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霞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下肢骨折作为常见的骨折类型,手术是临床治疗下肢骨折的有效治愈方式,麻醉作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可以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消除手术所致的疼痛[1]。为此,本文分析全面化临床护理干预对下肢麻醉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下肢骨折患者预后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课题病例的收集时间为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共抽取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0例。依照患者病历卡的单双号,将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患者的病例数均为25例。观察组中16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14±4.53)岁,其中最小年龄23岁,最高年龄67岁,骨折类型:股骨干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9例、髌骨骨折2例。对照组中15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53±4.25)岁,其中最小年龄24岁,最高年龄69岁,骨折类型:股骨干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4例。5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分析软件后P>0.05。
1.2 方法:观察组实施全面化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本组下肢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1-2d内,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状况,通俗易懂的向患者讲解术前麻醉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性,术前禁食、禁饮的作用,术后可能引发的不适感,以及如何更好的配合麻醉操作调整呼吸,保证呼吸的平稳性,实现麻醉效果,让患者有时间做好心理建设,让患者不要因过度紧张,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②术中护理。患者接受麻醉处理时,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指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帮助患者侧卧位,并尽可能的将腰部弯曲,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手术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肢体接触或语言交流予以患者关怀和鼓励,在患者患肢下放置软垫,避免和降低因肢体搬动引发的疼痛感[2]。③术后护理。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生理指标稳定后,将患者转运回病房,并密切检测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发展异常,需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对照组实施常规化护理干预[3]。
1.3 统计学处理: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期间,除护理方法不同外,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50例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产生的观察指标所得结果录入至分析软件SPSS21.0当中,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负性情绪的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性,观察指标相互检验后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两组下肢骨折患者疼痛评分及负性情绪改善程度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6.21±1.52 分)、焦虑评分(65.25±4.63 分)及抑郁评分(64.32±5.34 分),对照组疼痛评分(6.24±1.35 分)、焦虑评分(66.36±5.25 分)及抑郁评分(65.64±5.56分),两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实施全面化临床护理干预后,疼痛评分(3.35±0.36 分)、焦虑评分(43.15±4.24 分)及抑郁评分(42.04±5.13 分)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5.64±0.53 分、54.72±5.32 分、55.75±5.34 分)患者的相关指标,P<0.05。
2.2 两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非常满意14(56%)例,较为满意10(40%)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度为96%,对照组非常满意8(32%)例,较为满意10(40%)例,不满意7(28%),护理满意度为72%,两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经检验后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实施全面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更具优势,经卡方检验,χ2=5.3571,P<0.05。
疼痛作为骨折的常见临床表现,不仅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平稳、积极的心态对促进手术患者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4]。有报道指出[5],全面化临床护理干预对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具有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我们共选择了50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25例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25例对照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2%,另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3.35±0.36 分)、焦虑评分(43.15±4.24 分)及抑郁评分(42.04±5.13 分)较比对照组更低,组间指标差异显著P<0.05。由此足以证明,临床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确切,更加符合手术治疗的需要,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为手术治疗的顺序进行奠定基础,预后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