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凤
(沈阳市妇婴医院疾病控制科,辽宁 沈阳 110011)
近年来梅毒的流行与传播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梅毒的广泛流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在我国很多地区梅毒检测过程中发现,我国梅毒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1]。梅毒的流行于发展与高危传播、梅毒疫苗缺乏以及耐药性突变等原因密切相关。而在梅毒检测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梅毒发病在妇女婴儿中传播速度较快。对孕产妇进行梅毒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相结合的干预策略,能够使梅毒及时的发现以及诊断,能够有效控制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孕产妇梅毒流行病学特征,本文选取2013年~2016年沈阳市妇婴医院筛查的孕产妇梅毒患者个人资料428例作为研究组,分析孕产妇梅毒感染的特点以及妊娠期梅毒干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2016年沈阳市妇婴医院筛查的孕产妇梅毒患者个人资料,研究组中患者均确诊为梅毒。
1.2 方法:对研究组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卫生行业相关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7》)对梅毒确诊状况进行评判,主要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胎传梅毒。利用Excel表格软件将研究组患者资料统一录入,并对其具体资料内容进行分组,并制作对比统计表格,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
1.3 观察指标:观察研究组孕产妇梅毒在2013年~2016年发病的发病率,对孕产妇发病地区进行分析,对比孕产妇工作情况以及婚姻关系[2]。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检测情况:我院2013年~2016年孕产妇共检测142511人,报告梅毒人数42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0%(428/142511)。2013年发病率0.26%(92/35627),2014年发病率为0.28%(97/34025),2015年发病率为0.30%(99/33176),2016年发病率为0.31%(123/39683)。4年来在我院梅毒检出率逐年上升。
2.2 地区分布:根据个案表提供家庭住址显示,梅毒发病中:城区发病152例,发病率为0.11%(152/142511);农村发病276例,发病率为0.19%(276/142511)。城市发病率明显低于农村发病率。
2.3 人群分布:在428例梅毒病例中:家务及待业/农民359例,83.88%,工人/职工69例,16.12%。<25岁初婚及同居感染者157例,26~30岁初婚及同居感染者125例,>30岁初婚及同居感染者117例;<25岁再婚者21例,25~30岁再婚者4例,>30岁感染者2例。
2.4 学历构成:在428例梅毒病例中:<25岁初中学历及以下感染者86例,高中以上感染者93例;25~3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感染者67例,高中以上感染者62例;>3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感染者79例,高中以上感染者41例。文化程度高的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低于文化程度低的孕产妇,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又称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系统性传播疾病。梅毒的传染方式主要为性传播。临床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以及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等。由于现代人性观念的转变以及医疗检查技术和孕妇产检的重视程度等多种原因,近年来我国发现的妊娠梅毒以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正在逐年攀升,先天梅毒的出现与妊娠梅毒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对孕产妇的梅毒检测是当前控制先天梅毒出现概率的重要手段。胎儿在母体胎盘感染梅毒螺旋体就会由于胎传梅毒而感染先天梅毒。孕产妇梅毒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妇女在感染梅毒后如未经过治疗,在8年之内都具有传染性[3-4]。随着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发病的增长,预防梅毒宫内感染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了解孕产妇梅毒流行病学的相关特征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科学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梅毒的流行性病学史与患者的不安全性接触、孕产妇梅毒感染史、输注血液史有关。
本次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孕产妇感染梅毒的比例要小于文化程度低的孕产妇,并具有统计学差异。文化程度越低的孕产妇一般对于梅毒以及卫生健康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导致缺乏对于梅毒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了解,从而导致梅毒发生率较高,并且发生后不习惯于参与治疗,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传染给婴儿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文化程度较高的孕产妇对卫生健康知识了解较多,比较容易对可能出现的性病采取相关防范,因此感染的可能性得到了降低。而梅毒发生的概率其性伴侣的文化程度也具有一定关系,一般性伴侣掌握相关知识程度较高,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梅毒感染的风险。因此,对孕产妇实施梅毒健康教育干预策略需要围绕着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孕产妇及其性伴侣进行梅毒发病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及时诊疗的重要性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从而达到较好的科学宣教效果,降低梅毒感染的可能性。
鉴于孕产妇梅毒流行病学发生的特点,需要根据其发病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对孕产妇进行梅毒防治知识的科学普及教育。针对梅毒易感染人群采取预防梅毒感染的宣传教育,做好一级预防。由于梅毒易感人群多为低收入、低学历、流动人群、农村、无业妇女,因此需要格外选择针对此类易感人群的宣传教育。对农村妇女可以多采用文化下乡及健康教育下乡等方式,将卫生健康知识通过宣传单页以及宣传讲座等方式传达给当地妇女。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尽早进行性健康安全教育普及,开设相应的普及课程,注意开课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养。在宣传布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尤其在青少年和育龄妇女当中重点展开防止先天梅毒的卫生教育工作。了解梅毒的相关教育知识,了解高危传播途径以及高危行为,增加人群对于梅毒的重视程度。
预防梅毒感染的重点是健康教育宣传。在进行梅毒宣传教育中,需首先对预防梅毒感染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首先讲解梅毒感染的后果,对梅毒感染可能引发的相应病征如皮肤毒疹,黏膜损害,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进行说明,然后对梅毒的遗传性以及妊娠梅毒容易导致的流产、早产等危害孕产妇以及胎儿生命健康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增加易感人群的危机意识。其次要加强对梅毒预防的相应内容进行分析,首先要树立易感人群的性安全意识,以及健康和谐的性观念,避免过度性行为造成身体负担以及梅毒感染。对具体某些性行为容易感染梅毒以及安全卫生的性生活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普及。同时需要纠正易感人群中“只有性传播会感染梅毒”的错误意识,梅毒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有先天性以及输血传染等多种传染方式,需要对其进行普及,尤其对血液传播和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梅毒的感染进行详细说明,虽然性传播仍是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对易感人群的宣传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梅毒的感染率,因此需要得到卫生工作人员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2016年沈阳市妇婴医院筛查的孕产妇梅毒患者个人资料研究对象,分析孕产妇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我院4年间确诊上报孕产妇梅毒的疾病检出428例,疾病检出率逐年上升,孕产妇梅毒感染者主要为隐性感染,梅毒感染危险因素与年龄组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有关。综上,对梅毒的易感染人群加强预防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以及推广健康普查、加强孕期阻断,能够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并控制梅毒在母婴之间传播,预防先天梅毒感染,降低梅毒感染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