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是黄河中游区域的东方起点,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赋予该地区承接东西、辐射南北的战略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该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西北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带动意义。
一、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地理范围
黄河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从北向南蜿蜒入陕,依次流经陕西榆林市的府谷县、神木县、佳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延安市的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渭南市的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并在潼关县完成由腾冲南下向缓缓往东的大转折。黄河在流经陕西境内过程中,由北向南分别吸纳了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发育广泛的支流汇聚,铸就我国最伟大的母亲河,同时更哺育了秦川大地的万物众生。因此,在界定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的地理范围时,本报告需借用流域概念,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包括了黄河干流及支流的流域范围,即陕北地区的榆林市、延安市以及关中地区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延安、榆林两市,共辖25县(区),是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19%,黄土塬、梁、峁、沟、塬等多种地貌广泛分布,煤、石油、天然气、盐矿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关中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和杨凌5市1区,共辖54县(市、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土地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自然地理上包括渭河平原、渭北台塬、关中北部低山丘陵和秦岭北部山地,人口23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77%。关中地区自古就有“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之美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二、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包括了陕西70%以上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和经济实力。截至2016年底,該区域常住人口2965.22万人,全年GDP总量为16360.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0.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753.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0.19亿元。
其中,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11.07%。地方财政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4.63%,其中神木、府谷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上榜全国百强县。随着陕北地区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财政实力大大提升,能源化工产业在全国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关中地区是陕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容纳了全省62.99%的人口,GDP总额占全省的65.25%之多。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被列为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之外的第八大城市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密集,国防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发展
2016年,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三次产业结构为7.86:48.84:43.30,第一产业增加值1285.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7990.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84%;第三产业增加值7084.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30%。其中,以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最为突出。
能源化工产业。陕北地区的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及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广泛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工艺,通过产业的横向一体化配置和纵向一体化延伸,发展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配套发展氯碱工业,形成超大型联合化工园区。延长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按照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以能源、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链。随着“三个转化”深入实施,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千万千瓦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火电装机总量达到1500万千瓦。
装备制造产业。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为集中发展区域,依托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宝鸡高新区等一批工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石油装备等一批技术领先、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汇集了西电集团、宝钛集团、陕汽集团、陕西有色集团、陕西电子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较强、产品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涌现了三星电子、华为、中兴通讯、GE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关中地区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世界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双基地。
文化旅游产业。随着陕北历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黄帝根祖文化等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陕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延安红色、黄帝文化、黄河风韵、黄土风情、大漠风光等多个板块格局。关中地区依托一流的旅游资源,高效便捷的陆、空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周、秦、汉、唐和古都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秦岭山水度假胜地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关中温泉休闲旅游等多个板块,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面临发展环境
(一)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endprint
关中地区地处我国中纬度地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季风气候,是秦岭北麓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南有秦岭山脉,西有陇山延绵,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可谓山川环抱、河流环绕,号称“八百里秦川”。由于关中地区较少有气候异常现象,自然环境基础十分优越。陕北地区位于关中之北,包括了丘陵沟壑的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是我国石油产品增储的主力油气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经济基础良好
由于良好的自然基础和资源条件,该区域自古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史记》记载,“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市居其六”。三线建设时期,关中成为我国布局重工业企业最多的区域之一。当前,该区域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关中城市群体系发达,其中西安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陕北是陕西乃至我国核心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经国家批准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陕北的延安地区围绕“两基地、两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煤化工产业,其中子长能源化工园区、黄陵煤化工园区、煤矸石电厂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陕北的榆林已建成省级能源化工基地榆神煤化工业园面积14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255亿元,形成了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及建材等三大主导产业。
3.政策优势明显
创新动能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一带一路”战略加速西部开发开放,陕北地区在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吕梁山陕甘宁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区等规划建设背景下,形成了政策洼地,为陕北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关中地区则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框架下,紧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等各类改革试点、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等战略机遇,开启了跨越升级的新征程。
