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岩
(长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吉林 长春 130051)
心肺复苏是当前临床拯救心跳骤停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致残率等均有重要作用[1]。然而心肺复苏患者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全面有效的护理配合,以往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心肺复苏患者的治疗需要[2]。本次研究将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其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140例心肺复苏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7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44∶26,年龄25~80岁,平均(56.2±7.8)岁;对照组(7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45∶25,年龄25~81岁,平均(56.6±7.5)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房进行消毒清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脑部复苏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心肺复苏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联合患者家属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为患者颈部、额头等位置使用湿毛巾湿敷,调整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0 ℃,从而达到降低患者脑部氧代谢率、改善患者脑再灌注损伤的目的。②心电监护护理:护理人员同时应积极监测患者心跳、呼吸等多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联合患者家属每隔30 min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数值,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则立即报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③气道堵塞护理:心肺复苏患者多接受吸氧治疗,护理人员应将气道导管近端使用胶带固定并确保患者气管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避免患者咬扁气管导管。患者需要接受吸痰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先为患者实施纯氧吸入2~3 min,而后为患者吸痰,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发绀等症状,确保患者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状态。④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慰与引导,鼓励患者当前已经接受过心肺复苏因此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护理措施以提升后续康复效果。针对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大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当前内心担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宽慰引导,促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1.3 观察指标:①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效果[3]:显效:患者心肺复苏观察期间无精神、心理、生理异常症状,原发性疾病症状明显改善且无并发症出现;有效:患者心肺复苏观察期间保持正常的精神、心理症状,原发性疾病症状有所改善,偶见并发症出现;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指标标准。②统计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表格中,分别以(±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并予以t检验、χ2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之间的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95.7%)与对照组患者(82.9%)相比明显升高且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显效者35例、有效者32例、无效者3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者30例、有效者28例、无效者12例。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与对照组患者(30.0%)相比明显降低且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涵盖胸部不适2例、恐惧抽搐1例、反应迟钝2例、记忆力衰退2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涵盖胸部不适5例、恐惧抽搐5例、反应迟钝6例、记忆力衰退5例。
心肺复苏术作为一种当前临床治疗心脏停搏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最佳施救时间是在心脏停搏患者疾病开始后就立即实施,否则患者病发4~6 min后即会对其脑部及其他人体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害。而心肺复苏术治疗心脏停搏患者的步骤则包括现场评估、情况观察、胸外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电机除颤等多项流程。临床研究显示[4],心肺复苏对恢复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跳频率、呼吸循环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心肺复苏患者在治疗成功后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变化,观察患者是否有全身性及局部性损伤症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避免患者再次发现异常症状而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本次研究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肺复苏患者群体中,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的常规护理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只能依照医师嘱咐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观察,针对患者身体各项组织器官在心脏停搏后的损伤缺乏有效的恢复性护理措施,即使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也有可能造成患者心肺复苏后身体器官结构的损伤,对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缺乏强有力的措施。
心脏停搏对人体的损伤首先在于患者脑部,其次在于对患者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各项脏器的损伤。因此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在心肺复苏患者治疗成功后,首先观察患者脑神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同时为患者进行湿毛巾湿敷以降低患者脑部氧代谢率、改善患者脑再灌注损伤;同时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心脏损伤进行心电仪器监测,确保患者无心血管损伤症状发生后做好对患者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随后,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呼吸、心理等各项症状进行对症护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积极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升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多项研究显示[5-6],急诊护理干预对稳定心肺复苏患者心跳等生命体征指标、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良好效果。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效果,对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有显著帮助,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