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鑫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宪法是一个国家建立发展的依据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制度、社会形态、人民权利保障情况的重要表现。据此,为了更加深入地对宪法这一概念做出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宪法发展过程中权利价值理念的转型以及基本权利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为宪法权利价值理念的转型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改革前的传统社会环境中,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支配权,并对社会公民的生活状态实施严格控制。这样以来,畸形的资源分配方式和经济制度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使得公民长期处在被动接受的境地之中,变得机械化、统一化。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保有着自由、平等理念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资源不再受到垄断,使得公民自由保有了较为扎实的“生长根基”。这样以来,人们的生活不再由国家强行控制,宪法权利也不再是国家的“恩赐”,而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必须享有的实质性保障[1]。
其次,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并催生了一系列自主管理、自我调节的民间社会组织,使得“市民社会”快速形成。此时,人们在保持自身独立性、自治性、自足性的同时,便具有了抵御和制约国家行为的能力。当国家对人们的权利利益实施非法干预时,人们便可在民间社会组织的支持下,通过抗议、请愿、集会等方式,捍卫自己的自由。由此,宪法权利的价值理念便实现了由国家提供向公民主动保障的有效转型。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型,我国才能保证国家与公民之间相互协调的良性关系,推动宪法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稳定、持续运行。
第一,表现在“以国家为本”向“国家与人民并重”的转型上。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权利制度当中,国家始终是排在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民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残缺,影响到了各类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同时也不利于国家权力的限制和控制。而在我国宪法实现现代化转型后,基于“扩大自由”、“保护自由”的发展理念,如何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如何满足公民的资源需求,成为了与维护国家权力和利益相平衡的重要问题,并被具体体现在了多个宪法条例当中。
第二,表现在公民权利保障方式的多样化上。在实现价值理念转型之后,“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这一内容被写入了我国宪法第二条当中。这样以来,人们在保有权利需求、遭遇权利冲突或侵害等情况下,就可以借助来自社会各界的基层人大代表之口,将自己的诉求传入到国家和政府的耳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人们“诉求无门”的权利保障难题,并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宪法的公正性、可诉性和直接性,保证宪法与我国社会的现实需求相贴合。
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权利需求是不断动态发展的,所以我国宪法也应立足实际,积极实现自整内的修正完善。与历史上的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相比,我国近年来应用的宪法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针对性上,都实现了极大的进步,这也说明了我国宪法的变迁始终是正向的、实际的。具体来讲,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宪法修正,对土地转让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国家对私营经济的认同和扶植;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宪法修正,将原宪法中的“国营经济”改为了“国有经济”,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字眼加入了宪法内容,与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相贴合;1999年,我国确立了经济发展的制度形态,并将“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等名称及其相关内容纳入到了宪法体系中;2004年,我国宪法进行了最为重要的一次修正,“公民基本权利”这一概念的相关内容,首次出现在了我国宪法当中,标志着我国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2]。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公民的个人利益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并体现在了宪法的多次内容修正当中。由本文分析可知,通过对比传统宪法与现代宪法在侧重点、控制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身权利自由的维护和诉求。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要想实现宪法的合理公正,就必须要保证其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互贴合。
[1]刘茂林,秦小建.论宪法权利体系及其构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9(01):31-43.
[2]陆平辉.宪法权利本质论、价值论与实践论[J].现代法学,2004(01):7-16.