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上。“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只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排除一切困难和障碍;只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铺就康庄大道。这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这一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已经遇到、将要遇到、可能遇到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矛盾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一重大论断清晰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四、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后来这个提法没有坚持下来,甚至错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党的八大时的提法做了提炼,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从党的八大时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提法已经有60多年了。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提出意见建议,认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行提法已经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实际。党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这样的修改,主要依据是:

从生产供给看,我国生产能力走在世界前列,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量过剩。就江苏而言,如果作为一个经济体,1.1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可以排在全球第15位。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下一步的关键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社会需求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越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从发展现状看,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素在增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讲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讲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又存在大量传统落后的生产力;既有总体很好的发展水平,又在一些领域存在突出短板;既有与发达国家差不多的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又存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既有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又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江苏是沿海发达省,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全国领先,但我们同样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省南北发展差距较大,苏北五市人均GDP仅为苏南44.8%、苏中64.6%,所属22县市仅为苏南平均水平1/4;全省821个经济落后村771个在苏北地区,6个集中连片扶贫区域全部在苏北,农村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90%分布在苏北。比如,群众收入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全省低于收入平均线的群体占到63.9%,2016年苏北地区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47元,全省还有200万人均6000元以下低收入群众。还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供给不充分,生态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短板等方面。比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我省13个设区市总体处于中等偏后水平,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51微克,高于上海、浙江、广东的45微克、41微克、32微克。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之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就必须着力解决,现在正处在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关口”。endprint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与过去的表述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连续性。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國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不能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初级阶段的唯一条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来不是单纯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因素来看的,而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延续100年左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做出修改,就是要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特点,更好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判断没有变。我们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五、深刻领会和把握“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20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之前,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翻番”的目标,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番”是就国家整体讲的,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都实现“两个翻番”。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并不是决定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的全部。关键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不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不是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不是提高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时期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历时30年左右。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上述安排,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经过测算,这个安排是可行的,是可以完成的。报告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性展望和要求,不提“翻番”类指标,以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还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小康建设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以苏州为样本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构想;200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分别对我省全面小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要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小康建设上,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并指出江苏要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的奋斗目标,即“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这个小康社会是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要牢牢把握我省发展特点及阶段变化,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国一盘棋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六、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重大战略部署endprint

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创新举措。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报告还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关于经济工作的总纲,理解和把握这个总纲重点要抓住三条。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是转型之要、立业之本,提高效率效益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落实这一要求,要把握好“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一个着力点、一个主攻方向”,具体讲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针,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体经济是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我省实体经济实力雄厚,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元、利润超过1万亿元,有6个产业超过万亿级,其中,机械4万亿、轻工2.35万亿、电子信息2.1万亿、石化1.95万亿、冶金1.5万亿、纺织1.4万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分别达到6.7万亿、4.9万亿。全省有大学167所、在校大学生190万,有750个独立研发机构,76万研发人员,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达2.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万家,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47个。金融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9%,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在这四个方面我省都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把这些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调好,发挥集成叠加优势,必将有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

三是构建市场有效、微观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特别是“放管服”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有力地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从我省看,到2016年末,拥有市场主体698.1万户,其中,企业249.72万户、个体工商户438.83万户。特别是通过推进“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实现“3550”目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现在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500多家。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报告从六个方面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部署,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有四点要理解把握好:一是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二是报告对深化国家监察体系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将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展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三是报告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突出强调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四是报告明确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报告同时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还特别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九大报告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还强调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从七个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根据省委安排部署,最近我结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围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一课题正在进行调查研究,重点是把目标定出来,把问题找出来。比如,如何把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研究的措施具体化,把富民增收“33条”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比如,如何在增强稳定性、增加收入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比如,教育方面,我省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学前教育矛盾突出,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教育压力大。还有社会保障问题,我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未富先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养老服务业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研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加以解决。endprint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最近几年,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以“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逐步改善的良好态势。从2012年到2016年,我省单位GDP能源消耗比累计下降23.8%,地表水三类水质比例由62%提高到67%,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由不到60%提高到70.2%,年城镇污水达标处理总量由43.3亿吨提高到51.6亿吨,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2.1%提高到42.9%,但生态环境仍然是最突出的短板之一。下一步,要按照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1+3”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环境美”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提出了大政方针,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都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七、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

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我们党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基层党组织,要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清醒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报告深刻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理论武装、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总开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尽管从严治吏取得重大进展,但不敢担当、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干部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尽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但一些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充分;尽管“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不良作风“树倒根还在”,反弹回潮的隐患和压力犹存,新的隐形变异问题时有发生;尽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员违纪问题仍然频发,“小官大贪”、“微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见好就收的想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这一总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的、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奋斗目标”。一个目的,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方针,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主线,即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一个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奋斗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当中,目的是依据、是根本点,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目的来展开;方针是原则、是遵循,引领着党的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主线是纲和魂,要达到纲举目张、魂在本在的效果;总体布局是重点、是路径,总体布局立起来了,党的建设就有了实体支撑、有力抓手;目标是指向和落脚点,党的建设一切工作都要朝着这个目标来加强,按照这个目标来检验。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总要求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坚持协调推进、统筹推进、一体推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落实好这些战略部署,首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事实也表明,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政治能力提高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我们要通过深化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维护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好党中央权威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在江苏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省委对这次省管干部轮训班高度重视,娄书记专门审定了工作方案,并为第一期轮训班做了宣讲。希望大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把握真谛要义,明确实践要求,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引向深入。要读原著、学原文,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念、方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要把学原文原著与研机析理结合起来,把弄清“是什么”同弄清“为什么”、“干什么”结合起来;要把学习成效落实到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上,落實到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要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学习贯彻工作,大力推动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把干部群众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学习宣传贯彻,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推动事业发展,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精彩篇章。

(本文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吴政隆同志在第二期省管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上的讲话,发表时有部分删节)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习近平时代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