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精准化资助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2018-01-22 17:42汪祝华叶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等职业院校体系建设

汪祝华 叶彤

[摘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体系是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影響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对于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界定了精准化资助的内涵,厘清了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模式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精准资助;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3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1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大众化,我国高等院校学校学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群体规模也水涨船高,随之增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9995人,全国共有高校2529所(含本科院校1202所,专科类院校1327所)。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高校范围内,贫困生群体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特困生比例约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判断,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绝对数量和比例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达到最大。

贫困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政策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做到“应助尽助”,保证需要资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需要资助的一个都不能有,让国家政策的阳光普照,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资助工作精准化提出了要求。

二、既有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我国既有的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明显。已经形成了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事业经费投入为辅、社会资金作为有益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和“多元混合”的资助模式。资助体系基本完善,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学龄段,且囊括了公办、民办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基本实现了资助范围的全覆盖。在政策执行方面,各层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考评机制日益完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资助经费资金保障基本到位,资助保障政策带来的社会效果明显,许多受资助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顺利就业,还成长为包括全国劳模、道德楷模、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在内的成长成才典型。

三、影响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毋庸置疑,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资助模式在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资助力度与助学需求,政策规定性与操作可变性之间的矛盾。

如何妥善解决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增加资助工作实效,成了众多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高等院校一线资助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邓巍伟认为实现高校资助精准化首先应解决贫困生的精准认定问题;精准认定是建立精准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和保障;练崇权也提出贫困生甄别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的实现;王丽丽认为当前的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理念过于陈旧,过分注重经济补偿和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对资助育人的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缺少关心,且资助手段、方法单一,对育人功能关注不够,忽视贫困生心理辅导,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降低,社会责任感降低,对资助育人的功能发挥有阻碍作用。笔者认为,现行的高等职业院校资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包括“奖、助、贷、勤、减免补”的资助模式形式上健全,实际发展很不均衡。

(二)现行的贫困生识别与认定指标体系普遍不够健全,且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困难生的准确界定比较困难。

(三)资助工作缺乏上下联动机制,横向纵向联系不足,数据难以共享,加之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生源地分布区域广泛,学校专职资助队伍人手配备不够等因素,造成对贫困生界定模糊,实地验证成本增加,实际效率降低。

(四)奖助项目评审工作主要是落实在班级层面。但是由于辅导员(班主任)及其领导的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素质良莠不齐,评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是业务水平不高或是责任意识不到位、采取方法不得当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困难生认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五)现有的资助模式倚重他评机制,对于贫困生的自评意见重视不够,一方面不利于贫困生诚信意识和行为引导;另一方面难以真正了解贫困生的实际需要,忽略了其自尊心理,导致精神帮扶力度不足。

(六)缺乏有效的诚信追责机制;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存在“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加之基层政府工作的随意性,使得家庭经济原本不困难的学生普遍都能获得民政部门盖章的困难证明;导致资助对象不够精准。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现有资助运行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不能适应当前“精准扶贫”社会背景下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的需要,客观上限制了资助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

四、精准化资助模式探索与构建

(一)精准化资助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不因困失学。”是我国政府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对如何“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

学生资助政策及保障体系自建立以来,国家和政府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整体而言,成效令人瞩目。但仅就高职院校来讲,其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较之本科院校明显不足;加之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存在局限性,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明显不足,造成其普遍缺乏类似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重点高校强大的校友基金会的基金支持,至于其他社会企业、慈善组织和机构及个人的资金捐赠等也很少见。这些因素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群体人数众多与资助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实现精准资助,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现实需要尤为迫切。endprint

(2)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需要。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抚智”。只有“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才能让真正做到阻隔代际贫穷,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依靠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创造幸福生活。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各地、各校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力求在“预算分配”、“资助对象”、“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做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资助工作刻不容缓。

2.可行性

(1)高等职业院校资助工作精准化引起广泛关注。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积累了一些关于精准资助的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经验,从而也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精准化资助体系的可能性。

