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武
(辽河油田总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盘锦 124010)
在中老年人群是直肠癌的高发人群,随着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大量的摄入了高脂质、高蛋白的膳食,因此导致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的上升。目前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病灶,但是在进行手术之前要明确直肠癌的病灶以及直肠癌术前的手术分期,从而有利于准确的摘除直肠癌病灶,降低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率,目前手术前的分期诊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MR成像、二维超声以及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本文主要研究MR成像检查直肠癌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治疗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3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45.35±2.78)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便血、大便不畅以及腹痛等,经过内镜检查确定为直肠癌,并且患者均没有接受过放化疗。
1.2 方法
1.2.1 MR成像检查:患者在进行MR成像检查之前的2 d内需要调节自己的饮食结构,主要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在进行检查的前1天给予患者滴注100 mL浓度为50%的硫酸镁(生产厂家: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860),在检查之前要对患者的肠道进行常规的处理,使用生理盐水灌肠,清洁患者的肠道,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检查前十分钟给予患者20 mg 645-2,从而抑制患者的肠道蠕动,检查要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并且不采用肠道对比剂,主要是为了减少患者的负担,采用GE 1.5TMR成像检查系统,采用相阵控体部线圈[1]。让患者仰躺在病床上,身体尽量保持松懈,采用TSE T2WI对矢状位、轴位进行扫描,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初步的确定,接着进行DWI扫描,依据所成图像对直肠患者部位进行定位,对冠状位、横断位采用HRMRI进行扫描,对成像结果依照直肠癌术前T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分析。
1.2.2 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者在MR成像检查之后的5 d内进行手术治疗,并最病理组织进行分期诊断,将病理组织的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分析MR成像检查对直肠癌手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是全直肠系膜的切除手术,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均实行全直肠系膜的切除手术,将含肿瘤组织的直肠段、肠腔筋膜、直肠系膜、淋巴结以及系膜血管进行完整的切除并作为直肠癌的病灶组织标本,并对其进行分期诊断[2]。
1.3 直肠癌术前分期标准:直肠癌主要分为T1、T2、T3、T4,T1指的是直肠黏膜下层发生癌变;T2指的是直肠肌层发生癌变;T3指的是结直肠旁组织或者是直肠浆膜层发生癌变,T4指的是腹膜以及直肠附近的器官发生了癌变。将组织病理学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评价MR成像在手术前的分期诊断价值[3]。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对比病理组织学与MR成像检查分期诊断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T16例、T226例、T339例、T419例,MR成像的诊断结果为T14例(66.6%)、T224例(92.3%)、T337例(94.8%)、T418例(94.7%),MR成像对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的总例数为81例,正确率为90%,由此可见,MR成像检查对直肠癌术前的分期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直肠癌在消化道系统中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近年来发病率正在不断的攀升,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对直肠癌进行T分期诊断,从而有利于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确定,并且还有利于确定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及确定手术之前和手术之后的辅助治疗方式,因此采取有效的检查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临床上多采用MR成像以及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4]。MR成像检查具有多角度、空间分辨率高以及多方位成像的优点,其在检查肌层曲折无定型、直结肠此类黏膜层复杂的腔道病变有着显著优势。CT三层成像模式对于直肠癌T1期的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病变难以进行准确的检查诊断,而对冠状位、横断位采用MR成像的HRMRI进行扫描,对黏膜和肌层间的病灶可以进行准确的发现,能够对直肠癌T1进行很好的诊断[5]。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90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采用了MR成像检查,其对直肠癌术前的分期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结果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MR成像技术在直肠癌的术前分析检查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极为接近,表明了MR成像技术的确切诊断价值,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有着较大的优势,能够为直肠癌手术治疗以及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