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香
一、解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目标可以适度倾斜、意识要不断强化、教法须着力创新、评价应及时跟上,这样就能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核心素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就要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围绕着“阅读、表达、思维、素养”等去实施语文教学。要加强文本意识,要从审美的眼光去实施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五个能力,即学生提取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学生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的能力,学生探究文章内涵和主题的能力,学生把握并欣赏文章文字的能力,学生探究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中一教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时,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可能志在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思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教师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作者对时间易逝的惋惜及无奈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作者对时间的流逝不甘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師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设计小练笔。教师在执教四年级《麻雀》后可以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母爱是多么伟大,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呢?学生从文中悟得母爱伟大,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四)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无论是硕果累累的中年教师,还是含苞待放的青年教师,定南教育人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的“语文”做出不懈的努力。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开启阅读教学新视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五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