(2)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建成以学籍为基础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相关工作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或共享,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确认学生身份和困难认定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生资助的“精准度”。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级资助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尤其是困难生界定所需要的关键数据信息共享,从技术上提供保障,从而为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认定体系提供现实的可能。

(二)精准化资助内涵探讨

贫困生精准资助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伍冬云认为精准资助是粗放资助的对称呼,是指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各种状况的贫困户,运用比较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程序对资助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继而进行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吴丽仙等认为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是指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资助对象即各类贫困家庭学子实行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的工作方式;刘云博、白华根据精准化管理的定义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对精准化资助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和界定,认为所谓精准化资助,应该做到在与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政策相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识别受助学生困难的原因,精准认定贫困等级,进而采用相适宜的资助措施,在管理方面,还应实现动态控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内涵的确立应当从以下几个维度予以充分综合考虑:一是资助资金有限性与使用的合理性;二是建立科学的精准化认定指标体系;三是资助对象的差异化管理;四是保持精准化资助的动态平衡。

(三)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模式建构思路

1.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资助工作投入力度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资金来源主要渠道单一、资助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造成人员配备及必要的工作设备保障上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整体资助工作效率降低,精准化资助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全面增加资助工作投入力度、在人、财、物方面全面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艺术、提升领导效果,做到资助工作队伍素质精良,服务意识到位、责任意识到位、政策意识到位、工作水平到位;加强与社会企业、慈善机构和团体及个人的沟通交流,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层面资金支持,通过加大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的开发、创新工学结合的助学模式等方式实现资助项目建设多样化和均衡发展;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精准资助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应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资金专项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功能,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重复资助与过度资助现象。

2.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做到精准识别与认定

首先,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做到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兼具信度和效度特征。

其次,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特征和可操作性,相对稳定。且具体操作程序简单易行,容易掌握,便于推广。

再次,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动态扩展功能,能够与时俱进。可以实现指标的更新与替代,且认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

3.树立资助工作新理念,实现资助对象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帮扶

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精准化资助工作的新需要,必须树立“以生为本、需求导向和差异发展”的全新资助育人理念,具体应做到:

(1)以“生”为本,关注资助队伍人员素质,加强对教师资助队伍和学生资助干部队伍的培养,着力构建资助工作队伍“双轨道”。要求全体资助队伍人员具有正确的政策知识、先进的工作理念、真诚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适应工作发展需要。

(2)关注资助项目的均衡发展,实现资助项目组合和优化。当前,各高等职业院校为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和扩大增大资助惠及面之间的矛盾,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甚至明文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不能重叠,加上奖学金额度低、贫困生由于学能不足拿不到奖学金、CPI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实际获得的资助总额不高,不能充分满足贫困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需要。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很多学生人为办理过程辗转反复,办理程序复杂,加之某些地方工作人员态度傲慢、服务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学生望而却步,从而打消了申请念头。这样就造成资助途径实际实现方式趋向单一,资助项目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发展与预期相差甚远。如果对资助项目进行组合和优化,就可以充分满足贫困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资助效益最大化。

(3)关注贫困学生的自尊需要与心理发展需要,建立以滿足需要为导向的区别化管理机制,进而实现精准帮扶。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生源地区域分布范围更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之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以及与之相伴的诸多压力,导致贫困生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有些学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些学生能力发展发面的需要相对突出,还有有些学生在存在严重自卑心理、在心理方面需要针对性的帮扶,有的学生则希望在获得基本生活资助的同时,在发展性需要方面也能获得指导和帮助。只有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帮扶机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兼顾其心理和其他(如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他们的人格完善,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4)以精准资助机制为抓手,健全诚信追责机制,建立动态管理与平衡机制,全面促进包括“奖、助、贷、勤”为主体,“减免补”为辅的高等职业院校资助的综合助学体系良性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等职业院校体系建设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