4.创新资源集聚
该区域聚集了陕西省70%以上科技资源,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8个、重点实验室7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个、科研院所1000多个、大专院校70多所,大中型军工和民用企业近300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名,每年有2000多项科技成果问世,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现有数十万杰出的科技人员,其中包括 55 名两院院士;众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设备,100 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机构,拥有超过100个优势学科,其中包括65个国家重点学科;区域大学的科研力量非常强大,现有超过 80 所普通高等院校、9 所军事院校,进入国家“211 工程”的大学高达 8 所、3所大学进入“985 工程”,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5 个和 29 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物联网、数控机床、新材料、冶金煤炭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活跃、专利成果转化能力较强。
(二)面临形势
1.世界经济持续低迷
2016年,世界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基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发达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贸易疲软,资本避险情绪继续上升、流动性持续下降的事实,对世界经济增长提出预警,世界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增长预期不断下调,进而引起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全球贸易额、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全面下滑。同时,在供给过剩、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也难以回升,生产力增长异常低迷、全球债务水平处于历史高位以及央行政策操作空间非常有限等全球性衰退的风险逐渐显现。同时,由于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产生的动能逐渐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有关倡议,正有力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能源结构深度调整
“能源技术革命”使得全球能源结构进入油、气、煤、可再生能源、核能五足鼎立的新格局。从全球各种能源的成本、价格、技术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看,与之前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同,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成为快速增长的两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以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油、致密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一员,世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传统能源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陕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未来发展关键是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端化发展,新能源降本增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如何实现能源产品绿色化、高端化将是本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3.中国智造势在必行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不断上升,并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产业聚集之地。然而我国很多制造工厂属于代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大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度严重不足,科研投入较少。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国际商家开始逐步撤出在华工廠而转战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国制造业依然停留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必然会落后于国际经济信息化浪潮中,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丧失优势地位。熊·彼特的《财富增长论》曾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必须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智造”转型。被誉为中国的“工业4.0”计划的《中国制造 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当前形势下,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地区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4.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关中城市群面临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地区的激烈角逐。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河北、陕西30个地级市,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人口1.58亿人,生产总值5.56万亿元。经济、人口规模以及腹地范围均远远超越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覆盖了重庆市的27个区县以及四川省的15个地市,总面积 18.5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9094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3.76 万亿元,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同样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东部沿海地区,较之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密度大,经济基础好。陕北地区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东部、呼包银榆经济区南缘,其经济发展受到内蒙古、山西、新疆等能源生产地区激烈竞争,在能源价格低迷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endprint
四、促进黄河中上游经济带陕西段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陕北产业战略转型
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呈现以能源生产为主的特征,由于长期重视大规模能源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及其深加工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非能源化工产业逐步被边缘化,造成陕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减弱。同时,陕北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能源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地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日益不堪重负,早期的无序开采、非法开采和违反规范作业方式所造成了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在退耕还林还草、整顿采煤采油秩序、科学治理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仍在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因为,未来陕北地区要坚持生态化、集约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原则,重点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精深化加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陕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本地煤炭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以及技术支撑等条件,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战略意义的煤化工产品。采取自主研发关键技术与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和整合现有煤化工产业链,加大煤炭深加工力度,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以及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煤化工产品,促进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煤化工产业转变,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
推动农产品精深化加工。充分发挥陕北苹果、红枣、羊肉、马铃薯、小杂粮、沙生果蔬等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积极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完善一二产业配套服务业,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支持涉农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以及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依托陕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陕北地区“中华始祖、红色摇篮、文化腹地、塞北古城”旅游文化因素,发展以延安红色、黄帝生态文化、黄土风情、黄河风韵、大漠风光、边塞风云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以医疗、养老、体育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二)促进关中地区协同创新
尽管关中地区是我国国家军工科技资源最为丰裕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受制于国家与地方、军工与民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体制分割限制,存在科技资源产权不明、科技资源流动性差、科技资源交叉配置和分割化管理、科技资源封闭式循环等问题,区域可支配的国家科技资源十分有限,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相当低下。为此,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力图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突破。因为,关中地区要盘活科技资源,必须强化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统筹科技资源长效机制。
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在做好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同时,以关键领域、基础设施为重点,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抓手,搭建军民结合促创新基地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新格局。完善军民结合管理体制,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在明确军工企业不同性质和边界的基础上,支持军工企业引进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管理体制上适时、适度、适应业的调整,“引军入市”释放国防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尽快出台民用科技生产单位准入制度,制定民转军的政策措施,鼓励民企参与军企协作配套研发和生产,树立全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标杆。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部门要逐步退出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科技资源配置工作,将科技资源的配置交给市场。在西安科技大市场“三网一厅”建设,在现有科技资源信息门户网的基础上新开发上线创新云服务平台(创新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推进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中心、西部版权交易中心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建设,建设积极吸引科技评估、代理、法律服务等机构入驻,完善技术交易网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集聚区。规范和完善技术产权挂牌竞价、交易、结算、信息检索、政策咨询、价值评估等服务功能,打造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设计,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提高各种创新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借助多种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面向市场转化。以智力应用为导向,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多元化的评价和评聘制度政策体系,建立高校对地方经济贡献为主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效益情况,完善科研人员职称评聘、优秀人才岗位聘任等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科研人员以职务发明成果“下海”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按生产要素分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具体政策措施。
(三)积极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引进国际优质市场主体的重要环境支撑,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国外先进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土经济发展水平。尽管陕西几年来不断加大力度推动对外开放,但经济外向度依然较低,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因此,通过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农高会等平台建设,发展面向“一带一路”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陕西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陆、空、信息、管道等“四位一体”的丝绸之路,建设服务全国、联通“一带一路”的交通商贸中心,建设“一带一路”核心物流枢纽。积极推进企业从国外“引进来”,着力引进产业链上游关键企业的区域总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勵优秀本地企业和品牌“走出去”, 依托中俄、中哈等经济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到境外发展,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地区经营,培育一批扎根陕西、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研、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深化文化、旅游等合作,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协作与高效利用的科教中心、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endprint
打造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尝试、自主创新,借鉴、复制、集成先行区成功经验,落实可复制可推广等政策、制度。加强“西安港”建设,努力将“西安港”纳入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体系,完善保税加工、产品研发、交易展示、国际中转、国际分拨、国际转口贸易等服务功能,打造内陆国际中转枢纽港。提升“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运输能力,打造面向中亚、东南亚、欧洲的铁路货运集散中心。提升国际口岸功能,优化整合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陕西航空综合保税区,构筑外向型物流通道,提升国际物流保税功能,建立与东部沿海港口和西部沿边口岸高度融合的国际化口岸服务体系,实现通关便利化。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检验检疫、外管、税务、海事、港口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联网核查,提高口岸外贸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能力。
(四)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集聚与扩散作用是城市群演进的基本动因,与单个城市所拥有的集聚经济相比,城市群具有更强大的集聚能力,更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合理布局城市规模等级、强化城乡联系以及促进产业的升级优化等。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批复8年之久,关中城市群尽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其城市群体系建设仍然不够成熟。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要着重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城市群的顶层设计。
做大做强西安中心城市。多轴线放大城市格局,在当前百舸争流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空间发展需要跳出古城思维,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南北长安龙脉城市主轴以及以钟楼为核心的东西横轴的框架结构,结合西安城市发展现状与规划,在西咸一体化框架下,因地制宜的规划若干条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和强大经济承载力的城市发展新轴线,从而减轻城市经济发展对古城保护带来的压力,更能扭转城市空间圈层扩张的趋势,实现西安城市空间扩张的突破发展。同时,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遵循区域相邻、产业关联、错位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发展方针,打破开发区辖区限制,按现有发展基础与条件,有序推进“七区两基地”功能整合,最大限度提升和发挥开发区的整体产出效能,在大西安范围内构筑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格局。
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内生动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是合作竞争关系,每个城市都需要与其他城市发生要素交流从而满足各自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于关中平原城市群而言,要积极构建各城市之间相互开放的要素市场,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努力维护稳定、有序、健康的城市发展环境。尤其是各城市在面对企业的跨区域发展需求时,城市群内各城市要达成共识,主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跨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市场、金融、政策环境等,以此稳定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行为。
加强城市群顶层设计。首先,从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发展出发,设计一整套规范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为规划设计体系,以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次,在统一制订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下,积极发挥行政力量对市场机制起补充作用,制定影响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法规,规范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宣传普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就平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資等多方面协商、对话平台,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及脉络进行一整套的规划设计。
作者简介:冉淑青,河北清苑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